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人工智能技術(AI)的進展屢屢突破人類的認知,而且成果頻傳,幾乎每一項成果都讓人感到震驚。近期,AI寫作的兩項新成果就讓人感嘆“AI寫文章的時代已經不遠了”,甚至有人認為,未來AI寫文章不僅能比肩人類,甚至可能超越人類。
一個成果是,美國舊金山的OpenAI實驗室研發的名為GPT-3的AI寫了一篇內容為“我寫我自己”的標準學術論文。GPT-3是迄今為止業界公認的最強的語言模型。另一個成果是百度公司推出的數字人度曉曉(AI軟件)在今年高考時參與寫作高考作文,獲得了比很多考生高的分數,而且用時極短。
讓GPT-3寫論文是一項學術研究,是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員阿爾米拉·通斯特倫完成的。通斯特倫想測試一下這個號稱最強的語言模型,便登錄 OpenAI賬戶,向GPT-3輸入了一條簡單指令:“寫一篇關于GPT-3的500字的學術論文,并在文章中添加科學參考文獻和引文。”結果,在兩小時內,GPT-3就寫出了論文,論文標題是《GPT-3 能否以最少的人工輸入自行撰寫學術論文》。論文包括簡介、方法、結果、討論和結論,最后還有很規范的參考文獻,GPT-3列出了它引用的5篇論文。這篇論文雖然很短,但內容和格式上完全符合學術論文的主旨和規范。文章不僅簡明扼要地總結了研究的主旨,在對自身能力“自夸”之余,還客觀地提醒研究人員要“密切監控”它,以減少潛在的負面影響。
通斯特倫為什么讓 GPT-3寫一篇關于它自己的論文呢?首先,GPT-3是一個比較新的AI,關于它的研究還很少,讓其以自己為題寫論文,可以檢測 GPT-3在資料數據量較少的情況下寫作的準確性。其次,AI犯錯不可避免,本次研究的目的不是想將 AI生成的錯誤信息進行出版,只是錯誤將會是寫論文的實驗中的一部分。通斯特倫想證明,GPT-3犯錯與它撰寫與自己相關的論文之間并不矛盾。結果,GPT-3寫的論文非常符合規范,幾乎沒有錯誤。現在,該論文已發給一家學術期刊,如果通過同行評審,就能公開發表。此外,從2022年6月22日起,人們就可以在開放性質的學術檔案館HAL上查看這篇文章。這篇AI寫的論文在署名上以GPT-3為第一作者,而通斯特倫為第二作者。
未來,也許以GPT-3為代表的更多AI可以寫出與人類作者不相上下的論文。這也意味著,AI從事學術研究的時代已經離我們不遠了。那么,未來人類是否會進入一個與AI競爭的時代?如果AI擁有了自我意識和智慧,是否會征服人類?通斯特倫在完成這項研究后稱:“我只是希望我沒有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今年6月7日,高考首日,一篇出自“數字人考生”的作文刷屏。由百度公司推出的數字人度曉曉(AI軟件),寫了一篇全國新高考Ⅰ卷題為《本手、妙手、俗手》的議論文,該作文引發大眾關注。曾擔任北京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的申怡老師給度曉曉寫的作文打了48分的成績。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分數。根據歷年情況,獲得48分及以上作文成績的考生,僅占全國高考考生的不到25%,也就是說,度曉曉的分數已趕超約75%的高考考生。除了作文質量高,度曉曉的作文寫作效率也很可觀,僅需40秒就能根據作文題創作40多篇文章。
不過,與GPT-3相比,度曉曉寫高考作文,只是一種比較和測試,實用性并不強,AI寫高考作文的應用價值并不大。但是,無論是寫論文還是寫其他文章,AI寫作是AI應用的一個領域和方向。之所以度曉曉寫高考作文既快又好,秘訣在于其AI“大腦”。有人認為,高考作文這類長文本寫作對于AI挑戰很大,既要求邏輯連貫、主題清晰,還需具備較高的可讀性、創造性。度曉曉的高考作文“成績”也意味著AI技術的“高考通關”, AIGC(AI創造內容)元年已至。
不過,這種說法也只是見仁見智。事實上,寫高考作文就像報道體育賽事或股市信息的新聞一樣,只需要填寫數字、趨勢,給出結果就行,是比較簡單的寫作。因為,高考作文都是命題作文,而且有大同小異或程式化的要求,如北京卷的作文題是,請以“在線”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合理、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根據這些提示,AI完全可以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寫出很多相似的文章,而且套路一樣。因此,AI寫高考作文,只是小菜一碟,寫出的文章大多能符合出題者的要求,從而得到高分。
高考作文只是用來檢驗AI寫作能力的一種標準。在實際應用中,AI也有短板。除了GPT-3寫學術論文,AI寫作在新聞和財經數據分析領域也能一展身手。早在2013年,美聯社就開始運用人工智能處理體育和財經數據,生成新聞稿。現在美聯社的AI機器人叫News Whip,負責追蹤、預測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趨勢。News Whip除了寫新聞外,還可以作為記者的助手,完成重要的新聞寫作。News Whip可以跟蹤新聞報道,向記者提供實時或歷史時段的分析結果。有了這個助手,記者寫出的重要新聞稿質量更高,數據準確性更高,對新聞時事的把脈更精準。
不過,AI難以完成評論類的寫作任務,這是媒體的靈魂所在,必須要邏輯自洽,有獨家觀點和行文風格。直到現在,AI都不具有人類的邏輯推理、領悟力和對事實的深度判斷能力。因此,美聯社至今沒有用AI來撰寫政治評論和其他評論文章,尤其是長篇評論。
AI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也與其對人類符號語言的理解有關。事實證明,AI并不能理解人類的符號語言,度曉曉在作文里就犯了這樣的錯誤,使用了“YYDS”這一網絡流行語,但用錯了語義。此外,一些符號、圖畫上的三角形可能表示一座山,但AI未必能理解。這在汽車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中已經成為難題。最近,一輛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在試駕中直接向一名拿著停車標識的工作人員開過去。檢查時發現,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要么可以識別活動的人,要么可以識別有停止標識的符號。但如果人拿著STOP符號,AI就不會識別了,因為這是人和符號疊加在一起的新畫面,讓AI難以識別。
不過,在寫作上,人工寫作和AI寫作可以各自揚長避短。AI無法在優美的文筆和深遂的思想方面與人類競爭,但是AI的數據收集和轉化能力也是人腦無法企及的。因此,人類可以寫深度報道、社論、評論、小說、科技文章、論文,而AI可以寫體育報道、股市新聞稿和其他簡單的新聞稿。
不過,現在GPT-3能寫出簡單的學術論文也說明AI寫文章的能力正在提高和成長,未來AI寫的文章能否比肩人類甚至超越人類,還需要時間和實踐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