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康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置于重要地位。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同時期文化各異,這些豐富的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豐富的發展內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需要真正讓這些文化成為根植學生內心的文化自信。“信”,是人的主觀感受和情感認知,是一種不易外顯的隱性情感表達。歷史學科中的“文化認同”不能簡單地異化為“信”,更需要讓學生經歷課堂學習的過程,經過內在的學習機制轉換,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文化行為。“第一人稱”就是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心地位,將客體的知識轉換為主體的材料,讓學生成為歷史的“第一視角”觀察者、見證者、親歷者,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獲得一種真正的“文化認同”。
一、目標:從知識轉向情感體驗
在常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重視知識忽視學生個體體驗的教學現象比比皆是。甚至有的教學將歷史教學異化為“讀一讀”“背一背”“抄一抄”。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將學生置于“第三人稱”的角度,只是將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學生能夠了解并且記憶祖國歷史長河中的“悠久文化”,但是對于這些難以形成的“文化認同”,只有讓學生經歷“第一人稱”的轉換,將“我”置于課堂的中央,學生通過親歷歷史史實,才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我”的課堂形式是豐富的,如問卷調查、走訪座談、史事了解、角色代入、史實體驗等。如在“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史料梳理、新聞采集活動,并根據學習任務進行歸納,發現中國歷史的悠久。
學生通過自己對這些史料、新聞進行整理、搜集、歸納,不僅豐富了相關的知識,加深了對人類發展歷史的了解,還通過對當下考古發現的研究性學習,真正感受到人類發展進程中最為重要一環的偉大意義。
二、邏輯:從演繹轉向歸納思維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采取的學習邏輯形式一般是出示結論,然后再通過圖片、資料、故事驗證結論。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知識的快速記憶,有利于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從“第一視角”出發,就是要先發現現象,再提取規律,歸納認知,最后進行知識建構。因此,為了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教師需要從“我”的視角出發,從學生學習本質特征出發,從演繹轉向歸納思維。
如在教學“原始農耕生活”時,教師選用了當下比較流行的電影《智人》作為議題。影片中,智人學會了獨立行走、使用工具、定居生活,掌握了很多原始社會生存的技巧,這與“原始農耕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將知識習得的過程與學生情感發展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應該從學生認識歷史的客觀規律入手,回歸以歸納思維為主的學習邏輯。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打破了原有的知識傳遞方法,通過借助影片素材,讓學生在占有豐富學習資源的基礎上,發現原始人類生活的特點進行演繹,歸納出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方式與關鍵因素。思維的發展需要教師提供能夠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結構發展的材料。通過這樣的學習經歷,首先,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知識的習得是學生思維活動的結果,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其次,學生的文化認同得到傳承,原始人類生活對學生來說很陌生,學生難以通過文字、圖片直觀了解,借助影片資源,將靜態的畫面變為動態的生活,有助于學生從形象思維轉向邏輯思維;最后,進行中外原始人類生活的對比,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熱愛歷史的興趣,為學生深入了解原始人類生活打好基礎。
三、情境:從家國轉向學生自我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與生活基礎,能夠將目光從家國情懷轉向與自己相關的歷史認知。但由于學生認知視野的局限性,對于宏大的歷史事件,往往難以放置到特定的歷史時期去感知,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還原歷史事件來了解知識,設計出指向學生學習生活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如在學習“百家爭鳴”一課時,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動蕩,造成了各種思潮四起。每一種思想的存在都有其歷史背景,教師可以組織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圍繞“請你推薦一種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方針策略,你會推崇哪一種思想”為話題,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員,學生容易進入學習情境。
學習中的“第一人稱”代入,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開拓了學生家國情懷的認知,讓學生能夠從書本走向社會生活,從歷史知識走向歷史認知,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這樣的課堂,知識不是“給予”,而是“發現”。學生通過“當霸王”的學習過程,不僅具體探究了其中一種思想,教師還可以組織“遠交近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吸引盟友,擴大“地盤”,實現深度學習行為的發生。
四、課堂:從封閉轉向開放模式
在以往的歷史課堂中,教師的目標預設是封閉的、固定的,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服務于這樣的結論形成,教學活動是一個“閉環”的過程。這樣的教學優點在于緊緊指向知識的習得,有利于獲得比較好的成績,缺點在于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發展,認知沒有得到改善,學習行為沒有發生,抑制了學生探究歷史、感受文化的興趣。
文化認同,指向的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信任、吸納、內化,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由于歷史是模糊的、抽象的、不可復制的,要想讓學生獲得“文化認同”,就需要從“我”的視角,讓封閉的課堂開放起來。如在“秦統一中國”的學習中,對于秦始皇確立中央集權,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統一等歷史事件,學生非常感興趣。但對于這些內容的理解,學生只是簡單地認為“便利了經濟的發展”。教師通過設計一場“秦朝聽證會”,給學生賦予秦朝時期不同的角色,圍繞“度量衡統一”進行聽證。學生成為不同的“我”之后,就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從不同角度提出意見,最后形成統一的認知。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習文本中的知識“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的學習在開放方式的學習過程中得以落地生根,對于“便利了經濟的發展”的意義得以具體闡述。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知識是通過開放式的辯論得來的,學生能夠將枯燥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對當今社會依然要統一各種“度量衡”認知的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立足點。將“第一人稱”運用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需要教師創設生活情境,賦予學生多重角色,將學生還原到歷史背景中,放置于重大歷史事件中,讓學生在參與學習、體驗學習、自主學習中,對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因子進行歸納,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意識,增強初中歷史教學的課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