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lee
2022年7月25日,印度迎來首位部落地區出身的女性總統德魯芭蒂·穆爾穆
7月25日,印度迎來首位部落地區出身的女性總統,德魯芭蒂·穆爾穆(Droupadi Murmu)。
印度總理莫迪大力支持穆爾穆的當選,稱其為“印度公民的希望之光”。
這份力挺,蘊含著不少政治考量:穆爾穆擔任虛位元首,既符合印度人民黨多元化、包容性的人事布局思路,也鞏固了印度人民黨和右翼勢力的民族主義信仰。
從南亞、東北亞、東南亞到拉丁美洲,女性首腦逐漸增加。但她們往往有“三從”的經歷—“從父”“從夫”或者“從主”,傳統上由男性把持的頂級政壇游戲,并未被真正顛覆。
從“啟蒙”角度來說,有一名政要父親,女兒會更早“開眼界”,為日后從政帶來更好鋪墊。例如韓國首位女總統樸槿惠,受益于父親樸正熙,政治生涯起步很早。
1963年,樸正熙成為韓國第五任總統,11歲的長女樸槿惠也跟著搬進青瓦臺。作為韓國執政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樸正熙占據總統寶座長達18年。樸槿惠身上也一直掛著“第一女兒”的光環,并不時隨父親出席各類外交場合。1972年,20歲的樸槿惠代替母親陸英修出訪西班牙,用西班牙語發表5分鐘的演講,在外交舞臺嶄露頭角。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經濟受重挫,國民開始懷念樸正熙創造的“漢江奇跡”。
樸槿惠20多歲時跟父親樸正熙合影
印度尼西亞第五任總統梅加瓦蒂
菲律賓第十四任總統阿羅約
兩年后,“文世光事件”對樸槿惠來說是人生打擊,卻也是進一步融入政壇的契機。旅日韓僑文世光在光復節29年紀念儀式上試圖行刺樸正熙。樸正熙躲過一劫,陸英修不幸中彈身亡,樸槿惠失去母親。妻子去世后,樸正熙沒有續弦,“第一夫人”的職能開始落在樸槿惠身上。她參與了大量公益活動,國內外重大外交場合也少不了她的身影。
樸槿惠的“代理第一夫人”角色一直延續到1979年。樸正熙再次遭遇暗殺,這位曾有“獨裁者”稱號的爭議總統,未能再次幸免于難。受父親爭議名聲的影響,樸槿惠遠離政壇18年。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經濟受重挫,國民開始懷念樸正熙創造的“漢江奇跡”。樸槿惠看到回歸契機,當年底宣布加入大國家黨,并當選國會議員。
樸槿惠年輕時通過父親身份的便利,積累了早期的政治資本。日后她獨立從政,也打過“樸正熙女兒”的牌。但更重要的收獲在于,從小在最高政治舞臺接受鍛煉,令樸槿惠掌握了充分發揮個人魅力的技巧。典型如2004年國會選舉,大國家黨不被民調看好。但樸槿惠一番含淚電視演說后,大國家黨最終獲得121個國會席位,成為韓國第二大在野黨。而2012年總統選舉中,樸槿惠獲得51.6%的選票,是韓國1987年實行總統直選以來,首位得票率過半數的總統當選人。
在亞洲,類似樸槿惠“女承父業”的例子并不鮮見。
印度尼西亞第五任總統梅加瓦蒂,從小在總統行宮長大;她1947年出生的時候,父親蘇加諾已擔任印尼首任總統兩年。菲律賓第14任總統阿羅約,父親是菲律賓第六任總統馬卡帕加爾。印度曾經的總理英迪拉·甘地,父親是開國總理尼赫魯。巴基斯坦曾經的總理貝·布托,父親是早年被絞死的前總理阿里·布托。孟加拉現任總理謝赫·哈西娜,父親是開國總統穆吉布·拉赫曼。
不同于樸槿惠和梅加瓦蒂,阿羅約在“總統女兒”環境下成長的時間并不長,馬卡帕加爾只完成了一屆5年的總統任期;阿羅約起初也更專注于學業,主修經濟學,畢業后在馬尼拉雅典耀大學等高校任教;勉強能被稱作“參政”的活動,僅為在當地大報《每日詢問者報》撰寫專欄文章,點評—通常以“抨擊”為主—時任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的政策。
直到馬科斯的統治被“人民力量革命”推翻、阿基諾夫人1986年就任總統,阿羅約才受邀擔任貿易工業部助理秘書,踏上從政之路。2001年,阿羅約成為菲律賓歷史上第二位女總統。
對于未來從政者來說,“從父”的優勢在于從小耳濡目染政治活動的運行方式,“從夫”帶來的則是短時間內的大量曝光。即使此前沒有政治經驗,第一夫人一般會承擔慈善、公益等工作,為丈夫塑造良好形象。再加上其他必要場合的亮相,第一夫人的名字很快就會為國民所熟悉。
從第一夫人最終變成總統的例子,在拉丁美洲比較豐富。阿根廷的基什內爾夫婦創造過“夫妻連續執政”的成就。丈夫內斯托爾2003—2007年在任,任期屆滿時支持率達到六成。他沒有角逐連任,而是由妻子克里斯蒂娜出任候選人。
丈夫的支持度落在妻子身上,克里斯蒂娜大熱勝出,在第一輪投票后就鎖定總統寶座。兩夫婦的原本計劃,可能是由丈夫接力再角逐下一屆總統席位,但是內斯托爾2010年心臟病發去世。2011年克里斯蒂娜成功連任,妻子在任時間超過了丈夫。
洪都拉斯現任總統希奧瑪拉·卡斯特羅,則有為丈夫塞拉亞一雪前恥的味道。洪都拉斯自1982年起禁止總統連任,2006年就任總統的曼努埃爾·塞拉亞試圖修憲,被政變趕下臺。之后塞拉亞組建自由和重建黨,2013年和2021年兩度推舉妻子卡斯特羅競選總統。在第二次嘗試中,卡斯特羅得票率超過53%,成為洪都拉斯首位女總統。
阿根廷前總統、現任副總統克里斯蒂娜·基什內爾
洪都拉斯現任總統希奧瑪拉·卡斯特羅與丈夫塞拉亞
有意思的是,2015年,通過洪都拉斯最高法院釋憲,禁止連任的條文被指違憲。塞拉亞當時聲稱,人民議會才能合法修憲,最高法院釋憲違法。如今看來,當初塞拉亞無法實現的連任夢,有機會由妻子卡斯特羅完成。
并非所有的“從夫”例子,都以第一夫人轉型的形式來呈現。
阿努爾福·阿里亞斯曾三度就任巴拿馬總統,三度被軍隊趕下臺。1968年,22歲的米雷婭·莫斯科索加入阿里亞斯的競選團隊,成功輔助阿里亞斯勝選,可是阿里亞斯的第三個任期只持續了11天。被迫流亡美國后,1969年,阿里亞斯與小他44歲的莫斯科索結婚。1984年,83歲的阿里亞斯仍有雄心競選,并且民調優勢顯著。但是,得到軍方支持的巴萊塔在爭議中勝選,莫斯科索并未成為第一夫人。
1988年,阿里亞斯去世。他創建的巴拿馬主義黨在1990年更名為阿努爾福黨,莫斯科索翌年成為黨魁。1994年,莫斯科索向總統席位發起沖擊,1999年終于當選為巴拿馬首任女總統。
與丈夫不同,莫斯科索沒有受到軍隊干擾,完成整個5年任期,在任時間比阿里亞斯三個任期加起來還要長。不過,她卸任時也不體面,常被貪污、用人唯親等丑聞包圍,最終被巴拿馬國會禁止角逐連任。
有的女性總統,既曾借力“父勢”和“夫勢”,又通過身居副位獲得歷練,為日后成為一號權力人物做好鋪墊。
阿羅約正是典型。1998年,她接受即將卸任的時任總統拉莫斯游說,競選新一任菲律賓副總統。菲律賓的制度比較特別,總統和副總統職位分別投票,因此存在正副總統來自不同政黨的可能。對于菲律賓總統來說,副總統可能是拍檔,也可能是敵人。
巴拿馬第一任女總統米雷婭·莫斯科索
菲律賓副總統薩拉·杜特爾特
英國現任外交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
并非所有的“從夫”例子,都以第一夫人轉型的形式來呈現。
就在副總統的位置上,阿羅約成功“背刺”時任總統埃斯特拉達。埃斯特拉達上任后陷入賄賂和桃色丑聞,阿羅約加入全國上下的“反埃”聲浪中,成為“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的領軍人之一。2001年,埃斯特拉達下臺,阿羅約“登頂”成功。
2022年6月履新的菲律賓副總統薩拉·杜特爾特,是上一任總統杜特爾特的女兒,在今年大選中屬于新總統小馬科斯的搭檔。但以菲律賓政壇的擾攘程度,加上小馬科斯父親當年獨裁被推翻的敏感背景,薩拉未來是否也成為“總統刺客”并不好說。
在英國,新的“女刺客”已經出招。在“派對門”和副黨鞭任命等丑聞困擾下,英國首相約翰遜孤立無援,大批內閣成員辭職,自己也無奈請辭。離職后的空缺,由剛辭任的財政大臣蘇納克和現任外交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競爭。特拉斯雖然沒有加入“辭職逼宮”的行列,但她的競選網站在約翰遜辭職前一個月便已注冊,看來早已籌備取而代之。
英國內閣的傳統是“群刺”,首相失去內閣信任,或者執政黨議席不足、難推行政策,最終都只能走上辭職之路。辭職后執政黨內部再選拔新黨魁,通常會有一批原內閣要員發起沖擊。上一位英國女首相特雷莎·梅,原為卡梅倫內閣的內政大臣??穫愐蛴睹摎W成功而辭職后,梅脫穎而出拜相。
大西洋的另一邊,卡瑪拉·哈里斯正在走一條更有個人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權力之路。她的家庭中無人有上層從政經驗—父親是經濟學者、母親是醫學家、丈夫是律師。而她個人從政生涯的每一步,都為美國政壇留下一些頗具象征性的記號:2003年,她當選舊金山地方檢察官,初嘗地方選舉的勝選滋味;2010年當選加州檢察總長時,她是首位擔此要職的女性、非裔、亞裔;2016年,她進一步成為首位印度裔聯邦參議員。
一系列身份標簽,令哈里斯成為拜登競選總統的搭檔時,制造出足夠的話題性和辨識度。面對特朗普張揚的反政治正確風格,拜登顯得過于小心翼翼、老弱死板,而副手哈里斯正好補足短板。少數族裔、黑色膚色等與生俱來的特點,女性主義代言人的形象,加上出自多元文化集中地舊金山,哈里斯本人清晰地標示著民主黨的左派主張,顯示出民主黨面對特朗普反進步主義時針鋒相對的決心。
美國歷史上曾有三位女性成為總統候選人的搭檔,哈里斯是笑到最后的第一人。同時,由于拜登年近八旬、哈里斯比其年輕22歲,坊間猜測,哈里斯才是民主黨長遠計劃中的“真命天子”。2024年,她或許可以接替拜登,再與共和黨—對手有可能還是特朗普—一爭高下。
沒有“從父”“從夫”的便利,哈里斯在一個熱衷“用標簽說話”的年代,爭取到“從主”的機會,說不定已經得到成為美國首任女總統的最后一塊跳板。
特約編輯榮智慧 rzh@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