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初中語文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很多傳統的教學手段逐漸被淘汰,應用新型教學手段逐漸成為初中語文教育的重點。通過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提問設計方法,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課堂上給予學生思考和理解的時間往往較少,學生需要利用課余時間再對課上的內容進行消化。但是,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大部分學生并沒有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的學習習慣,從而導致語文學習效率不高。利用提問設計的方式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因此,分析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應用提問設計尤為重要。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筆者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剛開始的五到十分鐘內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完全投入學習中,甚至部分學生課堂進行到一半后才慢慢進入學習狀態,但已經很難再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而通過提問設計,合理地創設教學情境,利用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一方面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短時間內將注意力投入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應用提問設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初中語文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大自然的語言》教學中,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幾組關于季節的圖片或視頻,如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等,對學生進行提問:“當我們看完這組圖片后,接收到的第一個信息就是‘春天來了,那么如果我想用一些語言來表示其他的季節該怎么描述呢?”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引出“大自然的語言”的概念,進而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其次,在學生對四季景色進行簡單描述后,筆者再次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一種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自然寫活,并賦予人的思想,那么我們該如何運用這種擬人的手法來展現大自然呢?”利用該問題,引出《大自然的語言》。
二、整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當前,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還是以“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單方向的知識傳授為主,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和交流較少,對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然而,以教學內容為提問基礎,將問題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不僅可以優化并發展教育資源,還能夠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一定的技巧,從而提高整體的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提問設計可以是教育教學的引導,可以是基礎內容的鞏固,也可以是基礎理論的拓展等,通過多個方面的融入,學生的語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問題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設置有效提問環節。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教學中,筆者首先為學生講述林徽因的故事,創設教學情境。其次,在課文閱讀之前,筆者應用引導式提問的方式給學生展示一系列問題,并要求學生根據問題來進行課文的閱讀,比如:“作者詩中的‘你具體指什么?詩中的‘你的作用是什么呢?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意境?”然后,在學生閱讀課文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在我們第一次閱讀這篇課文后,我們能夠在這篇課文中體會到什么樣的情感?”并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傳統的應試教育不斷向素質教育發展,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思想和方法需要不斷改變和優化。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與時俱進,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結合教學內容,將提問設計方法滲透其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與水平,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周偉.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提問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教學之友,2021,40(4):46-47.
作者簡介:祁文峰(1980—),男,甘肅渭源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