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軍



【摘要】目的:研究術前分流術治療腦腫瘤合并腦積水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在本院就診的80例腦腫瘤合并腦積水患者,接收時間段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間。通過計算機隨機分組法規范分組,對照組納入實施腰椎穿刺引流治療的40例患者,觀察組則納入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的40例患者。比較各組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術后7、14 d所測得的顱內壓腦脊液SP100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術后14 d 時的IL-6、TNF-α檢測值低于對照組,IL-10檢測值以及GOS評分和KP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論:在術前對腦腫瘤合并腦積水患者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安全有效,有助于顱內壓、腦脊液SP100蛋白以及炎癥因子水平的降低,可獲得較好的預后效果。
【關鍵詞】腦腫瘤;腦積水;分流術
【中圖分類號】R742.7 R739.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15-0056-04
腦腫瘤可分為原發性腦腫瘤、腦轉移瘤,前者以人體內腦膜組織、腦血管、神經等參與的胚胎組織為主要來源[1],而腦轉移瘤是由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或者是顱外腫瘤浸潤生長并侵犯顱內所致。特殊部位的腦腫瘤容易引起顱內積水,進而促使顱內壓增高[2-3]。腦腫瘤合并腦積水的情況較為多見,會導致病情與治療難度加重[4]。手術是腦腫瘤治療的最佳手段,但是針對合并腦積水的患者而言,需要在術前先處理腦積水,以提升患者耐受性,降低腦疝等并發癥的發生。本文對兩種術前分流術應用于該病中所起到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特擇取80例收治于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患者,旨在為臨床選擇更加理想的分流方法,促進療效提升。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腦腫瘤合并腦積水患者80例均為本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這一時間段內收治。根據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40例/組。對照組男性人數共26例,女性人數共14例;年齡24~62(43.56±3.70)歲。腫瘤類型:松果體膠質區瘤18例,室間孔區膠質瘤10例,側腦室海綿狀血管瘤5例,鞍區顱咽管瘤4例,其他3例。腫瘤直徑為1.1~5.9(3.56±0.46) cm 。腦積水程度:輕度21例,中度12例,重度7例。觀察組男性人數共24例,女性人數共16例;年齡26~63(43.63±3.75)歲。
腫瘤類型:松果體膠質區瘤21例,室間孔區膠質瘤9例,側腦室海綿狀血管瘤、鞍區顱咽管瘤各3例,其他4例。腫瘤直徑為1.2~6.0(3.62±0.50) cm 。腦積水程度:輕度23例,中度11例,重度6例。兩組所獲得的信息數據存在均衡性(P>0.05)。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腦腫瘤并觀察到存在腦積水者;(2)還未進行腫瘤手術者;(3)無手術禁忌證者;(4)術后配合隨訪者。
排除標準:(1)腹腔存在炎癥、腹水者;(2)因其他原因所致的腦積水患者;(3)存在嚴重顱腦外傷者;(4)存在嚴重顱內感染、顱內新鮮出血者;(5)存在重要臟器功能損傷或功能衰竭者。
1.2 方法
對照組:腰椎穿刺引流。在進行腫瘤手術前,先經腰椎穿刺緩慢、間斷地引流腦脊液,30 mL/次,一日一次。
觀察組:腦室-腹腔分流術。體位為仰臥位,頭部向健側偏轉,上抬患側肩部,充分顯露頸部,行全身麻醉。作一弧形切口于患者患側耳廓上后方4~5 cm處,切開頭皮,利用鉆頭進行顱骨鉆孔。在存在積水的腦室內插入帶有導芯的腦室鏡鏡鞘,將導芯拔出,經鏡鞘將腦室鏡插入至腦室內。經腦室鏡對腦室的結構、積液量等情況進行觀察,腦室鏡的尖端推到腦室額角處。在鏡鞘妥善固定后,再將腦室-腹腔分流管置入在腦室內6~7 cm,頭端抵達腦室鏡尖端位置,后將腦室鏡、鏡鞘退出。結合患者腦腫瘤位置確定穿刺的腦室位置,在完成穿刺后,建立一次性皮下隧道,并在患者鎖骨下方、劍突下偏右側處作一切口。經皮下隧道與兩個切口置入腦室-腹腔分流管于腹腔內。腹腔鏡經劍突下切口置入,在腹腔鏡直視下將腦室-腹腔分流管的腹腔導管放置在肝臟膈面處,并將其縫在肝圓韌帶上,避免出現脫落情況。退出腹腔鏡后縫合腹壁、腹膜。分流管閥門的壓力設置為13 cmH2O。
兩組均通過神經內鏡行腫瘤切除術。
1.3 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在術前、術后7d、術后14d 時實施腰椎穿刺檢查,檢測兩組患者的顱內壓以及腦脊液 SP100蛋白。
在術前、術后7d 時取兩組患者的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 進行離心處理,獲得血清標本后經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檢測指標為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治療14d 后評價臨床療效,具體判定標準: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腦室系統縮小明顯,腦脊液壓力表現出正常狀態,即為顯效;臨床癥狀、腦脊液壓力均有所改善,腦室系統較治療前稍有縮小,即為有效;以上標準均未達到,則為無效。顯效+有效=總有效率。
對術后至出院前兩組患者所出現的并發癥情況(腦室受損、顱內感染、分流管阻塞)進行統計。
在術前、術后7d 對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生活質量開展評測。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分為5個等級,計為1~5分,分值越低,預后效果越差。卡氏(KPS)評分共100分,分值越高,則體狀況越好,健康狀況越好,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將此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資料利用 SPSS 25.0軟件展開統計檢驗,經χ2檢驗獲得計數資料檢驗結果,表現形式為[ n (%)];經 t 檢驗獲得計量資料檢驗結果,以( x(—)± s )作為表現形式。當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顱內壓以及腦脊液SP100蛋白水平
同術前相比,兩組患者術后7、14 d 的顱內壓監測值、腦脊液 SP100蛋白水平均呈現出下降趨勢( P <0.05),且上述兩項指標數據均是觀察組比對照組低(P <0.05),見表1。
2.2 炎癥因子水平
兩組患者術后14d 時的炎癥因子水平與術前數據存在較大區別(P<0.05);術后14 d,IL-6、TNF-α檢測值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IL-10檢測值組間比較,觀察組數據更高(P<0.05),見表2。
2.3 臨床療效
與對照組數據進行對照,觀察組總有效率計算結果明顯更高(P<0.05),見表3。
2.4 并發癥發生情況
并發癥發生率計算可知,觀察組數據較對照組更低(P <0.05),見表4。
2.5 GOS評分和KPS評分
術后14d 時,兩組的 GOS 評分和 KPS 評分均表現出增高趨勢(P<0.05),且觀察組的兩項分值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5。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尚未徹底明確腦腫瘤的病因,但是該病會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松果體區、室間孔區的膠質瘤等特殊位置腫瘤會對中腦導水管、第三及第四腦室造成擠壓,促使其狹窄閉塞,對腦脊液向蛛網膜下腔流入進行阻斷或是延緩,故會導致腦積水的發生。腦積水會促使顱內壓進一步升高,導致腦脊液分泌減少,當腦脊液代償功能呈現出衰竭狀況時,會嚴重擠壓腦干,病情快速惡化,手術最佳治療時機則會錯失[5-6]。故術前如何降低顱內壓是臨床需要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術前分流術不僅能夠促進患者顱內壓的下降以及對手術耐受性的增加,還可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減輕手術風險,阻止腦部結構、腦干功能持續受損,對于療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7-8]。但是不同的術前分流術所起到的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在顱內壓增高的情況下對腦腫瘤合并腦積水患者實施腰椎穿刺釋放腦脊液存在一定風險,若是操作期間出現腦疝,則會導致顱內壓出現較大波動,增加腦脊液分泌量,短暫緩解的臨床癥狀會出現持續加重現象[9]。反復進行腰椎穿刺可能會使椎管內或是顱內感染風險增加[10]。腦室-腹腔分流術中通過將分流管的兩端分別置入到腦室、腹腔,可有效引流側腦室中多余腦脊液至腹腔,便于腹膜吸收[11-12]。該術式在腦室鏡、腹腔鏡雙鏡聯合引導下操作,能夠減少對腹部器官的損傷,提高操作的精準性[13]。另外腦室-腹腔分流術具有切口小、創傷小等特點,能夠長時間將顱內壓穩定在正常值范圍內[14],且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以及影像學資料適時調節分流閥的壓力,能夠使患者盡快適應顱內壓的變化,進而可較好地提升患者術前的手術耐受性[15-17]。
SP100蛋白能夠對腦組織受損程度進行反映,在中樞神經受損時,腦脊液中的 SP100蛋白濃度也會顯著升高[18]。此次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各個時間點的顱內壓數據、SP100蛋白水平均下降,且時間越長則數據越低,總有效率更高,表明了腦室-腹腔分流術的輔助治療效果顯著。腦腫瘤合并腦積水會出現炎癥應激反應,導致 IL-6、TNF-α等促炎因子表達水平升高。IL-10為抗炎因子,可起到神經保護作用。本次研究中,術后觀察組患者的 IL-6、TNF-α水平下降,IL-10水平升高,表明了腦室-腹腔分流術可有效減輕炎性反應,有助于抗炎因子表達水平提高,從而可阻止病情持續進展。觀察組的并發癥少,且術后 GOS 評分和 KPS 評分更高,提示了腦室-腹腔分流術的安全性高,且可獲得較好的預后效果,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腦室-腹腔分流術的優勢在于,一次手術完成治療具有高效協同效應,可避免多次手術造成的損傷,還可減少醫療費用以及減輕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19]。同時腦室-腹腔分流術能夠較好地促進患者生理指標與顱內壓的改善,促使腦組織維持在相對平衡、穩定的環境,便于后續神經內鏡腫瘤切除術的開展[20]。但是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需要在腦室-腹腔分流術實施前先開展評估,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充分掌握,加強圍手術期生命體征監測,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以獲得良好的預后。
總而言之,術前腦室-腹腔分流術適合推廣應用于腦腫瘤合并腦積水患者治療中。
參考文獻
[1]? Hale AT,Gannon SR,Zhao SL,et al.Graftdural closure is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CSF leak and hydrocephalus in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fossa brain tumor resection[J].Journal of neurosurgery.Pediatrics,2020,25(3):228-234.
[2] 杜吳杰,許俊華,楊東斌,等.同期和分期腦室-腹腔分流術聯合顱骨修補術治療腦積水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9,47(12):1454-1457.
[3]? 曾強軍,李白楊,趙俊,等.腦室-腹腔分流術聯合顱骨修補術同期治療腦積水合并顱骨缺損的臨床應用研究[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9,14(3):389-392.
[4]? Pilotto C,Liguoro I,Scaravetti S,et al.Risk Factors ofPersistent Hydrocephalus in Children with Brain Tumor: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Pediatric neurosurgery,2021,56(3):205-212.
[5]? 陳杰,孔娟,劉楊.腦室鏡結合腹腔鏡下腦室腹膜分流術對腦積水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對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21,44(12):1072-1077.
[6]? 高玉華,趙有發,魏民,等.腦室-腹腔分流術聯合同期顱骨修補術治療腦創傷合并腦積水的臨床療效[J].醫學綜述,2020,26(9):1869-1873.
[7]? 郭斯檾,賈若飛,梁慶新.腰大池-腹腔分流術與側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臨床效果的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7):21-23.
[8] 付強,李紹山,劉力豪,等.幕上腦室及腦室旁腫瘤術后繼發梗阻性腦積水的預防及治療[J].新疆醫學,2019,49(6):545-550.
[9] 徐云峰,于德強.腦室腹腔分流同期顱骨修補術治療顱腦外傷術后顱骨缺損并腦積水的臨床效果[J].河南外科學雜志,2021,27(1):103-105.
[10]? 胡華,李向成,李勤,等.顱骨缺損并腦積水的腦外傷患者分流術后不同時期行顱骨缺損修補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1,20(8):855-858.
[11]? 汪樂生,文嘉宇,王聲播,等.腰大池-腹腔分流術與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非梗阻性腦積水的 Meta 分析[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21,18(5):562-568.
[12]? 李劍,陳建國,楊柳,等.腰大池-腹腔分流術和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的對比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20,25(9):629-630.
[13]? 許慧峰,甘明霞,晉艷勇.腹腔鏡下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小兒腦積水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外醫療,2020,39(13):20-22,29.
[14]? 常志鋒,王梅.腦室腹腔分流術對腦積水患者神經功能及顱內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31(12):1952-1954.
[15]? 王東挺,梁偉,張學軍.腰大池-腹腔分流術與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交通性腦積水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20,36(11):41-44.
[16]? 劉暢,李祥,顧佳煒,等.腦室-腹腔分流術在創傷性腦損傷腦積水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及對 T 淋巴細胞、炎癥因子的影響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9,35(17):2130-2135.
[17]? 陳曉巍,陳治軍,謝騰,等.腰大池腹腔分流術與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特發性正常壓力腦積水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臨床外科雜志,2019,27(1):45-47.
[18] 裴艷軍.術前分流術治療腦腫瘤合并腦積水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療,2021,40(19):40-42.
[19]? 劉永生,申明峰.術前分流術治療腦腫瘤合并腦積水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9,22(2):176-182.
[20] 徐德智.對腦腫瘤合并腦積水患者進行神經內鏡手術前對其實施雙鏡下腦室-腹腔分流術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23):65-66.
(收稿日期:202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