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晶
[摘要] “教書匠”與“大先生”的區別在于,前者“求術”,后者“悟道”。班主任要探尋育人規律,悟追本溯源之道;尊重學生特點,悟因材施教之道;規劃班級發展,悟系統籌謀之道,從而提升育人境界,實現高品質發展。
[關鍵詞] 悟道之品;大先生;教育境界
習近平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習近平提出的“三個傳播”和“三個塑造”闡釋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職業使命和時代價值。如何真正做到“三個傳播”和“三個塑造”?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對廣大教師提出要求與期許,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既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既要做“教書匠”,更要做“大先生”,這就是新時代教師的根本遵循與實踐路徑。
“教書匠”與“大先生”有何區別?全因境界不同。教育不同于其他事情,既要做得好,還要看得高,更要走得遠。于漪老師說:“‘真正的教育是引導人的靈魂達到高處的真實之境,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可見,人生的境界存在高下,教師的使命是引導靈魂、提升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經過的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一直在,為何要尋覓,又如何尋覓?三重境界環環相扣,蘊含哲理。“為伊消得人憔悴”時眼中只有“伊人”,境界狹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時已是“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的大徹大悟之境,“那人”可以是任何人,人生已進入了化境。“教書匠”與“大先生”的區別就在于此,前者“求術”,后者“悟道”。教師要能領悟教育之道,牢記“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育人訓誡,才能成為“大先生”,培養“大學生”,實現高品質發展。
一、探尋育人規律,悟追本溯源之道
“大先生”的教育之道在于追本溯源、由表及里。班主任工作是瑣碎的,但它的內容是豐富的,可以存在于一次談話、一個眼神、一段評語中;它的場景是復雜的,可以發生在走廊上、課堂上、操場上;它面對的主體是多元的,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一群人……教育雖無處不在,無所不包,但不能源于瑣碎,終于瑣碎。教師需要具備跳出瑣碎的追求、抓住本質的智慧、探尋規律的本領和綱舉目張的能力,從而達到悟道育人的
境界。
1.從本源性入手,探尋教育本質
教師要善于追本溯源,求真悟道,擁有高屋建瓴的視野和高瞻遠矚的目標,才能培養出有格局、有境界、有情懷、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正在經歷從成熟到不成熟的發展過程,勢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需要即時解決,有些問題可以延后梳理;有些問題表現在行為上,有些根源在觀念里;有些問題看似各自獨立,實則息息相關……對問題的甄別與教師智慧有關,涉及每一位教師對教育本質的理解。盡管“教育是什么”這樣的本質問題對每一個教育者來說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明白并切實彰顯它的價值。一個認為教育就是分數的教師很難培養出心懷天下的學生,一個將教育等同于智育的教師很難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高品質育人首先需要有能領悟科學教育之道的教師隊伍。
由于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它與歷史、文化和科學發展都有關,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在不斷探索其本質。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我國教育家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這些理念都將育人提升到了靈魂塑造和生命價值的高度,都是高品質的育人觀。對教育本質的理解也是對教育使命的理解,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在談及新時代的教育使命時,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在育人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需牢記這一根本任務,將之視為道之所在,在工作中不斷追求悟道育人的境界,通過提高自身的悟道修煉,踐行科學的教育觀。
2.從恒常性入手,探尋教育規律
萬事萬物皆有其規律,教育亦是如此。從表面上看,教師面對的學生屆屆不同、班班不同、人人不同。然而,從本質上說,因為學生身心發育的相仿和生活環境的相似,成長發展有規律可循,教師需要通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總結教育的規律,領悟教育之道,達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境界。
底氣源于專業。齊學紅和黃正平兩位教授一直倡導班主任工作的專業化,指出:“現代班主任不僅僅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管理者,同時還是學生主要的‘精神關懷者,影響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他人。為此,現代班主任應當成為具有專門的職業道德、職業理論、職業技能的專業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工作需要高度的專業性,當面色憂慮的學生來到你的面前尋求幫助時,班主任需要能夠在短時間內從紛繁中理出頭緒,能夠一針見血地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的敏捷和智慧從何而來?答案是從閱讀和學習中來。班主任是需要不斷學習并更新知識儲備的群體,既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方面的知識,又要掌握一定的表達和溝通等技巧,也需要明了新時代的法律法規常識等,用專業來啟發思維,這樣才能從變化中領悟恒常之道。
規律源于發現。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必須將經驗當作財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建立教育檔案,在積累和反思中生成自己獨特的教育個性。班主任可以通過“每日教育敘事”“學生德育檔案”“班級成長日志”“三年活動規劃”等方式記錄日常教育中的點滴,書寫教育教案和教育反思,在不同的案例中發現學生成長的規律,在不同的活動中發現自身教育的個性,從教育一個人走向教育一群人,從處理一件事走向規劃一類事。教師只有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充實個人檔案,時常翻閱,尋找共性,探索規律,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再運用于教育實踐中,才能從積累中生發恒常之道。
二、尊重學生特點,悟因材施教之道
“大先生”的教育之道還在于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教育是人類知識和經驗傳遞和發展的過程,但學生不是被動灌輸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體,只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教育的結果也不是1+1=2的簡單累積,而是主動建構,水到渠成,只有精準滴灌,才會產生1+1>2的教育效果。
1.潛移默化,無招勝有招
德育不同于智育,只有走近學生心底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轉化為行為。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自然無做作,道與術的不同就在于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深遠。金庸的小說《笑傲江湖》里有一古往今來至高無上的劍法——獨孤九劍,便暗藏悟道之品。令狐沖生為華山大弟子,劍法卻并不高超,直到遇到風清揚,劍術才突飛猛進。令狐沖向風清揚請教劍術,風清揚答道:“活學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令狐沖問的是劍術,風清揚答的是劍道。道看似藏在一招一式之中,但又突破了一招一式,只有悟出了用劍之道,才能見招拆招,由此及彼,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習近平提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一論述提出了德育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要求。專門的德育課程或講座有其顯而易見的直接效果,但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由于生理的成熟,自我意識也逐步增強,并不喜歡簡單直接的灌輸,更傾向于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滲透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環節,更適合行“不言之教”。
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級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打造教育的無聲環境,通過精心安排卻又不著痕跡的設計,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可以利用制度文化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比如共同制定班級公約,在班委選舉和班級評優中建立民主選舉的制度。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環境文化,創設沉浸式的體驗,激發學生情感認同,比如在班級板報布置時,可以帶著學生畫一畫家鄉,做一做閱讀推薦,貼一貼座右銘。班主任也可以轉換教育形式,讓學生自我教育,比如班級學生以影視明星為偶像,在追星上傾注了太多精力,班主任直接批評容易引發抵觸情緒,這時可以采用評選“班級偶像”的方式,引導同學在歷史中尋找偶像、在國家榮譽勛章獲得者中尋找偶像,通過學生自己講述的偶像故事形成團體動力,促進精神力量的傳遞。
2.因勢利導,有心勝有理
道雖無形,卻可無所不為,德育之道也是如此,順勢而為的基礎在于對教育對象全面深入的了解。雖說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規律可循,但也需要辯證思考,注重經驗的梳理總結,避免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或是落入經驗主義的窠臼,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利導。
以生為本,俯身了解學生,是悟道的前提。烏申斯基曾說:“如果教育學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須首先也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班主任要善于轉換觀察視角,轉變思考角度,理性對待教育中的“我認為”。每一位老師都是帶著預判走近學生的,擁有悟道之品的老師會在與學生的對話中不斷核對和修改自己的預判,將“我認為”轉變為“我們認為”。在從“我”到“我們”的過程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權威身份,感悟學生的情緒,領悟學生的心理,覺悟育人的策略,開悟育人的境界。
厚積薄發,構建深入交流,是悟道的基礎。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教育的基礎是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如同河道,只有通暢,方可一日千里。有的教育花費數天苦口婆心,仍然效果甚微;有的教育一個眼神便勝過千言萬語。前者并非聽不懂,可能只是不愿聽。后者的教育也不僅因一個眼神,之前師生一定有過高品質的交流和扎實的情感基礎,才有今日的默契。悟道是厚積薄發的過程,教育者要善于構建深層次的交流,利用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共寫班級日志、共論熱點新聞等形式,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師生之間所悟之道是相通的,所育之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規劃班級發展,悟系統籌謀之道
“大先生”的教育之道更在于系統籌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班主任悟道之品修煉的過程是一個由外部向內部演變的過程。做班主任初期,班級教育在身外,班主任像班級消防員,被動地解決一個個外部突發問題。進入悟道之境的班主任能夠預判學生面臨的問題,整體規劃班級發展策略,眼中處處皆是教育素材,時時都有教育契機,最終進入“沖而用之有弗盈”的境界。
1.處處可取材,時時有契機
悟道之品的核心在道獲得的過程——悟,既不是熟記育人準則,也不是背誦教育原理,而是通過教育實踐,實實在在地親身體悟和領悟。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背誦下來的知識不僅容易遺忘,而且不一定能運用到實踐中,而悟到的觀念無需記憶便會根植于心,悟到的道理無需刻意便能信手拈來,道在心中,眼中皆是光。
擁有悟道之品的班主任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大廚,目光所及皆是烹飪必備的素材,網絡新聞、QQ簽名皆是教育資源;校園保安、家中父母全是教育伙伴;課堂學習、實地考察都是教育手段。擁有悟道之品的班主任也不需要專門等待班會課,在他心中時時都有教育契機。傳統節日正是文化熏陶的好時機,平常日子便是審美教育的好時間;學生想要換座位,這是反思人際交往的最好契機;學生不愿換座位,這是培養適應能力的最好機會。可以說,教育無處不在,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事事有預判,步步成自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悟道者不是事后諸葛亮,而是能夠依道預判,將工作做在問題的前面。我們常會見到經驗豐富的班主任,每天氣定神閑,班級管理井井有條,成效斐然。這樣的班集體并非從來沒有問題產生,而是班主任充分了解學情,對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有準確的預判。班主任工作如同下棋,不僅要走好這一步,還要有預測下一步的能力,謀定而后動。比如,在選科之前,班主任就需要開展生涯規劃指導,不僅針對學生,也要針對家長,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選科時家長和孩子意見不統一造成的問題,為孩子安心走向下一階段的學習鋪平道路。
“道”也不是一個又一個零散靈感的集合,而是彼此相連的有機整體。悟道的智慧在于用研究的精神帶班,將育人當作一個系統工程去進行,形成有效的教育執行力。具有悟道之品的班主任會不斷總結,形成一整套包括育人理念、育人思路、具體做法等在內的育人體系和育人方略,將個人智慧變成集體認同,將個人悟道變為班級提升,將頓悟靈感變為育人理念。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道出了師者傳統的職業支撐和努力方向。然而更高的教育境界不僅在傳道,更在悟道,只有自己先悟道,才能更好地傳道和行道。班主任要善于將班級悟道育人視為一種積極思考、一種深刻體驗、一種發展姿態,用探究的態度,追本溯源,悟教育之道;用尊重的態度,啟智潤心,傳教育之道;用主動的態度,順勢而為,行教育之道。
[參考文獻]
[1]于漪.于漪全集1基礎教育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高寶立.邁向新時代的中國教育科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齊學紅,黃正平.班主任專業基本功第3版[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5]滕大春.外國近代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