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遠瓊
“天哪,我竟然浪費了這么多時間,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啊!壓力山大!以后我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不少學生在驚覺自己的時間被大把大把地浪費并無法挽回時,痛下決心要制訂計劃管理時間。然而,在執行計劃過程中發現,時間無法管理,我們能管理的是自己!管理時間,其實質為管理自己,即管理自己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案例:小米剛上高一時,老師在班會課上告訴大家,高中3年轉眼即過,要珍惜時間,提前做好規劃。可他不以為然,覺得時間還早。現在馬上就要高三了,他突然發現時間過得好快。“如果剛進校時就有抓緊時間、提早做規劃的意識,努力珍惜用來學習的每一分鐘,現在我肯定能上重本!”想想這兩年浪費了不少時間,他感到后悔不已。
在每一個當下,是選擇珍惜時間,還是浪費時間,反映出了我們的價值觀和認知。充分認識時間的寶貴,才能更自覺地珍惜和利用好時間。管理時間,首先就要管理好自己的認知。
有人說,時間就是金錢。為什么說“時間就是金錢”?因為時間非常寶貴!那么,和金錢相比,時間有沒有獨特之處?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時間比金錢寶貴多了——金錢可以儲蓄,時間無法儲蓄,時間是任何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資源,它完全沒有替代品,無論你愿意與否,做任何事都必須消費時間;金錢可以失而復得,而失去的時間不可復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浪費了時間,任何人都無力挽回;金錢的供給是有彈性的,有的人出生于貧寒之家,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而時間的供給毫無彈性,無論貧窮或富有,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不會因為你對時間的需求更大就給你更多。認識到時間具有“無法儲蓄”“無法失而復得”“供給毫無彈性”等特點,你會發現,時間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浪費時間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和最昂貴的。
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通過自己獨創的“時間統計法”在一生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的秘訣之一是記錄“事件-時間日志”(Event-time Log),即以“時間+事件+做此事所花費時長”的格式記錄時間使用情況。比如: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鐘。
鑒定袋蛾——20分鐘。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鐘。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鐘。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鐘。
讀《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鐘。
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小時25分鐘。
……
通過這樣的記錄,柳比歇夫“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在我們機體深處滴答滴答走著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為一種感覺兼知覺器官”。每日記錄時間日志,不僅能幫助我們清晰地了解時間是怎么溜走的,從而增強珍惜時間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它會讓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精確,從而在做計劃或估算工作量時,會更容易確定“真正現實可行的目標”,減少因錯估導致計劃不可行的情況。當然,記錄時間并不是要逼迫自己把時間都用來工作或學習,而是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案例:半期考試成績退步,小文有些沮喪。在老師的鼓勵下,她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決心充分利用后半期的時間,努力追趕。然而,真正開始行動時,小文有時會想:“唉,任務這么多,什么時候才能完成啊?要是在開學時我就認真學習,現在壓力也不會這么大!”“或許玩兒會兒游戲心情好了就能學進去!”待計劃又“泡湯”時,小文發現,焦慮、后悔、自責和壞情緒,像小偷一樣,偷走了完成計劃的時間。
管理時間,還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果你像小文那樣,因焦慮、后悔、自責等情緒學不進去,浪費了時間,不妨采用以下方法:
行動是醫治焦慮的良醫,行動是提升實力的法寶,是由量變到質變、提升內心踏實感的唯一途徑。有同學會說:“我心情不好,所以學不進去,找不到學習的感覺!”事實上,研究發現,一旦開始行動,狀態就會漸入佳境,注意力也能集中了,就能找到學習的感覺和“干勁兒”了。《考試腦科學》一書指出,“干勁兒”是由人腦中的伏隔核等部位產生的。要想有“干勁兒”,必須給予伏隔核一定程度的刺激,讓它活躍起來;若什么都不做,伏隔核是運轉不起來的。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稱這種現象為“行動興奮”,他主張不管情緒如何,先坐到書桌前不間斷地學習10分鐘,學著學著,感覺就來了。喚醒伏隔核需要一定時間,因此,最重要的是立即行動,并堅持下去。
時間是一種天天在你身邊卻經常被你忽視的事物,當你回頭想抓住它時,卻發現昨天的一切均已過去,于是不少人會為自己浪費了時間而感到后悔。若你像小米和小文那樣后悔以前沒有珍惜時間,那么,請記住:世界上沒有后悔藥,若一定要找一劑的話,唯一的后悔藥是——不再造成新的后悔。泰戈爾說:“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要失去群星了。”從覺察到的每個當下開始,立即行動,專注于當下,不再造成新的后悔。
案例:小陽最近總感到手忙腳亂,時間不夠用:語文作文還沒動筆,數學有兩張試卷要完成,英語第3課課文要默寫,同學讓幫他選球拍,馬上就要考試了而自己還沒著手復習,朋友約他去看新出的電影,學校校報約的稿還沒寫而馬上到上交日期了……這么多事情,該先做哪一項呢?
有同學說,先易后難,或者按“難事原則”,先做困難的,后做容易的。其實都不對,此處管理行為的邏輯應該是“要事優先”。“要事”即重要的事——判斷某件事情在某個時期是否重要的標準,是根據個體在這一時期的目標來確定的,越有利于核心目標的事情,就越重要。因此,管理行為首先要明確目標,而后在此基礎上做到“要事第一”。
有了目標,內心的力量才會找到方向,茫無目標的飄蕩終歸會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無價的金礦也因不去開采而與平凡的塵土無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目標能幫助我們將精力用在“刀刃兒”上。明確目標,實質為幫助我們站在未來的角度,來分配今天的時間。制定目標應遵循SMART原則。一是具體(specific),即目標要具體、明確,明確到每一個時間段具體完成什么樣的學習內容;二是可衡量(measurable),即要讓計劃的執行有一個可衡量的標準;三是可達到(attainable),即目標既具有挑戰性,但經過努力又能達到;四是相關(relevant),即目標應與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目標可細分為幾個小目標,各小目標之間,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之間應高度相關;五是基于時間的(time-based),即目標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日期(deadline)。
管理學家柯維把待辦事件按“緊迫性”和“重要性”兩個維度劃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是: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緊急,這就是經典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其核心是勿被事情的緊迫性牽著走,而應從一開始就抓住重點、統籌安排,占據工作學習的主動位置。在學習之前,首先列出一個任務清單,分別看看他們屬于哪個象限,按相應的處理原則采取行動。如圖2所示。
圖2
第一類,重要且緊急的事,如馬上要交的作業、即將到來的考試等。處理原則為立即動手,用心完成。
第二類,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如知識積累、常規復習、身體鍛煉、能力提升等。處理原則是早作規劃,循序漸進。
第三類,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如取快遞、他人臨時邀約等。處理原則是辨別虛假重要事情,授權他人,學會委婉拒絕;或立即動手,盡快完成。
第四類,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如打游戲、刷抖音、閑聊、發呆、閱讀令人上癮的無聊小說、上網沖浪等。處理原則是盡量不做,或行有余力,擇需而做。
據統計,第一象限中80%的事情是由第二象限轉變而來,而我們生活、工作中的壓力主要來自于第一象限。因此,提早安排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循序漸進,有助于防患于未然,減輕心理壓力。
善于利用時間的人,永遠有充裕的時間。亞里士多德說,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異的成績來自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愿同學們通過管理好自己的認知、情緒和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進而珍惜并利用好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