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淼 郝金亭
摘 要:本文對首都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現狀做了調研分析,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概念界定,并以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為例,對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變遷進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首都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可推廣模式。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 ? 技能人才? ? 培養模式
近年來,首都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實踐表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既應遵循人才培養的普遍規律,又應遵循文化創意人才發展的特殊規律。目前,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正在倒逼人才培養轉型。北京 “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對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才能適應產業復雜的波動性增長特點,滿足行業人才的現實需要。
一、北京市技工院校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2020年,北京市技工教育信息類核心教研組選擇了北京市7所在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方面有一定影響力的技工院校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研,就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調研表明,就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而言,7所院校各具特色。大部分院校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從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項目實踐課程4個維度展開。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充分結合工藝美術特色開展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北京輕工技師學院采用小班教學,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引領,構建校企合作、技師評定、理論教學與技能操作融合的課程體系,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依托國家級、市級、區級大師工作室,密切校企聯動,形成了集學校、企業、工作室三位一體的育人共同體。
總體來看,北京市技工院校針對文化創意產業開設的專業相對較多,但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成果相對較少。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與時俱進。技工院校作為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把培養具有專業特色、對接首都功能定位的適應性高技能人才作為目標,總結提煉形成有應用價值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推廣。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要素分析
在借鑒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把人才培養模式界定為“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育機構或教育工作者群體所普遍認同和遵循的關于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操作樣式”,主要包括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式4個要素,即以培養理念為基礎、以培養目標為導向、以培養內容為依托、以培養方式為具體實現形式。
三、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遷分析
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作為一所以新媒體命名、服務首都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特色院校,在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走過了一段艱辛的探索之路,歷經了以下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標準開發引領人才培養。從2002年開始,學院啟動電腦動畫制作專業開發,幾年后電腦動畫制作專業迅速發展為學校的骨干特色專業,其示范引領作用開始凸顯。2005年,學院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領導下,牽頭會同國內兄弟院校開發了動畫繪制員國家職業標準,編寫了系列培訓教材和鑒定題庫,并及時跟蹤新技術對內容進行調整,更新國家動畫繪制員標準及各級培訓教材。這一時期,學院基于國家職業標準及配套資源引領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踐,學院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職業標準的制定者,搶占了專業建設改革創新的制高點。在培養目標上對標國家職業標準,是此時人才培養的突出特點。
第二階段:基于專業群初步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抓住首都產業升級發展的機遇,探索專業群的構建模式,打造形成了新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群。專業群構建突出一個核心——新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相對集群,在專業建設上形成整合性優勢;專業群之間相互輻射和支撐,專業設備和專業教師資源共享。其人才培養模式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工學結合、專業特點鮮明。突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創新、創意能力,以職業技能訓練和學習能力培養為重點,完善具有鮮明專業特點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行業組織指導、校企共建。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行業組織指導,逐步建立完善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體化教學課程體系。在培養理念上,工學結合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第三階段:“T-PST”復合式團隊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形成。隨著國家中等職業教育示范校建設等一系列建設項目的實施推進,學院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借鑒斯坦福大學團隊培養經驗,形成了“T-PST”復合式團隊人才培養模式,即以適應性技術(T)為引領、以項目(P)為驅動、以工作室建設(S)為平臺、以團隊崗位組合(T)為單元的復合型團隊人才培養模式。其主要特點如下:一是按照企業實際崗位,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組建教師團隊,成立工作室;二是引入合作企業實際生產崗位流程,構建實訓環境;三是按照崗位組合形成學習團隊;四是建立“一專多能”的學業評價標準。“以項目為引領、以工作室為平臺、以團隊式培養為目標”的育人模式特色鮮明、運行高效,實現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不斷提升。在培養方式上,工作室平臺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階段:完善、發展“四層分類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世界技能大賽的參賽備賽,逐漸對標世界技能大賽標準,“T-PST”復合式團隊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得到了完善和發展。對接產業鏈、世界技能大賽創意類項目的設計與制作環節,以工作室為平臺、真實項目為載體,多層次、分類別地將工作流程和崗位技能轉化為課程內容,建立對接行業標準、世界技能大賽評價標準的多元評價機制,通過專業交叉、課程互選、師資共享、書證賽融通等,構建了“四層分類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并初步構建了“多元融合層級式”課程體系,即中級工到高級工再到預備技師的“‘文化+專業基礎課程—‘創意+工作室課程—‘項目+工作室課程”的“多元融合層級式”課程體系。在培養內容上,提煉出了符合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特色要求的課程體系架構,突出了文化、創意、技術的融合。
縱觀學院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十幾年來的變遷,有兩個核心一以貫之:一是技術標準的高端引領。從國家職業標準到世界技能大賽標準,堅持高標準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實踐載體的工作室平臺。學院建設有國家級、市級、區級、校級10余個技師工作室,集生產性、教學性、培訓性、競賽性、研發性、服務性為一體,梯度合理,層次分明。為形成特色鮮明、要素齊全的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實踐基礎。
四、構建要素齊全、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充分的實踐探索和總結提升,學院逐步構建了要素齊全、特色鮮明的“一平臺、雙主體、三層級、四融合”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方式以“一平臺”為載體
“一平臺”是指工作室平臺。多年的項目實踐、世界技能大賽備賽經驗,使得學院專業群內建設有國家、市、區、學院四級專業技師工作室,創新性地設立了班主任工作室,“專業+育人”立體教育教學工作室網絡已經形成。專業群依托工作室平臺,以生產實踐項目為載體,建設世界技能大賽國家、北京市級集訓基地,引領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培養,開展技術技能項目研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等產教深度融合項目,實現“教、學、做、考、賽、創”的一體化人才培養。工作室設置梯度合理、層次分明,是人才培養和項目實施的絕佳載體和現實平臺。
(二)培養理念以“雙主體”為基礎
“雙主體”是指學校和企業雙重主體。校企合作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雙主體”確定培養目標,“雙主體”設計課程方案和課程體系,“雙主體”創新教學模式,“雙主體”開展技術研發,“雙主體”實施項目,“雙主體”開發教學資源,雙主體培訓教師隊伍,雙主體開展評價。
(三)培養內容以“三層級”為依托
“三層級”是指課程內容的三層級,將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分為共享課程、一體化專業課程和綜合實踐項目融通課程3個層級,包括中級工階段的專業群共享型課程(培養基本素養的德育課程、培養創意思維和藝術素養的藝術基礎課程以及培養信息技術素養的技術基礎課程);培養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一體化專業課程;以生產性、綜合性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載體,注重開發培養學生完成項目所需能力的綜合項目實踐融通課程。同時,教師隊伍按照共享課教師、專業一體化教師、綜合實踐項目導師、企業師傅進行結構化設計。教師隊伍結構化設計、專業群課程開發邏輯與人才培養環節之間緊密對接。
(四)培養目標以“四融合”為核心
“四融合”是指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德、技、藝、創”融通。校企共同依托工作室平臺,把立德樹人、技術技能、藝術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合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既符合職業教育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普遍要求,又結合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特殊需要,以創新開拓道路,以特色確立優勢,崇德精技,培根鑄魂。
五、小結
結合人才培養實踐,開展文化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總結提煉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斷進行實踐、修正,有利于更好地培養符合要求的產業人才,為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王啟龍,徐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及構成要素[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8,23(6).
(作者單位: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