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章

1997年3月11日,法國巴黎97-98秋冬時裝秀,三宅一生與他的模特們
8月5日,日本著名設計師三宅一生因癌癥在東京家中去世,享年84歲。根據逝者生前的遺愿,葬禮現場只有親屬參與。
關于三宅一生,人們或許并不陌生。你可能在街頭看過那款用三角菱格片拼接而成的BAO BAO包,你可能還記得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生前那件最愛穿的黑色高領套頭衫,你可能還曾驚艷于三宅一生某件服裝的褶皺之美,沉醉于他那款潔凈、空靈的香水“一生之水”……
三宅一生用“一塊布”打破了各種傳統束縛,拓寬了服裝的原本定義,將前瞻設計理念融入普通人的穿衣感受,不斷探尋人與外物、與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幼年的三宅一生,遭受了戰爭帶來的苦難,也燃起了對于設計的渴望。
1938年,三宅一生出生于日本廣島市。7年后的原子彈爆炸,給他帶去一生都無法磨滅的傷痛。
多年以后,三宅一生一閉上眼睛,仍能“看到紅色的閃光,緊接著是蘑菇云,四處逃竄的人們……”他的母親在3年后死于核輻射,他自己也留下了后遺癥,走路微跛并感到刺痛。
“我努力地將這段記憶深藏起來,選擇服裝設計的部分原因,也正是源于它象征著創造與重生。”三宅一生鮮少提及自己作為戰爭幸存者的角色,他更愿意將自己沉浸在一個充滿創造而非毀滅的世界,通過創造來找尋美麗與快樂。“我被吸引到服裝設計領域,部分原因是,它是一種現代而又樂觀的創意形式。”
在三宅一生短暫快樂的童年時期,母親曾在節日時用漁人的旗幟,為他做了一條顯眼的褲子。其對孩子的疼愛,都體現在了一針一線上。三宅一生很早就對服裝設計產生了興趣。
在上學路上,他總是會被一家裁縫店吸引。店主是一位曾移居夏威夷的廣島人,將外界的時裝風潮帶回了家鄉。三宅一生常常停下自行車,望著玻璃櫥窗。有一天,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突然明白,時裝就是他的興趣所在。
讀高中時,三宅一生每天都會經過和平橋—這是20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野口勇設計的。這座橋成為當地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它不僅實用,同時也激勵著人們。三宅一生也從橋梁的設計中受到鼓舞:“我看到和平橋時,就對自己說,我也要做這樣的設計,造型新穎又賞心悅目。”
就這樣,三宅一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在大學時進入平面設計系學習。幸運的是,他的求學時期恰逢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27歲的他從藝術學校畢業后,便先后前往巴黎、紐約學習服裝設計,師從一眾頗有名氣的高級定制大師。
他在浸淫于巴黎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探索自己獨有的風格。1970年,回到日本的三宅一生成為了一名獨立設計師,并成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他不喜歡彼時日本人對于歐美舶來品的跟風,想要去改變人們對服裝的刻板印象。
為更多的普通人設計衣服,是他的初心。不斷追求適合任何體型的、靈變的服飾,也成為激發他創造力的強大動力。正如其品牌官方所言,三宅一生最令人稱道的服裝設計并不受限于性別或尺寸。“它只承認人體本身的形態,并追求服裝、身體和思想的統一。”

197 7年,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最令人稱道的服裝設計并不受限于性別或尺寸。
創立自有品牌后,三宅一生的靈感與創意有了更加自由生長的空間。
1971年,三宅一生舉行了首次時裝展,兩年后登上巴黎時裝周,很快便在時裝界嶄露頭角。他的設計以使用創新面料和抽象廓形出名,同時以明艷活潑的色彩吸引眼球。

三宅一生的折紙服飾
三宅一生最出名的設計理念之一就是“一塊布”。有人形容,對于西方的服飾設計而言,這個概念就是一場革命。
因為在當時的時裝界,每到新季度,設計師們就會到布料商那里尋求材料。衣服的原料就像是起點,人們以此出發,尋求服裝設計的新突破。但是三宅一生卻想打破這樣的傳統:“我要回到基礎。”他希望創造出一塊布,讓布料回歸至最簡單的元素,通過不同的手工藝、技術來尋找可能性。
三宅一生的確帶來了驚喜:鋪在地面上看似是平面的布料,一拎起來就成了一件造型新式的衣服。三宅一生的系列作品,打破了二維與三維的界限,也超越了服裝的傳統定義。
他所使用的“一塊布”布料,是專門為折紙服飾設計的再生聚酯纖維。設計師先想辦法將布料折疊成衣服的樣子,然后再設計圖樣,用熨燙和少量縫合制造折疊效果。如同折紙作品是用一張紙做成的,三宅一生的折紙服飾是由一塊布做成的。
“我一直認為是布料和身體之間的空間創造了服飾,但通過手工折疊,我們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不規則的起伏空間,賦予衣物一種新穎自由的感覺。一切充滿無限可能,我永遠不會妥協在‘不錯的階段。”
對于三宅一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著衣者的感受。每一次試衣,都像是武術切磋,這個過程中會出現怎樣的千變萬化,誰也預想不到。三宅一生會說出對于服裝的感受,然后親手檢查衣服的形狀,通過修修補補,為模特進行調整。這樣的工作方式,為三宅一生帶來許多靈感,往往能創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形式。
如同折紙作品是用一張紙做成的,三宅一生的折紙服飾是由一塊布做成的。
三宅一生總是會詢問模特試穿時的感受,他密切關注模特的表情。他認為,舒適度和外觀之間存在著一個平衡點—傳統的西方時尚界專注于追求身體造型的推陳出新,但三宅一生的服裝扎根于日本傳統文化,汲取了東方傳統里圍裹纏繞等造型特點,更加能在身體與布料之間創造一種更自然的自由空間,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我從復雜創意轉向更簡單隨和的設計,我追求的不是時髦而是服裝的本質。我希望做出大家都能穿而且理解的服裝,這是我一生的追求。”三宅一生始終朝著讓服飾更自然、自由、自如的方向努力,賦予了“一塊布”理念更深的內涵。
1973年之后,三宅一生經常亮相巴黎時裝周。他憑借獨樹一幟的設計理念打破了西方壟斷時尚界的局面,展現了東方設計的多樣性。除了三宅一生的褶皺服裝,日本服裝界在20世紀還涌現出了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一批風靡全球的設計師。他們汲取日本傳統文化中的典型元素,開創了獨具魅力的新潮流。
山本耀司是上世紀80年代闖入巴黎時裝舞臺的先鋒派人物代表。1981年,山本耀司的作品首次在巴黎展出,便驚艷四座。他的作品充滿著神秘的韻味,不規則的樣式、充滿新意的破洞和撕口,令人感到眼前一亮。“在那之前,從沒有過那種黑色、奔放、寬松的服裝。它們引起了關于傳統美、優雅和性別的爭論。”一位時裝編輯如此評價道。

先鋒派人物代表山本耀司

川久保玲,其創立的品牌CDG
山本耀司最為人著迷的便是他的反時尚風格。他的作品往往突破常規,突破現代主義的規則與秩序,這種解構主義令服裝看上去顯得奇特、雜亂,但事實上每個細節都經過了嚴謹的設計,展現出獨立的個性和充滿智慧的浪漫。他將黑色的魅力、中性化設計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吸引了一大波時尚的擁躉。
與山本耀司交好的川久保玲也是先鋒派的代表人物。她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便是其創立的品牌CdG(Comme Des Garcons)的特色標志—有著一對眼睛的愛心。比起同時代的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要顯得更為前衛、另類。她追求突破性的造型方法,用創新性的面料來表達態度,展示了革命性的新型穿衣方式。
川久保玲曾說過,她的作品“是面向未來的新設計”。事實上,人們也很難用過往或者流行的服裝理念來詮釋川久保玲的作品。種種層疊復雜的結構設計、充滿缺陷的不對稱剪裁,充分張揚著她獨立的時尚態度:“沒有以前已經出現過的服裝,沒有重復的設計。”
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戰后成長的設計大師,開創了“巴黎時尚界的日本浪潮”。這些日本設計大師,改變了歐洲時裝行業對亞洲設計師的刻板印象,展現了東方文化現代性的可能,在時尚長河中,留下了個人的濃重一筆。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