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流言:水痘的傳染性很強,而且是兒童才會得的疾病。成年之后,人們就不會再得水痘了。
真相:雖然水痘多發于2~10歲的兒童,但它并非兒童的“專利”,成人也會出水痘,如果不及時隔離進行治療,很容易讓家里的其他成員遭殃。
我們常說的水痘,指的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水痘病愈后可獲得終身免疫,再次被感染的概率很小,因此給人們造成了“成年人不得水痘”的假象。事實上,從未出過水痘、未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對水痘高度易感,成人也不例外。
此外,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消失,而是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當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就可能誘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動,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產生帶狀皰疹。此時,患者的疹子內含高濃度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直接接觸皰液會導致從未感染水痘的人患上水痘。
更需注意的是,感染水痘后,成人的癥狀往往比兒童的癥狀嚴重,多并發彌散性結節性肺炎,其病死率高達10%~40%,所以成年人同樣要注意預防水痘。

流言:金針菇開袋后聞到的刺鼻氣味是因為商家使用甲醛對其“漂白”,食用這樣的金針菇不僅傷肝腎,而且會致癌。
真相:拆開金針菇包裝袋時可能會聞到刺鼻的氣味,這并不是由于其中添加了甲醛,而是因為在運輸過程中溫度出現變化,導致金針菇從有氧呼吸轉變為無氧呼吸,進而產生了一些揮發性的醛類氣體。
金針菇原本的確是黃色的,之所以“變白”,并不是使用甲醛漂白的結果。如今,市場上的金針菇大都是源自日本的新品種,研究人員在黃色的金針菇中發現基因出現突變的白色金針菇,爾后將其保留下來進行培育。這種金針菇不僅色澤好,而且生長速度快、整齊度高。
此外,我國《食品安全法》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也對甲醛的使用有明確規定,要求不得將其作為食品用加工助劑。

流言:從被蚊子叮咬后腫包的大小可以看出蚊子的毒性強弱。蚊子包越大,說明蚊子的毒性越強。
真相:被蚊子叮咬后,身上的蚊子包大小與個人的免疫系統機制密切相關,而與“蚊子的毒性”無關。
人類對蚊子叮咬反應的過程,是一個變態反應過程。人類的變態反應一共有四型:Ⅰ型變態反應又被稱為速發型變態反應,即反應發生迅速,且人體的反應比較劇烈。青霉素過敏反應、藥物引起的藥疹、食物引起的過敏性胃腸炎、哮喘發作、過敏性休克等都屬于常見的Ⅰ型變態反應。Ⅱ型變態反應又被稱為細胞毒型變態反應,血型不符的輸血反應就屬于此類變態反應。Ⅲ型變態反應又被稱為免疫復合物型變態反應,例如鏈球菌感染后的部分腎小球腎炎等即為此類變態反應。Ⅳ型變態反應又被稱為遲發型變態反應。通常首次接觸后不會產生反應,但再次接觸該抗原后會引起反應。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某些自身免疫病等屬于這類變態反應。
蚊蟲叮咬的反應一般分為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其中以局部反應更為常見,通常表現為即刻出現風團皮疹并伴有紅腫癢等情況,且在叮咬后的20分鐘時表現最為明顯。

局部反應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從未接觸過某種蚊蟲的人,并不會對此類蚊蟲的首次叮咬產生反應;倘若再次被叮咬,會導致速發型局部皮膚反應,即立刻產生風團。這類局部反應屬于Ⅰ型變態反應,不僅發生得比較迅速,而且人體的反應比較劇烈。不過,被同一種蚊蟲反復叮咬的人,其即刻反應最終會消失。所以成人被蚊蟲叮咬的局部反應不像兒童那么劇烈,因為成人都是被蚊蟲“咬大”的。
流言:最近網上有一些文章宣稱,有研究顯示,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在短短幾個月內就變成了負數,這意味著打了疫苗的人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
真相:根據原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明顯下降,但研究中涉及的有效性下降是針對輕癥而言的。除輕癥外,疫苗仍然有很好的防重癥、減少住院風險、降低死亡風險的作用。看到防護輕癥有效性下降就說疫苗失效有失偏頗。
此外,疫苗有效性為負數并不代表疫苗在起反作用,即增加感染的風險,出現負數是數據統計過程中的潛在偏差因素造成的,所謂的“疫苗有效性變成負數”,從科學角度是指,沒有證據顯示疫苗能有效降低有癥狀感染的風險,這與有效性為零的含義是一致的。
疫苗的有效性是多層面的,即使防感染的有效性下降,新冠疫苗仍然提供了非常關鍵的防重癥有效性。
流言:冷渦就是壞天氣的代名詞,它的出現意味著冰雹、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即將到來。
真相:冷渦是指存在于中、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上層的冷性閉合低壓環流系統,其中心溫度明顯低于四周,在氣象學上也被稱為“高空冷性渦旋”。在不穩定大氣層結條件下,冷渦配合大氣中的水汽輸送,容易使對流發展,形成暴雨、雷電、短時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并伴有一定的氣象災害。每年春末夏初,冷渦在我國內蒙古、東北等地區出現的頻率都很高,經常反復經過或影響這一地區。有數據資料顯示,京津冀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強對流天氣是在冷渦背景下發生的。
不過,冷渦天氣并不一定會帶來降水。是否出現降水還取決于低層天氣系統的配合。如果沒有形成足夠的降水條件,冷渦只會給人們帶來清爽的涼風,在夏季能夠驅散悶熱,在秋季則擅長制造藍天白云的“高顏值”天氣。
流言:從今年5月22日起,太陽會遠離地球,到達“遠日點”,地球在這個時期也會變得比較寒冷。這種情況將持續至今年8月份。
真相:地球軌道確實有近日點和遠日點之分,但兩者的距離相差不大,“遠日點”也不會讓夏季變得寒冷。
地球軌道上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叫“近日點”,此時,地球距離太陽大約是1.471億千米;與之相對應,在地球軌道上距離太陽最遠的地方叫“遠日點”,其距離大約是1.521億千米。每年1月,地球會到達近日點;7月,則會到達遠日點。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雖然相差了500萬千米,但如果和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通過計算發現,這個差值只占日地平均距離的3.3%,也就好比100米和103.3米的區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實際上,地球在近日點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只比在遠日點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多了不到6%。
由于地球是一個帶有傾斜角度的“球”,在每年的不同月份里,特定地區接收到的陽光照射的角度不同,由此獲得的能量也有所不同。所以,地球因繞太陽公轉所呈現的周期性的四季變化,和太陽高度角的關系更大。

流言:吃小龍蝦等食物時人們會佩戴一次性塑料手套。可是吃完后,手上依然滿是紅油,可見這種塑料手套完全沒用。
真相:在接觸食品時,戴一次性手套所起的最大作用并非防油,而是為了阻隔細菌。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的一次性手套,具備阻隔細菌的功效。在吃小龍蝦時戴上它,可有效防止手上的細菌進入體內,從而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
生產一次性手套用到的聚乙烯,其原料主要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根據“相似相溶”原理,在接觸油脂時,低密度聚乙烯和線性低密度聚乙烯可能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溶脹,使油脂分子從我們肉眼不可見的空隙穿過一次性手套。所以,即使戴上一次性手套也難以完全阻隔油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一次性手套時,要盡量購買由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劣質的一次性手套不僅性能會大打折扣,而且可能含有有害物質。
(本期內容來源:人民網、中國科普網、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江蘇新聞、《北京科技報》、上海市衛健委、騰訊較真、《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