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妮

如今綜藝節目上小鮮肉、男團層出不窮,大抵都是眉清目秀、皓齒紅唇,千篇一律容易引發審美疲勞。如果穿越到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他們會收獲當時、當地的粉絲嗎?
古希臘人要求男性人體符合形式美的規律,人體的手、足、頭、四肢等各個部分及其構成符合一定的比例關系,簡言之——裸體身材要經得起審視,要能夠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眾所周知,古希臘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后盛行裸體風氣和裸體雕塑的家鄉。古希臘人對男性的審美要求,通過整個民族對于體育訓練和體育競賽的狂熱愛好,以及大量的雕塑藝術等,獲得了全面的展示和具體的體現。
在古希臘,英雄、戰士和力量幾乎可以等同而論,擁有強大體力的人能獲得人們的普遍尊重和敬仰。古希臘人普遍以參加各種體育賽事并成為冠軍為榮。最著名的是奧林匹亞運動會,成為奧林匹亞冠軍,是所有古希臘男子一生魂牽夢縈的愿望。勝利者不僅獲得橄欖枝桂冠,其形象還被創作成雕塑,為后世瞻仰。軍事化程度更高的斯巴達人從童年開始就接受跑步、游泳和角斗訓練。每隔10天,斯巴達的青年們就要裸體接受檢測,身上有多余的脂肪,馬上就要節食鍛煉,時刻要保持標準的健美身材。創作于約公元前 470 年的青銅雕像《雷神宙斯》,雙臂向身體兩側大幅度平伸而出,右手握住“閃電”,雙腿距離開闊,其開放的肢體動作表現出隨意而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著名的《擲鐵餅者》雕像,動作表現的是即將爆發那一刻的姿態。這些藝術作品盡管已歷經數千年之久,但其蘊涵著強烈的生命力之美,直至今天仍然震撼著觀者的心靈。
為什么古希臘會形成這樣的男性審美呢?古希臘由200多個城邦國家構成,在這些國家之間,軍事沖突頻繁發生。因此,對古希臘的城邦小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驍勇矯健的戰士。對戰士的崇敬、對武力的膜拜,塑造了古希臘人的身體觀。古希臘人在人體美中看到生命力,把對身體的審美提升到對生命、自然和神祗的審美。健碩的肌肉和矯健的身軀,成為古希臘人的圖騰,也成為藝術家的審美對象。
經典漫畫《尼羅河的女兒》講述了少女穿越到古埃及的冒險故事,在那里她邂逅了英俊的男主人公——身戴華貴飾物的法老王,他畫著眼線和煙熏妝。漫畫的內容充滿異域風情,人物形象的設定基本符合歷史。沒錯,男人化妝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埃及就有記錄。假如穿越回古埃及,為盡快符合當時的審美,建議對自己的形象進行一番“改造”:換上亞麻制作的白色傳統服裝,穿上燈芯草或莎草編制的鞋子,把頭發剃光,再戴上講究的假發,最重要的,一定要化時尚的“煙熏妝”。
因為沙漠環境中紫外線照射強烈而且風沙較大,在眼皮上涂厚厚的眼影可以幫助抵御風沙和刺眼的陽光。古埃及時期的眼影顏色多為綠色或者黑色,綠色的眼影是由孔雀石等材質混合而成,黑色的眼影則更為普遍,是用埃及東部沙漠的方鉛礦在石板上研磨而成。從衛生的角度來說,綠色眼影中含有銅元素,黑色眼影中含有石墨,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少外部環境對眼睛的感染,防治眼部疾病。
古埃及人涂抹眼影最為關鍵的原因,則源自古埃及的宗教信仰——荷魯斯之眼,又稱真知之眼,它是鷹頭神荷魯斯的眼睛。在古埃及的宗教信仰中,化妝可以阻止惡魔入侵人的肉體,使人擁有自愈能力,尤其是從眉毛一直抹到鼻子底部的濃妝,更受古埃及人的歡迎。古埃及的貴族們相信太陽神和鷹神會眷顧化妝的人,會得到好運。沒有眼影的男人別說是男神了,連平民都算不上,只能妥妥當奴隸。
古埃及人如何制作自己的眼妝呢?首先,用孔雀石或方鉛礦石在調色板上研磨,然后混上水和蜂蠟、樹膠、動物油脂調制,最后會用專門的工具涂抹在眼睛周圍。黑色的眼線從眼頭一直延伸到太陽穴,然后在眼皮上涂綠色或黑色的眼影,以此來突出眼睛的大小和形狀。1922年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陵墓被發現,著名的黃金棺槨隨之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具純金打造的棺槨上清晰地展示了這種眼妝。
在我們的印象中,童話里的王子應該英俊勇敢、風度翩翩,騎著白馬、手持寶劍,是女孩們心儀的對象。如果這個童話故事的背景是在1516—1700年的西班牙,那么故事的主角大概率擁有一張鞋拔子臉,因為這是哈布斯堡王室成員的典型特征。
出于血統純正和政治聯姻的考慮,哈布斯堡王朝是近親結婚的忠實信徒,這種方式的婚姻帶來了巨大政治好處,當其他歐洲國家忙于你死我活的戰爭時,這個大家族通過近親聯姻控制了從奧地利到西班牙的幾乎整個歐洲大陸,甚至登陸美洲大陸的墨西哥王國。雖然頂著高貴的身價和基因光環,現實生活中卻因為無法正常咀嚼和生育而苦不堪言。
現代研究人員普遍認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幾代人的近親繁殖導致了臭名昭著的“哈布斯堡下巴”畸形,就是醫生所說的下頜前突癥,俗稱“地包天”。這種情況的特征是下頜突出,明顯比上頜大,造成下咬,有時嚴重到干擾講話,很難完全閉上嘴。盡管如此,統治階層的特征仍然影響著大眾審美。現代的“蛇精臉”網紅如果穿越到這一時期,沒準會被視為王室神秘的東方私生子而備受推崇。
如果再早一些,穿越回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白馬王子則應該穿著緊身褲、高跟鞋。參照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留存于世的畫像,裝束上重下輕,成倒三角形,上半身肩膀寬闊,下半身是緊身褲,可以展現男士倒三角健美的上半身,以及優美有力的腿部線條。當時,裙子是紳士們最愛的時尚單品,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才被逐漸拋棄,唯有蘇格蘭人保留了他們古老的基爾特格子裙民族服飾。
除了裙子,貴族男子的其他著裝也很“精致”。蕾絲花邊的衣服、緊身的制服、假發、香水……每一個細節都十分考究,歐洲貴族男子的服飾復雜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女裝。各式各樣,創意無窮,既能達到掩蓋體味目標,又能彰顯身份。身高1.54米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特別鐘情穿高跟鞋。彼時,只有身份顯赫的男性貴族才可以穿高跟鞋,法國不愧是時尚之都,在他們推動之下,高跟鞋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款式,不同的身份地位,穿不同款式的高跟鞋,鞋子不僅提高了身高,也展示了主人高貴的身份。
現代娛樂頗受日韓影響,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回撥動幾個世紀,彼時的日韓風又是如何的呢?早在平安時代,黑齒就已是貴族的特征之一,與涂粉、畫假眉這些風俗一樣,符合公卿門第的審美,直到明治維新后才逐漸廢除。明治天皇少年登基,據英國全權公使哈里·巴夏禮爵士的隨行翻譯回憶:“未成年時的天皇嘴形不太好,有些突下巴,但臉部輪廓很勻整。不過,他喜歡在臉上搽白粉,涂紅色或金色的口紅,剃掉眉毛并在上額上畫假眉,甚至染黑齒。”穿越回古代日本,除了要接受牙齒涂黑,還必須能夠駕馭一種特殊的發型。平安時代末期,武士戴頭盔時頭頂出汗、悶熱瘙癢,為了打戰方便他們創新了一款奇特的發型——“月代頭”,從額頭到頭頂都要求“寸草不生”。這種發型在當時可不是人人都可以留的,只有武士才有資格。檢驗一個帥哥的標準不是讓他剃個寸頭,而是“月代頭”。現代日本拍攝的古裝劇,也很少有影星能夠駕馭這種發型。
再來看看朝鮮半島的武士——花郎。在新羅時代建立了花郎制度,名稱聽上去不太正經,但確是正經的用于培養貴族武士、補充兵源之用。挑選貴族出身的少年進行教育,強化他們的忠君思想,安排他們去全國各地進行游歷學習,同時也向當地民眾宣傳忠君愛國的思想。花郎崇尚武術修煉,在訓練與實戰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系統規范的技藝,稱“花郎道”,是現在跆拳道的前身。除了武術訓練,花郎還接受“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交友以信”等儒家理念的教育。花郎制度為新羅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軍事人才,因此被稱贊“賢佐忠臣,從此而秀;良將勇卒,由是而生”。“花郎男團”從此正式出道,為新羅的開疆拓土貢獻巨大。只是在新羅統一之后,花郎的軍事色彩褪去,而側重于文化娛樂意義,唐人記載新羅“擇貴人子弟之美者傅粉妝飾之,名曰花郎,國人皆尊事之也”,這就接近今天的韓國男團了。

左圖:韓國的花郎道,大錘一次擊碎4塊紅磚。右圖:日本武士的“月代頭”發型,即使是現代拍攝的古裝劇,也很少有影星能夠駕馭。
總體來看,中國歷史上人們對“男神”的審美比較重文輕武,文人雅士在男神榜上的留名比腰圓膀粗的武將多得多。孟夫子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不被烈日狂風摧殘的白皙皮膚和有時間精心保養的毛發,能夠體現出主人公所在的精英階層。漢樂府《陌上桑》記載當時的美男范兒:“為人潔白皙,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形容女主角羅敷的意中人“廳里廳氣”的,是少年有成的官員。到了明清小說中,男主角基本上都是文質彬彬、溫柔敦厚類型的審美形象,如君子、文士、書生即是這種類型的人物,像《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廂記》中的張君瑞、《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梁山伯、《白蛇傳》中的許仙等。即便是中國古代的武將,也不會對腹肌線條有要求,馬超“面如冠玉”,趙云“姿顏雄偉”,冷面銀槍俏羅成,主要還是看身高和膚色。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極度混亂的一個時期,這個時局動蕩的年代,卻出了不少的花樣美男,如嵇康、何晏、潘安、衛玠、蘭陵王等。在魏晉時期,男性審美呈現出陰柔傾向,許多上流社會的男人們出門要像女子一樣涂脂抹粉,對鏡梳妝。這一時期士大夫們熱衷于清談,研究老莊玄學成為風尚,很多人都有服用“五石散”的習慣。傳說曹操的女婿何晏耽聲好色,服了這種藥后,頓覺神明開朗,體力增強。在他的帶動下,“五石散”廣為流傳,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一種可以返老還童的奇藥。其實這是一種毒性很強的藥物,由五種礦物組成,其中包括硫磺、石英、鐘乳,其藥性燥熱,服后使人全身發熱,因此不得不穿上寬大的衣服,甚至還有人袒胸露乳、絲毫不在意形象,反而引領時尚。如此看來,嬉皮士也是中國人玩剩下的。直到大統一時代來臨后,儒家文化重新成為主流,解放天性的魏晉之風才偃旗息鼓。
在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男神標準后,你認為自己心目中的男神更適合穿越到何處呢?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