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璞
“特殊家庭”顧名思義就是某些家庭基于各種不同原因,與一般正常家庭在生活起居、生活質量方面存在差異。這類家庭一般包括單親家庭、再婚家庭、離異家庭、貧困家庭,以及父母雙方或一方有殘疾的家庭,或者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的家庭等。這類家庭中的學生往往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在成長經歷中埋下深深的創傷。因此,教師需要及時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學生的成長進行健康而有效的干預。
特殊家庭的學生往往由于親屬間感情的缺失而對自己性格的養成帶來一定的影響,教師需要對特殊家庭的學生進行家庭基本情況的跟進,及時掌握他們的成長動態。教師再根據每日計劃制定課程,督促學生自覺規避不良嗜好。同時,教師要進行心理健康的引導與疏導,確保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及自我保護意識的覺醒。
一、特殊家庭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現實狀況
學生能生活在一個完整、和諧的家庭中是很幸福和幸運的。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一旦父母感情破裂、離異,就意味著這個家開始支離破碎,其中受傷害最大的當屬孩子,他們會覺得他們的世界瞬間崩塌,父母不再愛自己,情感出現缺失。父母如果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那么傷害會更大,孩子會變得煩躁、不安、暴力、敏感,甚至覺得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不聽話,充滿緊張感和不安,進而形成自卑、孤僻、懦弱等性格,情緒無法自控,喜怒無常。如果這些情緒沒有得到關注和釋放,久而久之,孩子會出現更為嚴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比如,學生會把自己的想法隱藏起來,時間一長可能患上抑郁癥和精神障礙等疾病。父母離異會造成對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孩子的家庭教養和學習習慣以及監督上造成疏忽或是缺乏,最終造成孩子行為異常。通常表現在孩子有較強的報復心理,對監護人會有較強的抵觸情緒,導致孩子的行為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易敏感,在學校不容易與其他同學友好相處,久而久之,內心會感到孤獨、無助,覺得世界對他不公。這個時候學生會沉迷于自己封閉的世界,沉迷于網絡游戲等,進而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和行為,最終導致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等行為的發生。許多孩子在父母離婚前后,精神狀態不佳,學習狀態每況愈下,上課精力不集中,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最終導致成績飛速下滑,這就會導致孩子的知識水平不如同齡人,必然會限制其智力的發展。不管父母離異時間長短,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始終都在。
二、有效建立特殊家庭學生自信心的方法和對策
在明確了當前特殊家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現狀之后,教師就要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的方法和對策進行思考,以此來解決當前的問題,確保學生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中獲得良好的發展。具體的策略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特殊家庭學生檔案,全面了解情況
教師在學生剛入學時,就應當對每一位學生的生活經歷與家庭狀況進行摸排,及時掌握學生的監護人及成長經歷情況。然后為了跟進特殊家庭學生的心路成長歷程,教師在每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都應當及時更新。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各自的成長經歷,在學生遭遇難題時進行及時的處理與疏導,這也方便學生更準確、及時地了解情況。
例如,在學生入學起始階段,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這能在保障學生隱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獲取學生的個人成長經歷與家庭基本情況。一對一的交流內容應至少包括現階段家庭法定監護人人數、組成情況、父母去向以及他們的聯系方式等。并將這些采集到的信息在學生的檔案中整合起來,若今后父母等法定監護人去向有所變化,要及時在學生的個人檔案中進行更新。在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談話之后,教師利用已經采集到的信息,為學生構建個人成長路徑,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在采集法定監護人的信息時,教師已經初步確定父母或其他與學生關系親近親屬的聯系方式。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已經采集到的信息,嘗試聯系父母等法定監護人,并積極地與父母溝通,收集有關學生性格、成長經歷中的事件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定期聯系特殊家庭學生的監護人,以保證實時掌握學生發生變化的原因與動向。若監護人的信息有變動,要及時更新。在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建立特殊家庭學生的個人檔案,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組成情況,嘗試解析學生的個人性格,然后通過與法定監護人保持聯系的方式,及時跟進學生的成長情況。同時,教師應當及時更新監護人的信息,以確保學生的成長有監護人的參與。
(二)建立每日生活制度,高效規律生活
很多特殊家庭的孩子很可能會由于日常生活的小事而自動放大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由于缺少家長的監護,他們很可能用自己不成熟的知識體系做出出格的行為。若教師能指導學生規劃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充實在校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能養成良好的自我規范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安全教育課堂與班級習慣養成討論專題會議,通過安全教育課堂為學生介紹如何進行生活與學習的平衡與規劃,在班級習慣養成討論專題會議上分享自己的習慣養成實施情況與心得。在安全教育課堂上,教師不僅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在監護人不在身邊的情況下保護自己的身心安全,更要教會他們如何規劃自己長期與短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養成自覺學習新知識與抵制不良習慣的能力。這樣一來,就能在平時引導學生學習積累正能量的知識,在形成不良習慣時自覺抵制。在專題班會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制訂的計劃,并匯報自己的實施情況,這樣就相當于將全班所有的學生都作為特殊家庭學生的監督者,提升他們的自覺性。在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為學生建立安全教育課堂,為學生引導正確的價值觀念與制訂生活學習計劃。并用專題班會的形式,為特殊家庭的學生找來監督者,極高地提升了他們的自我監督與執行力,能自覺抵制不良思想與行為的發生。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彌補性格缺陷
由于與正常家庭相比,缺少監護人的朝夕相處,學生可能會無法及時接收到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同時,監護人也可能由于與社會脫節、信息更新不及時的情況而忽略對學生遭遇難題時的心理疏導。此時學生急需一堂心理健康疏導課程,這不僅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還能利用這一機會及時更正自己的錯誤觀念,形成與他人相處、與自己獨處時的正確價值觀。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進行價值觀念的普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走正確的路。同時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保證學生在引導無效的情況下,有途徑可以傾訴自身的困惑。在價值觀念進行普及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避免長篇大論,否則只會讓學生覺得枯燥。教師可以通過舉例的方式,將社會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例子講給學生聽,并詢問他們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以及換位思考一下自己可能會做出的行為。這樣通過讓學生參與其中的方式,避免了枯燥的感受,同時又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若引導仍無法解決學生的困惑,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室的途徑,與教師一對一地進行交流,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彌補他們監護人缺失的劣勢,為他們良好性格的養成保駕護航。在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價值觀念的普及,及時引導學生的價值觀,輔助他們良好性格的養成。若出現心理健康引導課程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學校要組建心理健康咨詢室,及時為學生開辟一對一的疏解通道,保障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做好家校溝通,正視夫妻離異問題
針對離異家庭子女在學校中普遍出現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離異家庭子女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以求更好地減少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從這類孩子的特點入手,多與家長溝通,與家長一起來制定培養學生自信心的策略,進而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父母離異的問題,同時也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
例如,部分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到歧視,選擇不告訴老師實際家庭情況,造成老師不清楚學生的家庭背景,在學生出現問題并進行處理的時候會導致一些敏感詞匯刺激到學生從而起到反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讓家長正視這一問題,并引導家長多關注學生心理情緒上的變化,多花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了,無論他與誰生活在一起,父母都不會拋棄他、放棄他,以減少孩子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同時還要讓家長明白,夫妻盡管離異,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要多給對方與孩子接觸的機會,以彌補缺失的愛,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提前溝通,盡量保持一致,以求最大限度地照顧孩子的心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得到培養,總之,做好家校之間的合作、溝通工作,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有自信心去面對所遇到的問題。
綜上所述,教師首先應當以建立特殊家庭檔案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家庭組成情況、監護人聯系方式,以便及時跟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變化歷程,同時及時更新監護人的聯系方式,方便教師定期了解情況。其次,以每日規劃生活的方式,及時教會學生自我學習與計劃制訂的良好習慣養成,自覺規避不良嗜好。最后,再以心理健康課程與心理健康咨詢室相結合的方式,引導與治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消除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課題“‘互聯網+助力薄弱中學特殊家庭學生教育精準扶貧研究——以白銀市第二中學為例”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