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振春
6月23日和24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兩黨安全社區法》(Bipartisan Safer Communities Act)法案。6月25日,拜登總統迅速簽署該法案,使之正式成為一項法律。《兩黨安全社區法》是對5月得克薩斯州校園槍擊案等一系列惡性槍擊案所做出的回應,也是美國國會近30年來通過的最重要的槍支管制法律。
然而,同樣是在6月23日,美國最高法院卻與國會唱起了“對臺戲”。在“紐約州步槍和手槍協會訴布魯恩案”(New York State Rifle & Pistol Association v. Bruen,以下簡稱“布魯恩案”)中,最高法院以6∶3的表決結果推翻了紐約州1911年生效的槍支管制法律。根據該判決,個人持槍權將進一步擴大,擁有在公共場合持槍的權利。
《兩黨安全社區法》讓美國民眾對槍支管制燃起了希望,而“布魯恩案”卻又使其對槍支管制的前景感到擔憂。美國最高司法機關和最高立法機關在對待槍支管制方面的態度何以“冰火兩重天”呢?
美國槍擊案層出不窮,嚴重威脅公共安全。一般來說,美國各州基于“治安權”承擔了維護公民健康與公共安全的重任。治安權是指根據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州有權制定和實施保障區域內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和社會福利的法律,或將此權委托給地方政府。治安權是美國聯邦制原則的重要內容之一。
美國憲法學家杰弗里·斯通認為,美國聯邦制體現了五大價值:效率、促進個體選擇、鼓勵試驗、促進民主和防止專制,其中鼓勵試驗是最重要的價值之一。1932年,有“偉大的異議者”之稱的布蘭代斯大法官在“新州冰公司訴利布曼案”(New State Ice Co. v. Liebmann)中提出了“州試驗室理論”。他認為:“建立美國社會和經濟事務中的‘試驗室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否認州和地方試驗的權利將給國家帶來嚴重的后果。如果一個勇敢的州,在它的人民的選擇下,成為了一個試驗室并嘗試新的社會和經濟試驗,而且不會對國家的其他部分帶來危險,這對聯邦制來說是一件可喜之事。”布蘭代斯大法官認為,判定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時,哪怕它是全國性的問題,也沒有必要迅速做出決策,人們可以嘗試不同的方法,在舉國統一適用之前,嘗試各種思路。正是基于此,美國憲法才會充分保障各州在地方事務上的自主決策權。
槍支管制傳統上屬于州權范圍,而各州面臨的槍支問題千差萬別,因此,槍支管制也充分體現了州和地方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鼓勵“試驗”,不搞“一刀切”,充分體現聯邦制的特點。為了維護公共秩序以及公共安全利益,各州出臺了適合自身特點的槍支管制法律。以紐約市為例,紐約市在上個世紀初號稱“犯罪者天堂”,一些少數族裔社區的槍支暴力活動猖獗。1911年,時任市長威廉·蓋納和作家大衛·格雷厄姆·菲利普斯都曾遭到槍擊,前者重傷,后者死亡。時任州參議員蒂莫西·沙利文領導州立法機構通過了《沙利文法》(Sullivan Act)。該法規定,公共場合攜帶隱蔽的手槍必須要獲得許可證,申請人必須“證明自衛的特殊需要”,方能授予攜槍許可。《沙利文法》是紐約州重要的槍支管制法律。然而,該法在運行了100多年之后,卻在“布魯恩案”中被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令美國限槍派民眾震驚不已。
在“布魯恩案”中,最年長的保守派大法官托馬斯撰寫了法庭多數意見。
首先,多數意見竭力維持美國最高法院2008年“赫勒案”和2010年“麥克唐納案”這兩個里程碑式判決的合憲性。“赫勒案”和“麥克唐納案”不僅是“布魯恩案”的先例,而且是“布魯恩案”的法理基礎。“赫勒案”確立了憲法第二修正案保護的是個人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個人有權出于傳統合法的目的,如在家中自衛,使用武器;“麥克唐納案”則不僅承認個人持槍權是一項個人基本權利,而且利用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吸收”第二修正案,從而使持槍權適用于全美各州。
其次,多數意見認為,紐約州需要“正當理由”申請持槍許可的規定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因為它阻止了具有普通自衛需要的守法公民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利。托馬斯大法官認為,將攜帶武器的權利限制在家里,將使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有效保護力大打折扣。
再次,多數意見運用了歷史分析方法,認為:“個人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根植于美國的歷史與傳統。對槍支進行管制,必須要證明其管制的合理性,政府……必須證明該管制符合國家槍支監管的歷史傳統。”

2022年6月24日,美國眾議院以234票贊成、193票反對,表決通過了《兩黨安全社區法》。圖為在法案投票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左一)和一些眾議員及槍支管制支持者聚集在國會大廈前造勢,以使法案通過。
最后,多數意見認為,憲法第二修正案所賦予的公民基本權利同其他公民基本權利一樣,應該享受同等待遇。公民行使第二修正案權利時無需證明“有特殊需要”和得到政府官員許可后才能行使 。多數意見稱:“當涉及不受歡迎的言論或宗教信仰自由時,第一修正案不是這樣運作的;當涉及被告與證人對質對他不利的權利時,第六修正案不是這樣運作的;當涉及為了自衛在公開場合攜帶槍支時,第二修正案也不是這樣運作的。”
“布魯恩案”判決意味著美國公民在醫院、學校、酒吧以及體育館等敏感場所攜槍將不再有法律障礙。這一判決對美國其他類似紐約州的槍支管制法律提出挑戰,美國槍支暴力犯罪或將進一步加劇。雖然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槍支管制法——《兩黨安全社區法》,但該法并不能有效實現槍支管制的目標。
《兩黨安全社區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一是加強了對18歲至21歲槍支購買者的背景調查,將“找人代買”或通過販運獲得槍支定為聯邦犯罪;二是澄清了獲得聯邦許可的槍支經銷商的定義;三是撥款7.5億美元幫助各州執行“紅旗法”,即允許家人、警方和其他人要求聯邦法庭采取措施沒收危險分子手中的槍支,以及用于其他干預計劃,包括為心理健康治療項目提供資金;四是如果個人因涉及現任或前任戀人的暴力而被定罪,法案會通過禁止其持有槍支至少五年,以關閉所謂的“男友漏洞”。
《兩黨安全社區法》是國會兩黨為了選舉政治利益而做出的一種妥協,它是一部權宜之法,漏洞百出,甚至不能和2004年過期作廢的《聯邦禁止攻擊性武器法》(Federal Assault Weapons Ban)同日而語。199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為期10年的《聯邦禁止攻擊性武器法》,該法禁止民間生產、擁有和進口半自動攻擊性武器與大容量彈匣,是美國加強聯邦槍支管制的一項重要立法。但2004年《聯邦禁止攻擊性武器法》到期后,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和白宮不再予以延長,此后國會再也沒有通過有分量的聯邦槍支管制法律。
最近20年來,相比較國會的“碌碌無為”,美國最高法院在槍支管制立法司法審查方面卻“大放異彩”。通過司法審查,最高法院宣布了聯邦、州和地方一些槍支管制立法違憲。事實上,正如布雷耶大法官在“麥克唐納案”中所言,非民選的大法官在評估多數槍械管制措施方面,缺少技術能力和地方化的專業知識。布雷耶大法官認為,美國憲法并不要求大法官去評估槍支管制法律的合憲性,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決定一項州的槍支管制法的合憲性要求更多地從復雜的經驗中去尋求答案,立法部門遠比法院更能勝任做出是否合憲的決定。然而,就“更勝任”的美國國會而言,聯邦層面的槍支管制立法乏善可陳,這無疑讓美國民眾非常失望。

2022年5月24日,美國得克薩斯州尤瓦爾迪市羅布小學發生校園槍擊案,造成21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兒童。這是近十年美國發生的最惡性的一起校園槍擊事件。圖為當地民眾獻上鮮花悼念在槍擊事件中的遇難者。
由于聯邦制,美國州和地方政府有責任和義務根據治安權因地制宜,積極“試驗”,管制槍支,防止槍患。但是,管制的寬嚴如果把握不好,很可能會侵犯個人持有和攜帶武器的基本權利,有違憲之嫌。因此,在槍支利益集團的推動下,美國最高法院更多地介入了槍支管制案件,并宣布州和地方槍械管制法律違憲,這無疑侵蝕了州權,破壞了聯邦制,而最有能力進行槍支管制立法的國會卻淪為“空談館”。黨爭、推諉、扯皮與不作為,造成了槍支的泛濫和槍擊案件的頻發。
從“赫勒案”到“布魯恩案”,大法官的投票完全體現了保守與自由的分野與美國最高法院的政治化。最高司法機構和最高立法機關的對立,反映了極度保守的最高法院與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在槍支管制議題上的兩極分化,凸顯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兩黨安全社區法》與其說是兩黨就槍支管制達成共識的新時代的開始,不如說是一個罕見的兩黨妥協的產物。2022年國會中期選舉臨近,一旦共和黨掌控了美國國會,槍支管制立法又將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