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保定
伴隨著新一輪課改工作的開展,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班級共同學習體理論的應用,而且要對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內涵進行深度解析,這樣才能在課程構建上體現出學習共同體的實際意義,才能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以班級為核心,共筑發展目標,將學科教育與學生發展進行有效整合,并使學生在集體的凝聚力下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一、學習目標的制定與教師風格的凸顯
在班級內共同學習的學生是班級共同體成員,如果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對同一學習任務進行探索與發展,就能夠形成以支持、關心為主的學習氛圍。而且在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下,成員之間互相接納、互相關懷,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就班級的建設來看,學生在團體學習的過程中,支持每一名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獲得更大的自信心,并且學生也能夠以更好的狀態去構建學習共同體。就學習共同體來看,其本質是以成員的行為為主,通過開放性的系統構建來形成主體,然后以成員之間的組織協調,并以實現共同目標為目的來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發展,這時所有參與學習共同體的成員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而學習共同體也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所有的成員都能共同投入,促進體系運行,這樣就能夠通過形成良好的氛圍,保證共同體的發展。
在構建班級學習共同體時,教師作為組織者與管理者,其作用尤為重要。教師的作用必須貫穿在班級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整個過程中,而且教師必須要保障學習共同體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班級成員的學習需要,同時要使該項工作有效落實,使成員進行有效學習[1]。因此,為保證高中數學教學工作的質量,教師以班級為核心,構建學習共同體時,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班級的總體情況,全面且細致地把握具體內容,再通過逐步引導,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以此才能保障學生的發展。對此,教師要認知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目標,并設置學習目標,這時才能使班級學習共同體成員在目標的指引下進行發展,才能使學生的內在動力更加充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確的是,整體的發展目標要由學習共同體的成員與教師共同建立,并且所有共同體成員的所有學習活動都要朝著共同目標努力。只有讓所有學習共同體成員認同同一目標,才能夠發揮目標引領性的作用。在共同目標確立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并發揮自身的組織與示范作用,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例如,在學習“集合”時,教師可以先與學生共同談論本節課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有哪些,并由學習共同體與教師共同制定目標,這樣學生才會有足夠的興趣與參與的欲望去共同達成目標。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目標進行任務分解,并通過逐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發展,然后再由學習共同體進行內部商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由學習共同體進行總結,之后再由教師進行糾正或者是補充。此種學習方式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前提,讓學生朝向同一目標前進,并使學生的內在動力更加充足,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的行為會對學生的行為帶來一定的影響。在班級中,想要形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文化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尤其是部分高中生存在學習自主性較差的問題,而且很多學生習慣于在教師的要求下進行按部就班的學習。但是,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要以班級為核心,并形成人人有目標、人人愿學習的氛圍。對此,想要保證高中數學教學工作的質量,教師就要將個人的風格融入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中,這樣學生才能對教師的個性素質進行模仿,而教師也可以通過自我的行為來引導學生。比如,教師可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通過情感關懷糾正學生的學習問題,或者可以對學生的行動態度進行評價,并給予鼓勵、表揚或懲罰等。
二、學習制度的制定與學生主體的體現
在一個班級中,想要保證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能夠發揮作用,教師就要以制度應用為基礎,保障班級共同體的各項活動能夠有序開展。就班級的共同體成員來看,每一個人都有性格的差異,且每一名成員都有不同的認知特點與學習方式,所以想要保證班級共同體獲得共同發展,就需要通過制度的保障來為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保駕護航。在班級學習共同體構建的過程中,所有的共同體成員必須以主人公的身份參與到班級制度的制定中,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起到的就是引導性作用,并保證制度的制定過程要公正,這樣才能以民主協商的氛圍創造良好的協商環境。同時,只有共同體成員民主協商,才能確保共同體成員自覺遵守所有制度。從制度的制定來看,教師不僅需要認識到這是班級發展過程中所確實需要的,還要符合數學學科的教學規律與學習規律,更要符合班級共同體成員的整體心理發展需求,進而才能夠確保制度的有效實施,保障班級學習共同體成員實現健康成長。從所有成員來看,他們在遵循規章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學習活動的開展,進而協商出可行的共同規范,這時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在規范之下實現能力的提升[2]。此外,對于規章制度的制定來看,其能夠讓每一名成員肩負著自身的職責,以信任與責任為基礎,保障學生可以自覺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能結合班級學習共同體的發展以及數學學科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給予建設性的意見。
由于學習制度的制定是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成員所共同協商決定的,因此這時學生能夠自覺遵守學習的制度。教師要做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制度,以任務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從而實現成長。對此,教師要以集體發展為目標,同時對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行規劃,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對學生的需求進行重新整合,讓學生組合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這樣,教師布置任務讓小組進行探索,學生就能夠自覺遵守規則,并向同一目標發展。此外,小組在探討與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互助學習的形式,使共同體成員獲得提升,這對學生的長期發展十分有益。例如,在學習“圓的方程”時,由于這部分內容較難,而且很多問題需要學生共同探討后才能夠得出答案。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讓共同體成員小組探索,這樣通過不同的分工,展示學生個人的特色,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在多元化的觀點下,學生就能夠獲得思維的碰撞,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有所提升。
三、學習方式的制定與和諧氛圍的營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而且要保證布置的任務能夠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更要發揮好學生的個性特征,這樣才能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下提升班級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效果。在班級學習共同體中,學生的個性特征是不同的,并且每一個成員的特點、學習動機、風格、經驗等均有不同。因此,教師在構建數學學科的班級學習共同體時,要根據學習成員的實際情況進行整合,并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學習活動的創建,這時才能確保所有共同體成員快速融入活動中。例如,從學習方法來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因為數學學科的很多內容是抽象的,在學習方式上,由于受眾體的不同,對于問題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對該知識的學習方式進行共同探討,這樣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讓學生自主選擇更適用于自己的學習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同時也能通過和諧氛圍的營造,使學生越來越喜歡數學課堂。
四、結語
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是讓學生根據自身發展制定出目標,并通過集體的力量來使學生更有動力,這樣在良好的環境氛圍下,學生形成對學習的熱烈期盼,同時每個學生都付出努力,這時在數學學科教學中就能夠真正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成長。
參考文獻:
[1]田耿.學習共同體下高中數學翻轉課堂的實踐研究[J]. 才智,2019(30):111.
[2]盧小平,崔雪蓮.構建學習共同體之設置中心小組:以高中數學教學為例[J].教育觀察,2018,7(14):32-33.
注:本文系2020年度定西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協同發展構建以班級為核心的學習共同體研究”(DX[2020]GHB2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