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麗麗 劉蘇文
摘要:中國大運河作為我國線性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流動著的“活態遺產廊道”。在新時代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線性文化遺產須進一步升級。文章以大運河江蘇段為例,圍繞線性文化遺產的價值特征,從美化生態環境、推動產業融合等視角出發,為大運河遺產資源的統籌保護、有效傳承與活化利用提出有效策略,讓線性文化遺產這條保護紅線延續下去,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線性文化遺產;大運河;活化利用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5-00-03
1 線性文化遺產
線性文化遺產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天然河流和水利工程、交通線路、軍事工程等線性遺產網絡[1]。相較于歐洲、美國等地,我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起步較晚,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先生較早對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其是由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遺產廊道”和國際古跡理事會所提出的“文化線路”兩個概念衍生而來,而后俞孔堅、王志芳等人通過相關基礎理論進一步闡述了線性文化遺產的內涵,并進行了更深的理論建構和相應的學術探索。
綜合而言,它并不特指某種具體的文化遺產類型,而是在條帶狀區域范圍內密集分布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及文化景觀資源[2]。往往出于人類特定的目的,這種帶狀空間囊括了人類文化活動的水上或陸上系統,它是把原來單獨的市鎮或村落連接起來,形成文化遺產的重要紐帶,它也為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之間的交往與互動賦予了獨特的人文含義。換言之,線性文化遺產就是“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3],實際上也是文化資源的聚合體。
我國線性文化遺產網絡包括成功申遺的中國大運河、長城、絲綢之路,以及近年來興起的茶馬古道、長征線路等。國家日益重視建設具有大跨度、條帶狀屬性的文化遺產,“線性景觀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國遺產保護的新動向與新方式。
1.1 線性文化遺產的價值
在我國這個水域廣闊、歷史悠久的國家,如何將歷史遺存以綜合性、整體性的態勢進行保護和利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線性文化遺產大跨度、呈狹長的帶狀空域分布特點雖然對于其保護利用工作的推進帶來了挑戰,但也為遺產保護利用提供了契機,從線性文化遺產保護框架出發,有利于提高遺產沿線文化資源的綜合效益。
運用線性文化遺產保護思維,不僅可以從整體上串聯不同種類的文化遺產資源,實現不同程度的延伸,形成文化遺產資源的串聯紅線,還能打破地域之間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還原消失的遺產資源,以此貫穿和運用到線性文化遺產整體的保護格局之下,實現歷史資源與自然資源協同發展的目的,這為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面。
除此之外,相較于塊狀文化遺產空間,線性文化遺產還具有持久保存、不易湮滅的價值,雖然很多地塊中的遺跡瀕臨消亡甚至已被拆毀,但依據線性文化的串聯功能,缺失的部分依然有跡可循,仍可對千年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利用。
1.2 線性文化遺產在保護利用中的特殊性
研究梳理文獻可知,線性文化遺產具備顯著特征。對于相關遺產保護利用來講,線性文化遺產這一新概念是一種全新的提煉和概括方式。它擁有眾多帶狀或線狀的空間體系,涵蓋范圍廣,沿線構成復雜,這是遺產資源在保護和利用上的難點,同時也是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切入口。
由于線性文化遺產跨越尺度大,沿線涉及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嚴格保護自然環境是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重要環節。對于特殊的線性文化遺產來說,運用整體性的保護思路,有利于統籌保護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發揮潛在的價值,使文化遺產的活態利用得以飽滿的表達[4]。
2 大運河江蘇段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大運河是兼具文化線路與遺產廊道特征的典型線性文化遺產,它不但擁有“遺產”的屬性和特征,而且其水利、航運等原始功能在當下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大運河江蘇段區域內遺產分布的特點來看,其仍是具備活態線性文化遺產特征的黃金水道,其歷史文化資源在相應的帶狀空間內分布得十分密集。
在江蘇沿線這個文化經濟繁榮的區段內,如何處理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社會經濟之間的關系成為重中之重。線性文化遺產憑借自身內容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運河沿線城市濱水景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運河文化遺產蘊含的多重復合價值,如社會經濟價值、藝術文化價值以及自然生態價值等。
根據江蘇省近10年頒布的相關線性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沿線歷史城市中與大運河文化遺產建設相關的濱水區城市設計方興未艾[5],然而個別城市遺產資源獨立存在于規劃保護當中,缺少濱水區整體性設計框架,一些遺產文物的保護呈現出零碎化的特征。沿線文化遺產星羅棋布,歷史底蘊深厚,跨越時空大,相繼溝通楚漢文化、淮揚文化以及吳文化三個文化區,江蘇大運河包括蘇北運河、蘇南運河,各運河河段文化內涵豐富,文化節點多元交融,構成了特殊的生態和景觀格局。
從運河本身來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古運河的發展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影響著沿線居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觀念,影響了民風民俗的傳承與延續。大運河的傳統功能衰退,公路、鐵路以及航空等運輸方式廣泛普及。
從文化遺產現狀來看,大運河江蘇段作為重要的經濟承載區,為了滿足商業活動的需求,個別城市區域內的建筑缺乏地方特色,千篇一律的建筑空間比比皆是。雖然江蘇段各地對運河特色性的開發有突出的亮點,無論是無錫“江南水弄堂”、蘇州“姑蘇繁華圖”、常州青果巷、運河5號,還是無錫清名橋歷史街區、宿遷項王故里等一些發展成熟的旅游文化景區,都是作為城市單個文化遺產的形象獨立存在,似乎并沒有整合江蘇古運河的線性文化遺產,?形成江蘇段運河的整體框架。
從整體性景觀認知上講,若加以割裂,會造成系統的價值鏈缺失,因此江南運河整體形象有待突破。除此之外,大運河江蘇段蘊含1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極具代表性的“非遺”資源,還有傳統的昆曲、古琴、京劇以及傳統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可以充分挖掘其價值優勢,將運河的保護與利用納入城市規劃中,從而實現全段的銜接[6]。
3 線性文化遺產在大運河江蘇段的活態利用
3.1 實現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的創新
線性文化遺產憑借廣闊的分布空間,要求人們在保護和利用它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其分布特征,挖掘具有文化價值的關鍵節點與遺產段等,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積極保護和利用線性文化遺產。
過去對文物的保護利用通常采用遺產資源的收藏式、封閉保留式等靜態遺留的方法,這種保護利用方式存在局限性,只適用于少量、小規模的遺產,這種博物館典藏式的靜態保護方式很多時候忽略了對遺產的活態利用,文化遺產應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在大眾視野中,從靜態保護轉變為動態營造,其核心思想是時代性與地域性的結合。
實踐證明,一方面對文化遺產資源應堅持在保護中更新,在利用中保護;另一方面應延續線性文化遺產價值的原真性,賦予其新的使命。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線性文化遺產的活化。例如,通過科學技術與“非遺”的充分結合,還原運河人家、民風民俗等;設置VR體驗區,建設空域內文化遺產節點,從而跨越時空界限,讓游客零距離體驗和了解運河周邊遺產特色;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服務創新、產業融合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等創新活動,提高江蘇段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管理效率;利用3D打印技術產出運河段沿線具有人文情懷的元素、產品等,彰顯運河段文化遺產的魅力。
3.2 增添線性文化遺產在保護利用中的附屬功能
江蘇段大運河沿線涉及水利工程、建筑遺址、工業遺產等歷史遺跡,擁有建設“運河文化走廊”的資源優勢。可從文旅融合角度出發,將運河保護利用工作與城市經濟發展相互交融,從而實現遺跡、遺址的活化利用。
3.2.1 打造文旅融合市場,擴大市場需求
大運河江蘇段擁有輻射蘇州、無錫、南京等廣闊市場的優勢,這也為線性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動力。在培育旅游市場的同時,要積極順應市場需求變動,抓住江蘇省特色文旅品牌建設機遇,合理統籌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產資源,發展文化旅游市場,植入當下文旅產品的新業態與新風格,打造大眾化、多層次、多樣化的大運河文旅品牌,推動大運河江蘇段沿線研學科普、遺居宜游、美食文化、創意文化等的發展,引發游客情感共鳴,彰顯線性文化遺產的串聯作用。
3.2.2 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培育特色文化
大運河不僅是經濟載體,還是文化與旅游傳播的聚集地。重新利用古橋、碼頭、驛站等歷史遺跡,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推動大運河沿線“旅游+”業態繁榮。另外,串聯沿線村落、古鎮,采用集中營銷策略,打造文旅融合的傳統古村落和文旅融合產業。例如,依托江蘇蘇州的桃花塢木刻年畫、蘇繡、“碑刻傳拓”等文化資源,培育運河文化業態。
3.2.3 構建綜合性保護框架
延綿不絕的大運河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系統,然而也存在沿線生態負擔過重的問題。對大運河沿線能直接連通的自然生態景觀帶、生態公園等實施行之有效的保護策略,構建綜合保護體系[7]。
3.3 加強線性文化遺產在保護利用中的傳播展示
準確來講,運河兩岸的居民是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重要載體,正是因為他們的日常互動,才能夠建構出大運河江蘇段的空間內涵。首先,應維護沿岸居民的利益,關注沿岸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其次,重點整治區域內歷史文化街區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筑,延續歷史街巷景觀,從而提高本地建筑群的完整度。最后,鼓勵市民積極參與遺產活化利用活動,加強居民對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這是實現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關鍵一環[8]。
在大運河保護規劃中,發揚和延續民間傳說、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俗音樂等藝術形式。大運河江蘇段流經區域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民間藝人開展多民族活態文化傳承活動的結晶。例如,江蘇宿遷段的宿遷琴書、淮劇、淮紅戲、淮海戲,以及洋酒釀造技藝等,被列入“非遺”名錄的常州梳篦、孟河醫派、芙蓉蕩湖船、常州劃龍舟等,都是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重要資源。政府應積極宣傳運河文化遺產,出臺江蘇段沿線大運河遺產保護辦法,也可以將政策保護信息寫入書籍,打造文化學習傳播平臺,完善文化遺產的服務設施,以便人們對大運河文化和本地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發揮推動大運河保護建設工作的作用。
4 結語
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是當前文化建構的關鍵內容。本文以線性文化遺產本身的價值研究為基礎,分析大運河江蘇段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探索活態保護利用的有效策略,以促進大運河線性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運河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質使命便是航運。在漫長的孕育和使用過程中,重新利用和保護運河,進一步復興運河的原本價值是時代發展的需求。這種多方面、多層次的整體性戰略思維有利于推動沿岸城鄉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能夠發揮運河歷史、政治、文化、藝術等多重復合功能,對運河這種線性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華.論線性遺產的不同類型[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1):48-54.
[2] 李麥產,王凌宇.論線性文化遺產的價值及活化保護與利用:以中國大運河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6(7):75-82.
[3] 單霽翔.大型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初論:突破與壓力[J].南方文物,2006(3):2-5.
[4] 李偉,俞孔堅.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動向:文化線路[J].城市問題,2005(4):7-12.
[5] 王建國,呂志鵬.世界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的歷史進程及其經驗[J].城市規劃,2001(7):41-46.
[6] 席岳婷.基于線性文化遺產概念下唐蕃古道(青海段)保護與開發策略的思考[J].青海社會科學,2012(1):47-51.
[7] 姜師立.大運河活態遺產保護與利用探析 [J].中國名城,2016(9):59-65.
[8] 劉慶余.國外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經驗借鑒[J].東南文化,2013(2):29-35.
作者簡介:曲麗麗(1999—),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環境設計)。
劉蘇文(1979—),女,江蘇鹽城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城市規劃與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常州大學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大運河(江南段)沿岸傳統古村落的歷史風貌變遷與文化傳承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YJA76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