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莉

2022年6月15日,法國里昂學生參加畢業會考哲學考試
法國也有高考嗎?
很多人都以為法國的高中會考和國內高考一樣,所以把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Baccalauréat,簡稱Bac)稱為“法國高考”,但這其實并不嚴謹。
法國高中會考這個詞(Baccalauréat)來源于中世紀拉丁語,由“見習騎士”和“戴上桂冠”兩個單詞組成。法國高中會考和中國高考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的高考是你考的分數越高,越能進好大學,且沒有“通不通過”“掛不掛科”的說法的。
但法國高中會考就有。在法國,Bac是證明你高中畢業合格的一本證書,也是繼續高等教育的一塊“敲門磚”。
從詞根上更通俗地解釋一下,中國的高考是一種競考,用法文詞來說,叫“Concours(競爭)”,考試目的不是追求“合格”,而是需要獲得足夠出色的成績。只有分數足夠高,才有機會進入高校預先規定的名額范圍,才有可能被高校錄取。

2019年6月17日,法國斯特拉斯堡,高中畢業考試正式開考
而法國的“Bac/高中畢業會考”則是一種“考試”,法語叫“Examen”,不受預定名額限制,考生只要達到規定的合格成績,即通過考試,或被錄取,即可獲得相關的文憑證書。
當然,法國Bac考試也有掛科和不通過的情況出現—2022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考生人數為664,300,總體通過率為91.1%,但這個數據對比2021年的通過率,卻低了2.8%。
也就是說,只要你不是“終極學渣”,你都能成為超過九成通過者中的一員,在順利拿到Bac學位后,可以自由決定是否繼續深造、讀書。
這三道題里,你只需要選擇一道自己最拿手的題作答,就可以完成。
其實法文詞Bac,有時特指“業士文憑”,那就是要求學生必須合格的年終考試。如bac de philo(哲學文憑考試),就是一種所有文憑學生不論種類皆要參加的考試。
高中會考中,“最具法國特色”的學科可以說是哲學了。
哲學考試,是法國所有高中生畢業時,需要面對的第一難關。不管你是學文科、理科還是經濟管理方向,不管你參加的是普通考試、技術考試還是職業考試,哲學都是必考科目,且作為每年6月考試的第一門科目,從早上8時考到中午12時,足足考滿4個小時。
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傳統,最早起源于拿破侖。1799年,拿破侖上臺后開始了一系列旨在加強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教育領域也不例外。1808年,法國設立高中畢業會考,第一門科目定的就是哲學。
為什么拿破侖當年非要把晦澀難懂的哲學,定為法國青年必須掌握并接受檢驗的學科?有一種說法是,拿破侖本人在年輕時,深受孟德斯鳩、盧梭這些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他希望未來法蘭西之青年能“關注人類與現代社會之困境”,并為理想社會提供思辨性的想法和方案。
那么放眼整個歐洲,還有像法國這樣熱衷于把哲學作為考試科目的國家嗎?哲學專業雜志《Philo mag》曾做過一個“歐洲哲學課程地圖”,這個地圖顯示,在瑞典、德國、荷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哲學只是一門選修課,在比利時、愛爾蘭、波蘭等國根本不教哲學。
但法國也算不上歐洲最重視哲學的國家。據悉,在奧地利和葡萄牙,哲學必修時間是兩年,斯洛伐克、意大利和保加利亞則是三年,法國學生只需要在高中學一年哲學課,就可以參加高中會考了。
不過長達4個小時的哲學考試,對法國學生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折磨”。考試形式簡單到離譜—共有兩道主觀論述題和一道根據材料寫評論的主觀題。這三道題里,你只需要選擇一道自己最拿手的題作答,就可以完成。這也不免引起不少人的異議:“一道題,就能體現你的哲學和思辨素養嗎?”

巴黎圣日耳曼球星基利安·姆巴佩
法國的哲學考題,或許和中國高考語文的作文題一樣,每年都能收獲一波海量關注+熱議。
“一題定性”的考試方式是否合適,目前業界也存在較大爭議。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法國教育部門的初衷,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公民—1922年9月26日法國教育部發布的法令中,就明確將哲學的作用定義為:“通過反思,學習自由”,是“公共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旨在培養“開明”的公民。
巴黎圣日耳曼球星基利安·姆巴佩看了眼試卷,然后從三道哲學題中選了第二題—“我們總能論證我們的信仰嗎”作答。用他的話來說,“我可以論述我對足球的信仰,所以我看都沒看,直接就選了第二題”。
姆巴佩參加高中會考那年是2016年,當時的哲學科目的三道考題分別是:
1.為了實現公正,服從法律就足夠了嗎?
2.我們總能論證我們的信仰嗎?
3.解釋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48年著作《漫談》(Causeries )節選:“即使在描繪真實對象的時候,畫家的目的也絕不是展現對象,而是在畫布上創造出自己希望的畫面。人們通常在繪畫主題和畫家的作畫方式之間做出區分,從審美經驗出發來看,這種區分并不合理。”
不管法國學生是否看懂,反正不少中國網友當年已經在網上吐槽:“這題出的,我都被繞暈了!”
如果非要把法國的高中會考和中國的高考扯上關系的話,那么法國的哲學考題,或許和中國高考語文的作文題一樣,每年都能收獲一波海量關注+熱議:從2013年的哲學題“我們對國家有什么責任?”、2014年的“人們是否應該為求幸福窮盡一切?”,到2015年的考題“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種道德義務嗎?”“我是由我過去經歷所塑造的嗎?”“個人意識只是對個人所屬社會的反映?”,再到2022年新鮮出爐的“藝術實踐是否能改變世界?”“應該由國家來決定什么是‘正確嗎?”,考的不是之乎者也,考的是思考、生活、邏輯和決心。

巴士底獄廣場燈塔咖啡館
根據我和法國朋友打交道的經歷,法國人對問題的反思意識,確實在老外中“獨一檔”。對于那些業已成律的習慣和規則,他們普遍具有反思和抗爭意識,最愛問的是“為什么要這么做(想)?”
這也難怪,在法國,工作強度一高,普通員工就想躺平,地鐵更是一言不合就罷工。對于自身權益的看重,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關注,或許已經讓法國人成了這個星球上“批判系數”最高的一群人。
你很難不把這種思維定勢,和那些看似捉弄人,但確實值得深思熟慮的哲學題聯系在一起。光在巴黎,就有十多家以哲學為主題的咖啡館,整個法國算下來至少有數百家哲學咖啡廳,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巴黎第四區巴士底獄廣場燈塔咖啡館。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大平,曾解釋過法國人為什么這么重視哲學:“與法國自啟蒙時代以來深厚的哲學傳統有關,也與這個國家自拿破侖時代以來對于哲學教育的高度重視有關。他們讓年輕人關注的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意義—這種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說和今天的中國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
“你看法國會考出的那些題目,‘我們活著是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現實中得到滿足?‘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你說它們是不是高深的哲學命題?也許是,也許算不上。無論如何,法國會考出這個題目,顯然不是指望中學生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寫出一篇邏輯嚴密、思想深刻的鴻篇大作,而是期望他們給出個人體驗式的表達;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不乏對于抽象問題的實際追問;至少,他們不會在知識學上找到那些問題的標準答案。而這樣一種出題套路,表現出的是法國教育工作者堅持將理論與生活、抽象與具體緊密結合的決心。”
責任編輯何任遠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