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隨著新課程全面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化落實,體育核心素養作為關系到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素質,受到了農村小學及家長的廣泛關注。基于此,為優化體育教學質量,鑄就特色足球教育,本文探討農村小學校園建設足球校本特色課程的意義,進而在正確認知與價值觀的引領下研究開展該課程建設實踐的有效路徑,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性建議。
一、探討農村小學校園建設足球校本特色課程的意義
足球作為小學校園體育運動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整合了體育、德育和智育等內容,作為一項綜合教育手段,具有團隊性強、良性競爭、互助等特點,對個人與集體均具有重要意義。針對該課程建設校本特色課程具有以下意義。
(一)提高校園內學生對校園足球的喜愛,激發學生學習與運動的積極性
對于農村小學而言,各項基礎設施有限,在實際的足球教育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足球相關理論知識的教學,多數情況下是讓學生掌握足球規則后直接進行實踐活動,學生有關足球知識理論的儲備較少。但是通過建設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不僅可以讓學生開展規范的足球技能訓練,還可以在室內開展理論知識課堂教學,從而為學生后續技巧練習提供支持,避免其受傷。此外,相較于室外實踐,室內課堂教學可以采取的教學方法較為豐富,如多媒體工具和新媒體技術等增強了足球知識理論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學生對足球知識理論的認知更為直觀。動靜結合的校本課程能夠促進學生掌握足球相關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知識、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比如,“安全運動促健康”“運動前后的飲食衛生”等,均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足球技能及正確足球運動行為的重要性和要點,進而領略到足球運動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特色課程豐富足球課程結構
雖然農村小學周圍運動設施不夠完善,但是當地也具有城市院校所不具備的優勢,即相對廣闊的運動空間,學生的足球運動場所不局限于院校操場,周圍空地也可以作為學生練習足球技能的場地等。通過立足當地足球運動優勢進行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的建設實踐,采取與城市小學不同的方法可以提高足球運動教育質量。此外,小學足球課程內容較為單一,這是因為農村地區小學和家長均更為注重學生的主科成績,沒有認識到全面發展和身體素質對學生的重要價值,但是通過建設特色足球課程,可以使原本的足球課程變得豐富多彩,并在淺顯易懂知識脈絡的構建下降低學生掌握知識的難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減輕教師負擔,豐富教學內容。
(三)提高家長和社會對校園足球的認可度
足球校本特色課程的建設與實踐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些改變將會鮮明地呈現給學生家長,在該情況下,家長會對特色校園足球教學工作形成正確認知,進而支持學校開展的戶外體能訓練工作。此外,健全的特色足球校本課程含有的知識理論也能夠讓家長認識到這項運動是在安全狀態下展開的,這能夠進一步提升家長對校園足球特色校本課程的認可。在該情況下,家長也更愿意參與到學生的足球訓練中,主動支持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發展。
二、研究開展農村小學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建設實踐的有效路徑
(一)挖掘農村小學教學資源,增強足球校本課程特色
在農村小學開展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建設實踐工作時,要正確認識到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之間的差距,挖掘并靈活運用各類教學資源,包括當地相對開放的運動練習場地、線上案例資源等,進而從線上與線下兩個方面建設、豐富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提高課程特色與課程質量。在挖掘農村小學足球教學資源時,首先要立足實際研發校本教材,比如,可以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結合院校場地、傳統特色和師資力量等因素對足球校本特色教材進行研發,其中應分學段、分年級科學設置基礎技能練習項目和特色體育技能項目,最好制定3~6年課程規劃,以此增強校園足球校本課程的特色。在教材教學內容完善方面,要積極結合線上教育平臺上有關足球教育的資源,以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為原則,將足球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健康相聯系,增強足球校本課程的實用性和生活化,進而使接受該課程教學的學生能夠提升綜合能力。以某小學為例,在開展足球校本課程建設實踐時,為保證學生可以在科學的教學內容和充分的課時下展開工作,該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實施了“442”的課時分配模式,即每學期體育課程的40%用于基礎技能項目教學,40%用于體育特色技能項目教學,20%用于其他自選項目教學。相較于以往傳統的足球教育教學,學生面對的技能學習空間和項目選擇空間擴大,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在足球體育運動與學習方面的個體發展需求,保證了足球校本課程開展的科學性和連續性,促進學生對足球運動技能的掌握。最后,學校可以適當加大足球等體育運動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如各類足球場、感統訓練場以及訓練器材等,以此提高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的規范化和安全化水平,營造良好的校園足球學習訓練氛圍。
(二)建設大課間課程,促進足球學練
為實現足球校本特色課程的全面覆蓋,打破室內外課堂對知識理論和技能實踐的限制,在建設實踐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教學體系,開展大課間課程,以此促進學生學與練。在對大課間足球課程進行建設時,學校與教師均應明確教學目標,即強化學生體魄、促進學生體育發展等,使其形成良性循環。在實際建設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每日大課間學與練內容的變化,即根據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對大課間內容進行更新,開展“溫故而知新”的學練活動。另外,增強大課間活動的足球特色,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運動
需求。
比如,大課間課程可以包括拉球、撥球、跨球、踩球和接球等練習內容,實際活動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年級落實差異化實踐活動內容,從而保證每個階段的小學生都能夠順利開展足球運動,獲得成長,得到鍛煉。對于高年級小學生,相關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有關足球基礎技巧的強化練習,對以往的教學知識進行鞏固,增強運動的連續性和銜接性,增強學生參與足球運動的主動性,以此增強大課間課程的教學有效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將學校足球競賽體育與大課間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如開展“足球技能挑戰賽—足球對抗賽—班級足球聯賽”等,保持學生足球學習與活動參與的熱情,打造學校特色足球校本課程。
(三)加強教學實踐,完善課程體系
對于小學階段而言,家校合作在小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建設實踐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過程中,學校也可以適當舉辦家校聯合的足球教學實踐活動,并將其納入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體系中,以此優化足球教學質量。比如,在開展足球分解教學時,在完成室內外課堂教學后,可以在運動會或是線下實踐活動中加入家庭知識點問題活動,盡量讓學生與家長參與其中,提高家長對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的認可度,主動支持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教學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學校要注重線上和線下活動模式的特點與優勢,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如要求學生在線上平臺學習足球分解動作,在掌握動作要領后交由家長檢查,判斷要領是否正確,切實讓家長看到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將學習與鍛煉落到實處,一方面擴充知識量,另一方面促進學生身心在良好的校園與家庭環境中發展。
(四)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反饋作用
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的建設實踐極大地改變了以往傳統的足球運動教學,這意味著教學評價體系也需要做出相應的整改,進而保證教學評價結果反饋與指導作用的充分發揮。由于在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中結合了線上教育、大課間課程等,所以評價方式應增加學生自評、家庭評價、組別評價和競賽評價等,建設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主體,以此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保護學生足球運動的自信心與積極性。此外,細化課程考試,不將每學期最后一場考試作為最終成績,在足球運動競賽后、知識理論學習后、每周大課間課程結束后等均落實及時的教學評價,徹底掌握學生足球運動與知識學習時的狀態,進而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合理評價與掌握,注重學生足球學習過程,從而完善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
綜上所述,通過在農村小學校園開展足球校本特色課程建設實踐,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促進學生身體與心理的協同發展。在課程實際建設與實踐過程中,小學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充分利用信息教育平臺上的教學資源,立足于當地特色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等,以此保證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平衡,提高足球課程教學質量,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與實踐體驗,促進其足球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
注: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2021年規劃課題“農村小學校園足球校本特色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21〕PLG5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