張立國
摘要:目的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是為取得更佳療效,這樣可以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方法 按服藥與進食先后及特殊時間合理擇時服藥;按1日節律合理擇時服藥;按中藥的藥性合理擇時服藥。結果 中藥是在我國傳統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藥物。口服中藥湯劑的時間是以病位、病性、藥性為根據進行選擇的。結論 中藥湯劑通常為1d服2次,最佳服藥時間是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具體還要根據患者病性、病位情況及中藥藥性情況,制定個性化用藥方案,以期達到中藥最佳臨床療效。
關鍵詞:中藥湯劑;擇時服藥;辨癥服藥;辨性服藥
中醫藥是我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中藥是我國中醫藥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藥湯劑是中醫臨床應用最早、最廣泛、療效最可靠的劑型之一。湯劑的處方組成及用量適應中醫辨證論治的需要,隨癥加減、靈活運用的優點是中藥其他劑型難以相比的。中藥的服用時間對其藥效有很大的差異性,歷代醫學家對中藥的服用時間很講究。在我國,擇時服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醫學,“因時制宜”的治療原則中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擇時服藥是為了充分激發人體生理活動中不同功能的活動高潮,適應人體生理節律周期性的變動,同步協調生理功能的高潮與藥物的效能,使藥物產生最大作用,激發人體正氣的抗病能力,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1]。
1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特性選擇適當的服藥時間
中藥的服藥時間是困擾廣大患者和醫藥工作者的一大難題。大多數患者取藥后首要問題就是什么時間服用。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特性選擇適當的服藥時間,也是合理用藥的要求。《神農本經》名例中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胸膈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早晨) ;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醫心方》葛仙翁曰:“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生之藥,以食后服之”[2]。
1.1 清晨空腹服
清晨胃及十二指腸均無食物,此時服藥避免與食物相混合,能迅速進入腸中并保障較高的濃度而充分發揮藥效,健胃藥、驅蟲藥均宜空腹服[3]。
(1) 峻下逐水,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于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2) 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3) 用于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并保持較高濃度迅速發揮藥效,以增強藥效。(4)多用于腫瘤患者偏實證者。
1.2 飯前服
東晉時期著名醫藥學家葛洪說:“未食內虛,令毒勢易行。”即飯前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揮。一般飯前30~60 min服藥,胃中空虛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中醫觀點認為,飯前服藥這種行為更加容易使藥力得到發揮,故多數藥宜飯前服用。多用于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以及水濕等病證[4]。
(1) 治療虛癥,滋補的中藥最好在飯前0.5~1 h食用;補脾胃的更要在飯前食用,有保護腸胃黏膜的功效;補腎中藥在飯前食用吸收效果更好。(2) 如果是一些異味比較濃、對胃有刺激的中藥,最好選擇在飯前1 h服用,以免飯后服用引起病人的惡心、嘔吐,導致把吃進去的飯都吐出來。(3) 驅蟲藥、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4) 《神農本經》名例記載:“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從部位上看,它比較適宜于治療人體下部的疾病。病位在下,心肺胸膈、胃脘以下的病癥,應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
1.3 飯后服
飯后服指一般在飯后15~30 min服藥。
(1) 胃中存在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宜于飯后服用。(2) 消食藥亦宜飯后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揮藥效。(3)《神農本經》名例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藥”。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癥,在飯后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如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藥物,宜飯后服用。(4) 腫瘤患者偏虛者及頭頸部腫瘤患者。采取先食后服藥方法,能使藥性留連于上。
1.4 餐間服
即在兩餐之間服藥,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藥宜餐間服。
1.5 特殊時間服藥
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藥還應在特定時間服用。
(1) 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2) 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藥后宜仰臥。(3)有頭、口、耳病等,服藥后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癥時,服藥后應按藥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藥性升發,應擇健側臥,如藥性沉降,應擇患側臥[5]。(4) 補陰藥、收澀藥、澀精止遺藥、治遺尿癥藥物:中醫認為,睡前服藥才可以讓藥效及時發揮作用。(5) 宜在晚間服藥,如早晨發病的五更瀉。(6) 晝夜服:若屬于一些急性疾病,又或者慢性疾病,是可以晝夜服藥,這樣才可以讓藥效持續發揮出該有的治療作用。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常用銀翹散治風熱證,所著的《溫病條辨·上焦篇》規定:“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做服”。而對于慢性疾病患者而言,大多認為這些藥物的服藥方法十分麻煩,往往不容易做到。不過,急癥以及重癥患者必須是晝夜服。(7) 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6]。(8) 頓服或不拘時服:病情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稱為頓服,取急病急治之意。東漢醫學家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的治急癥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于此類。《千金方》載:“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兇,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目前,一般腫瘤急癥,如出血、梗阻等亦采用頓服法;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癥等亦采用頓服法。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藥或頻服(每隔1~2 h服1次) 。(9) 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采用多次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7]。
2以日節律合理擇時服藥
人體自身有各種時間節律,如年節律、季節律、月節律、日節律、時節律。以日節律(一日中,人體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有一定規律) ,合理擇時服藥。
2.1 清晨
清晨胃及十二指腸均無食物,此時服藥避免與食物相混合,能迅速進入腸中并保障較高的濃度而充分發揮藥效,健胃藥、驅蟲藥均宜空腹服。補陽益氣、溫中散寒、行氣和血、消腫散結等藥物宜晨服,以借人體的陽氣、臟氣充盛之勢,祛除病邪。宜服補腎藥、行水利濕藥、驅蟲藥及催吐藥[8]。
2.2 午前
宜服發汗解表藥及益氣升陽藥。金代李東垣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后為陰之分,不當發汗”。中醫學認為,在午時前人的氣屬于升的狀態,機體生理功能處于上升運動的狀態,此時不僅是人體正氣在上升,病氣也是如此,病邪最主要的出路就是 上外與下內兩個方向,在上午服藥,此時人體的正氣得到幫助,能迎合人體的正氣上升以提高療效。
2.3 午后
宜服瀉下藥、補陰藥。
2.4 睡前
一般在睡前15~30 min服用,如安神藥和固精止遺藥;睡前服藥有助于藥效及時發揮作用。
2.5 入夜
宜服滋陰養血藥古人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服用;當歸六黃湯醫治陰虛盜汗,亦主張入夜時服用。
2.6 夜臥
宜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以用于治夢遺滑精,緩下劑宜在睡前服用,有利于次日清晨吸收。
3按中藥的藥性擇時服藥
3.1 解表藥
應及時服用,防止病邪由表入里。
3.2 清熱藥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治療里熱癥;本類藥物性涼,易損傷脾胃,宜于飯后服藥。
3.3 補益藥
一般宜飯前空腹服用,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空腹服用是指,早飯前1 h或晚飯后1 h服藥。補陰藥:一般宜晚上服1次,可提高療效。危急重癥:應及時服藥,為保證藥力持續發揮,將所需藥量酌情分次給予。補心脾、安心神藥物:應用于治療失眠多夢,選用的安神鎮靜藥物,最好在睡前半個小時服用,這樣可以達到最佳的藥物效果,以達到心靜安神的作用。另外,由于睡眠中胃腸蠕動的減弱,使中藥在胃腸內停留的時間相對比較長,可以充分的吸收,達到中藥的充分利用[9]。
3.4 鎮靜安神藥
睡前1~2 h服用,有利于入睡。
3.5 澀精止遺藥
早晚各服1次。
3.6 截瘧藥
發作前3~5 h服用,以發揮截瘧的功效。
3.7 峻下逐水藥
清晨空腹服用。
3.8 瀉下藥
東垣曰:瀉下藥“乃當日已午之后,為陰之分時下之”。歷代醫家對瀉下藥的服用時間大致分為3種:一是午后進藥;二是日晡(下午3~5點) 時進藥;三是入夜服之;不宜在午前服用。
3.9 止瀉藥
及時服用,按時再服,瀉止停服。
3.10 潤腸通便藥
空腹或者半空腹服用,利于消除胃腸積滯。
3.11 驅蟲藥
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服用,藥物可迅速入腸,利于驅蟲。
3.12 祛痰藥
飯前服,使藥物刺激胃黏膜,間接促進支氣管分泌物增加,從而稀釋痰液。
3.13 平喘藥
在哮喘發作前2 h服用。
3.14 健胃藥
用于開胃的宜飯前服用;用于消食導滯的宜飯后服用,可使其充分接觸食物,以達到消食化積的作用。
3.15 制酸藥
飯前服,可中和胃酸,以減少胃酸并增強對胃黏膜的刺激。
3.16 涌吐藥
宜清晨、午前服。
中藥湯劑的擇時服藥與中醫辨病服藥、辯證服藥和辨藥性服藥的有機結合。目前,中藥通常1日1劑2次分服,中藥最佳時間是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是消化吸收能力最強的時段,也是人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這時喝中藥不會影響吃飯。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天3次或者每隔4 h左右服藥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急病不拘時服。個別湯劑有特殊服法,如十棗湯宜平旦時服用,雞鳴散在天明前空腹冷服效果較好。不同的藥服用時間不同,喝對時間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藥的功效。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是為取得更佳療效,這樣可以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如果服藥時間不當,擾亂人體生理節律,會產生或加大藥物不良反應。因此,為發揮中藥的最佳療效,不可忽視合理擇時服藥。
參考文獻
[1]劉倩,吳臘梅,鐘木英.基于中醫時間醫學理論探討擇時服藥法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3):12-13.
[2]王靜,毛曉麗.神農本草經圖鑒[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
[3]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26.
[4]“四時五藏陰陽”理論研究團隊.開拓《黃帝內經》理論實驗研究之路,運用現代科學方法闡釋“四時五藏陰陽”[J].世界中醫藥,2018,13(5):1-10.
[5]Novoa M,Baselga E,Beltran,et al.Interventions for infantile haemangiomas of the skin[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9,180(3):e92.
[6]Guillebaud J Reducing withdrawal bleeds (letter)[J].The Lancet,2000,355(9221):2168-2169.
[7]Skegg DC Oral contraception and health (editorial; comment)[J].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99,318(7176):69-70.
[8]Jomard A.,Rivier M.,Bertino B.,etc Trifarotene的藥理學[J].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8,179(2):124.
[9]Yan KX,Zhang YJ,Han L,etc 預測甲氨蝶呤臨床療效的臨床因素[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9,18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