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2022年7月31日,葡萄牙里斯本馬夫拉,一名消防隊員在阿塞奇拉佩奎納村滅火
熱熱熱熱熱!這個夏季,高溫席卷北半球。
盡管每年夏季都對熱浪奔涌及其次生傷害有所耳聞,但今年的酷熱,似乎有些不同:走在路上時,即便早有心理準備,還是能明顯感覺到那令人無處遁形的炙烤;刷刷手機,關于“幾十年一遇高溫”的措辭滿滿當當……
由于地理位置、應對習慣等因素,多數中國人感受到的酷熱可能只是“小菜一碟”。而對于一些歐美國家及島嶼國家來說,今年的漫漫苦夏才是真正嚴酷的考驗,“環球同此炎夏”的感受,大概從未有此刻清晰。
7月15日,英國發布了有史以來最高級別的高溫紅色預警,并直接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英國的《鏡報》更是直接用了“Meltdown”(融毀)這個詞,來形容此番遭遇的熱浪:7月18日、19日,英國氣溫將超越40攝氏度,刷新2019年38.7攝氏度的記錄—到了19日,倫敦希思羅機場記錄的氣溫果然突破40攝氏度大關,到達40.2攝氏度。
英國的“大驚小怪”不是個案。7月17日,法國氣象部門也拉響了警報:15個省份高溫紅色預警、51個省份高溫橙色預警(法國本土劃為96個省)。“紅色預警”省份中,還包含了過往以陰冷著稱,歷史最高溫度不超過25攝氏度的布列塔尼地區—這個地區過去一直以夏季的涼爽作為度假賣點。
相比英法,南邊的葡萄牙、西班牙更是熱浪滾滾。兩國部分地區的氣溫一度飆升至47攝氏度。
印象中一向涼爽甚至寒冷的北歐,也正與持續性高溫短兵相接。自3月南北極“史無前例”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北極部分地區氣溫升至30攝氏度后,7月的北極圈已經“輕松”到達30攝氏度,挪威、瑞典這樣的北歐國家,也進入了連續多日33攝氏度以上的炎熱日常。據世界氣象組織估算,北歐地區的氣溫比往年同期至少要高3~6攝氏度。
高溫不止攻陷歐洲,北美大陸也一樣難逃。7月中旬,美國南部、東部的近百個監測站都刷新了歷史高溫紀錄,而芝加哥、新奧爾良、亞特蘭大這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尤其受關注。
挪威、瑞典這樣的北歐國家,也進入了連續多日33攝氏度以上的炎熱日常。
熾烈的太陽下,溫度表一次次突破各個地區的歷史紀錄紅線,突破人們的習慣與心理防線,引爆一連串燙手的問題。
氣溫升至40攝氏度之后,倫敦東部地區發生了多起火災,消防局啟動了“重大事件”警報;位于東部郊區的溫寧頓村,因高溫干燥發生的火災,一度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葡萄牙與西班牙,則陷入難以平息的林火中。
高溫、火災、煙霧,嚴重影響了上述國家的交通:英國發布的緊急狀態警報下,地鐵、火車等軌道交通系統為避免高溫變形帶來的危險全部降速、減少班次,倡導民眾“非必要不出行”,不要隨意旅行或試圖在戶外“曬日光浴”;西班牙則停止了全部受林火波及區域的交通。
更殘酷的還有高溫帶來的死亡。截至7月2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高溫致死數字已攀升至1700多人。
如果了解歷史,會發現上述數字并不驚人。2003年,高溫就曾在法國造成1.5萬人死亡。后來法國療養院總結教訓,為房間配備空調,安裝額外的通風系統,適時用灑水器冷卻建筑外墻,總算降低了高溫的毒害。
對于“空調續命”的我們來說,發生在發達國家的“熱死”似乎有些難以理解:如果林火難防、室外溫度難控,為何這些國家不在室內普遍使用空調?
事實上,富足的歐洲國家空調擁有率極低。根據去年的數據,只有約6%的歐洲人家中擁有空調。除了氣候的原因,歐洲家庭少裝空調還因為空調安裝費極高,甚至遠高過空調本身。安裝以后,電費又是一筆龐大的支出。由于歐洲廣泛使用清潔能源或核能發電的原因,電的成本較高,像德國1度電約花費3元人民幣,是中國的五六倍。
而更重要的阻礙因素,還來自歐洲對建筑外觀的保護。在一些歐洲國家,若想在公寓外墻懸掛分體式空調的外機,屬于“改變外立面外觀”的行為,需要征得整棟樓房業主的同意。如此,從需求習慣到性價比,空調都不易普及,也難怪如今熱浪襲來,歐洲人相當被動。
為什么今年如此炎熱?一種說法是,地球的升溫來自太陽輻射熱量的升高。如果按照每隔11年太陽磁場的南北磁極翻轉一回、太陽黑子耀斑等物質變化劇烈的規律來看,近幾年確實處于太陽的活躍期,似乎“熱一點”理所當然。
但更多的人還是歸咎于溫室氣體排放。有研究稱,“人類對氣候的影響,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使南亞熱浪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了30倍”。
如果是有心之人,或許已經從過去日子里的異常高溫中嗅到了這個夏天不一樣的氣息:
2021年5月24日,一向算是“北國風光”的俄羅斯葉卡捷琳堡氣溫攀上34.2攝氏度,莫斯科更是追平了120年同期最高紀錄—曾經,這些俄羅斯城市平均氣溫只在25攝氏度上下而已。
富足的歐洲國家空調擁有率極低。
2022年4月30日,太陽發出了一個強大的太陽耀斑
2022年7月5日,美國干旱危機持續,畜牧業受影響
今年3月,印度迎來了1901年以來最熱的一個3月。到了4月,亦如此。
同樣在4月,巴基斯坦經歷了“沒有春天的一年”,直接飆到47攝氏度,是北半球當日最高氣溫。
酷熱的夏天,是不是“熬一熬”就過去了呢?是不是只要躲在開足冷氣的房間,等待日歷翻到10月、11月或更晚,就能“自然涼”了呢?
天氣終將轉涼、季節定會更替,但高燒的夏天無法毫無代價地逾越。除了那些死于暑氣的人濃縮成數字、再也不會回來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無法開口、不被統計的植物與動物。“高溫滅活”讓美國堪薩斯州一家農場中的2000頭牛被活活烤死,讓途經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高空飛行的鳥類被熱燙的空氣“擊中”,從空中掉落摔死。
按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最新評估,如果現階段人類還不能重視起來,嚴格限制碳排放量,那么洪澇災害、莊稼歉收、水資源枯竭、濕地雨林退減等現象“在未來數十年將顯著增加,疾病傳播速度也會進一步加快”。
如果說這些都太宏大而遙遠,是“全人類的事”,那么高溫天氣引發的生活不便,我們或許都有所體會:被空調轟鳴聲吵醒的午夜、渾身黏膩相伴的白日……氣候變化剝奪舒適、綁架睡眠、搶奪專注。拋給自然的一切,終將被如數歸還。
環球同此炎夏,環球休戚與共。為環境、為高燒的地球做點什么吧,趁一切還來得及。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