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



摘要:目的 將綜合性護理干預施于心肌梗死急性期ICU患者,分析護理效果及對患者心肌疼痛癥狀的影響。方法 將2020年~2021年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ICU收治的86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綜合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疾病復發率、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與疾病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心率比較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死亡的病例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針對心肌梗死急性期ICU入住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控制疾病的復發,保證正常的心率,減少心肌疼痛癥狀的發生,確保較高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肌梗死急性期;綜合性護理;心肌疼痛癥狀;病情恢復
臨床上,心肌梗死患者的并發癥發病概率以及疾病致死概率均相對較高,因此在保證臨床積極治療的同時,輔助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非常重要[1]。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明確綜合性護理對心肌梗死急性期ICU患者的優勢,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2021年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ICU收治的86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7.02±1.23) 歲;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46~70歲,平均年齡(57.78±1.04)歲。組間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臨床確診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的患者。排除標準: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意識不清、溝通障礙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時監測患者的體征變化,發現異常及時上報,同時嚴格遵照醫囑規范落實各項基本護理措施。
觀察組予以綜合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觀察患者的疾病狀況。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認真觀察患者的病情,準確判斷患者是否處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完成判斷后,才可予以相應的護理。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主要疾病表現為心前區胸骨后位置劇烈疼痛,需要遵醫囑予以患者相應的藥物進行緩解。每小時測量患者的體溫,詳細記錄數值,滿足患者的液體需求,適當增加飲水量,保證患者皮膚與口腔的清潔,以免發生感染。(2) 術前護理。心肌梗死治療中的心電圖檢查非常重要,需要每天進行,根據最終的檢查結果來關注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患者的心電圖異常,需及時進行干預。并且通過心電圖監測,還可以明確患者的梗死范圍與病灶位置,落實術前準備工作。患者一旦血容量不足會出現休克,術前必須測定中心靜脈壓,以防出現上述情況。及時測量還可以避免患者出現相關情況,讓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保持良好的機體狀態;認真了解患者對溶栓治療是否存在過敏禁忌癥,明確之后方可予以患者溶栓治療。術前明確患者的梗死面積,保證患者通暢的冠狀動脈,從而緩解患者呼吸困難與供血困難的癥狀;術前叮囑患者平躺,伸直軀體與下肢,保證呼吸順暢,保證室內衛生。引導患者進行腹部呼吸與深呼吸訓練,叮囑患者家屬及時為患者擦洗身體,保持身體清潔。(3) 術后護理。術后實時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認真檢查患者是否仍然存在梗死部位,準確計算患者殘留的梗死部位與梗死面積。嚴密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情況,一旦發現異常需要及時上報處理。術后詳細檢查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傷口愈合情況,及時為患者補充胰島素,以免患者血糖波動造成負面影響。精確檢測患者的泌尿系統,確保患者保持穩定的排尿量。(4) 心理護理。患者恢復意識后,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護理人員應對患者術后的不適感有詳細的了解,患者一旦表現出不適,需要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出現不適的原因,舒緩患者內心的緊張情緒,幫助患者早日康復。(5) 健康指導。患者出院后,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與病情,予以患者相應的健康指導,向患者詳細講解生活中需注意的細節,嚴禁煙酒,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均衡的營養攝入,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疾病復發率,心率、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死亡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并發癥發生率與疾病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與疾病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2.2 ?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心率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死亡的病例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2.3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3。
3討論
多種病理因素均可導致心肌梗死,包括原發疾病、長期制動、氣管插管、醫學監測、治療方式以及原發疾病等[2]。疼痛是心肌梗死主要的臨床癥狀,受疼痛的影響,患者機體會處于應激狀態,導致非正常的代謝,從而增加患者的耗氧量,導致凝血異常,加速心跳,強化代謝分解與免疫抑制。并且疼痛狀態下的患者,其心肌梗死胸前疼痛區域周圍的肌肉會形成保護反應,導致肌肉痙攣或肌肉僵直,從而抑制膈肌與胸痹運動[3]。患者由于此種保護性反應而發生呼吸障礙,導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急診科發病概率最高的疾病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其特征在于病情復雜、致死率高,搶救會對疾病的預后效果造成直接影響。確保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成功的前提,是護理人員的細心觀察、及時發現、正確處理、默契配合,以此患者的病死概率才會得到控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確保預后效果,讓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質量。ICU的心肌梗死患者更應加強護理,充分發揮臨床護理的優勢與價值,以科學的護理來輔助醫生的治療,保證臨床治療效果與護理效果[4]。對于臨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護理人員在收到臨床檢查結果與醫生診斷之前,結合自身的臨床經驗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辨別。護理人員迅速將患者放置在搶救床上平躺,安置床擋,以免患者墜床。同時,予以患者吸氧治療,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以患者的心前區癥狀以及出汗情況來評估患者的危險程度;抽取患者的靜脈血測定其心肌酶譜、D-2聚體、電解質與血常規等指標,并盡快送檢,追蹤檢查結果。使用靜脈留置針迅速建立兩條以上的靜脈通道,遵醫囑予以患者鎮痛、鎮靜、血管擴張與抗凝治療,保護患者的心肌功能。床邊準備好搶救儀器、物品、藥品,保證嚴格落實各項護理措施。
針對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護理,首先需要及時建立靜脈通道,并予以氧氣治療,保證患者呼吸順暢,積極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的癥狀,同時進行心電監護與血壓監測,對患者的疾病狀態有詳細的了解,保證有效的臨床用藥[5]。同時,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疼痛癥狀比較顯著,需要護理人員予以相應的疼痛護理,遵醫囑進行鎮痛處理,減輕疼痛應激反應給患者帶來的消極影響[6]。心理護理對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也非常重要,可以舒緩患者緊張、焦慮、恐懼的負面情緒,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7~8]。除此之外,對患者病情變化的實時監測也非常關鍵,及時掌握患者的異常情況并及時告知醫生處理。用藥安全對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而言非常重要。該類型患者存在嚴重的煩躁情況,需要接受相應的藥物治療[9],以留置靜脈針的方式。靜脈針具有易固定、不易滑脫、不怕彎曲的優勢,可以便捷地準備急救藥物,不會受到患者轉運的影響,還可避免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刺激。針對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是救治成功的有效途徑。護理人員是臨床用藥的指導者與觀察者,應該嚴格緊密觀察患者的用藥情況,善于發現問題,及時上報醫生及時處理。這就要求護理人員熟知各種藥物的性質、具體使用方法、不良反應情況以及監測指標。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液泵的作用及脫出的危險性;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明藥品的名稱、劑量、作用、危險性以及注意事項,以免患者家屬擅自調節滴速;加大力度巡視患者輸液,觀察患者的用藥效果,以及患者在用藥過程中是否存在大幅度血壓波動、尿量變化、心率變化、呼吸變化等情況,一旦發現需要及時處理。
結合文章的研究結果可知,接受綜合性護理的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更加理想,護理滿意度更高,且心肌疼痛的癥狀相對較輕,說明了綜合性護理對心肌梗死急性期ICU患者的積極意義。心肌梗死急性期護理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性過程,不僅需要落實常規護理,還需要落實相應的綜合護理,以免發生并發癥。一旦發生并發癥能夠及時實施應對,縮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時間,提升搶救成功的概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強化自身的素質,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同時保持強烈的工作責任心、敏銳的洞察力與感知力,對心肌梗死急性期的發病、發展有一定的預見能力,可以緊盯患者的病情變化,有條理地配合臨床醫生的工作,贏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保證高效的救治與護理。
對心肌梗死急性期ICU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控制疾病復發,保證心率正常,減少心肌疼痛癥狀的發生,保證較高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藝璇,顏琬華,宋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衰弱評價及危險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20,35(17):5.
[2]詹亞娜,梁瑞瓊,鄧靖.針對性干預聯合思維導圖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河北醫藥,2021,43(12):4.
[3]楊舜欣.動機性訪談聯合家屬參與式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患者軀體癥狀及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1):2.
[4]倪四峰,代選慧,袁亞翠.整體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脈介入術后治療依從性,預后及凝血功能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0,26(4):3.
[5] 谷平平,婁小平,王倩,等.瑜伽運動方案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運動能力及焦慮、抑郁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3):5.
[6]梁巍,祁小紅.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0,26(1):2.
[7][]彭麗閣,周宸,周海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院內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21,101(48):6.
[8]張靜姝,劉學政.慢性腎臟病患者高鉀血癥二例[J].中國臨床案例成果數據庫,2021,03(1):E285.
[9]陳瓊,臧舒婷.急診重癥監護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聚焦解決模式下的激勵式心理干預對遵醫行為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