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晨
馬孔德族是莫桑比克及坦桑尼亞邊境地區的一個小民族,自20世紀初歐美藝術圈開始對非洲木雕發生興趣后,馬孔德族匠師用東非黑黃檀制作的木雕就成為收藏對象。
深黑色而堅硬的黑黃檀,生長緩慢且質地精細,不只是馬孔德黑木雕塑的標志性原材料,也是單簧管等歐洲樂器的首選材質,更成為近數十年家具行業熱衷取得的昂貴木料。
莫桑比克自1960年代起,陷入漫長的獨立戰爭及內戰,莫解陣(莫桑比克解放陣線)反抗葡萄牙殖民政府的第一槍,就是從貧困的馬孔德地區響起。當年在莫桑比克的馬孔德族人,大批加入反抗軍,也有不少遷移到坦桑尼亞生活或以之為反抗基地。
在左翼革命的指導與號召下,莫桑比克的馬孔德匠師從雕刻傳統面具改為刻畫批判殖民統治的現實主義題材。坦桑尼亞的藝術品,則更多輸出到西方收藏家市場,用特殊的表現形式反映內心的感受。例如,充滿鬼怪造型的“西塔尼”風格,反映出藝術家在動蕩中的惶惑心靈;藝術家喬治·利蘭加的作品,則進一步接入歐美涂鴉及波普藝術的潮流。
德國社會學家埃利亞斯在1960年代到西非國家加納任教,并開始收集非洲雕塑品,他后來試著回答:為何非洲藝術脫離原本文化語境后,在極為不同的歐美社會也能被欣賞?他意識到,非洲當地社會的藝術表達更加訴諸潛意識的幻想,而歐美社會在20世紀后,于藝術表達及行為規范的內化上更趨放松,也就更能被這些狂野的表現形式打動。
但如果說20世紀的馬孔德木雕在奇幻想象與現實批判兩方面都有突破,那么在21世紀似乎看不到同等的活力。當年高舉革命大旗的莫解陣,早已擁抱市場經濟;激進的木刻創作固然不再,奇幻鬼怪路線的大師同樣也已凋零。今日的莫桑比克藝術家,似乎很少對木雕傳統再有突破,或許這也與莫桑比克發展路徑遭遇的困境若合符節?
馬孔德族集中的德爾加多省,是莫桑比克最為貧困的地區,從2017年以來一直被伊斯蘭原教旨教派的恐怖襲擊摧殘。雖然加入其中的不乏馬孔德族人,但主力則是分布在海岸地區的姆瓦尼族。恐怖分子認為,莫桑比克的財富完全被莫解陣的少數精英(少不了馬孔德政客)壟斷,國際資本在當地生產液化天然氣、開采紅寶石、黃金、石墨等礦產,然而當地人民無法獲益,甚至遭遇驅逐及殺害。
由于國際市場對能源及礦產的需求強烈,莫桑比克德爾加多省的恐怖主義蔓延,后續應會受到武裝干預(據估計,在當地的武裝部隊至少來自24個國家,從盧旺達、南非等非洲國家再到歐盟與俄羅斯)而被遏制。不過,究竟德爾加多省貧困地區的發展能否得到有效改善,這才是攸關莫桑未來的關鍵問題。有評論者指出,今日當地人民的憤怒,實與當年反抗葡萄牙殖民統治時無甚差別。
黑木的命運,其實是莫桑比克的縮影。由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將黑黃檀列入,莫桑比克從2017年開始禁止出口黑木,但直到去年仍不時傳出走私案件。這個非洲東南部與馬達加斯加隔海相望的國家,也因此沒有被排除出全球家具行業的觀察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