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兒童肥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柳葉刀》的一項調查發現,針對3150萬名5歲至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過去40年全世界肥胖的兒童和青少年數量增加了10倍。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研究認為,按照目前趨勢繼續發展,肥胖兒童和青少年數量將很快超過體重不足的兒童和青少年。
今年10歲的小韓,去年還略顯瘦小,沒想到疫情封控后,個子沒怎么長,體重卻增加了不少。發現兒子長胖后,小韓的爸爸起先并不在意,結果小韓的體重一路升到了120斤,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胖墩”。送小韓返回校園時韓爸爸注意到同學們普遍都胖了一圈。
疫情更容易讓孩子發胖?這是真的。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新冠疫情讓美國兒童的肥胖水平顯著增加:健康兒童體重每年額外增加了59%,原本就中度肥胖的兒童每年額外增加了將近85%。艾莉森·古德曼博士稱這一結果“實質存在且令人震驚”。
因疫情防控需要,大多數學校開展線上教學,學生長時間上網課,戶外運動的時間大為減少,大大增加了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風險。《紐約時報》報道稱,一項對全球14000多名18歲以下人群的活動情況調查發現,新冠疫情導致他們日常身體活動減少了20%。除了運動減少以外,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也是長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家的時候,饞了就吃零食,吃了零食就不想吃飯了,導致惡性循環。”
兒童肥胖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個壞處是容易并發“三高”,更容易并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第二個壞處是給身體造成巨大壓力。肥胖容易給骨骼肌肉系統造成過量壓力,導致關節、骨骼及肌肉損傷。第三個壞處是性激素紊亂。肥胖會引起內分泌水平異常變化,導致男孩的雄激素更多地轉化為雌激素,女孩骨齡提前促使性早熟。第四個壞處是飲食發生變化。肥胖兒童大多喜歡肉類、油炸類、高鹽高糖類食物,體內脂肪過多還會消耗大量維生素D,阻礙身高的生長。第五個壞處是影響心理健康。許多肥胖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表現為缺乏自信、內向抑郁、受同伴歧視、伙伴關系不良、自我評價差等。
2022年7月,曉陽參加的瘦身夏令營正式開營。他早早來到營地,看到那么多身材與自己相似的小伙伴,他很興奮,也對未來兩星期的“魔鬼訓練”十分期待。瘦身夏令營里既有資深教官,也有專業營養師和醫護人員,瘦身科目設計了健康知識講座、基礎體能訓練、團隊合作、心理行為訓練、攀巖、戶外拓展等項目。“兩個星期以后,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漢了!”曉陽媽媽一邊給他打氣,一邊默默擔心兒子吃不了苦:“他自己要報名的,應該沒問題吧!”
炎炎夏日,既有曉陽這樣選擇“動起來”的,也有希望“吃出好身材”的。蕊兒是一名初二學生,從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說她并不胖,但她每天吃減脂餐,還立下了要在暑假減重10斤的目標。不僅如此,蕊兒還帶動了一批小伙伴加入她的行列——她現在是“仙女修身記”QQ群的群主,群里有20來個像她一樣每天吃減脂餐的小伙伴,群友大多是同學或者經介紹認識的朋友。在這個群里,大家每天要把自己吃的減脂餐拍照簽到,蕊兒負責監督大家按時打卡。翻看他們的群聊可以發現,這是一個互相監督鼓勵,頗有些勵志的瘦身打氣圈子。蕊兒說到,自己偶爾也會想吃燒烤、炸雞等高熱量食品,但想到自己是“仙女瘦身記”的群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最終都忍住了。”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體型。大人們也發現,在減肥這件事情上,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有的定期在健身軟件上打卡,有的甚至去健身房辦卡“擼鐵”,也有的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糖高鹽高油食物,調制養生花果茶等。一位姓徐的初中班主任坦言,班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覺得自己太胖,“可能受網絡的影響比較多,大人的身材焦慮無形中傳導給了孩子。”有段時間,徐老師班上的同學流行“夜跑”,幾個人周末晚上約著一起跑步,有的和父母一起跑,也有獨自跑的。“我是堅決反對班上的同學去夜跑。加強身材管理這一點需要肯定,但必須注意方式方法。主要還是擔心夜跑的安全問題。”注意減肥的方式方法,這是徐老師的觀點。尤其是對孩子們來說,他們以為把體重降下來就行了,可能根本不了解減肥的目的和原理。有的孩子明明不胖,純粹是在“跟風”減肥。
在孩子減肥這件事情上,作為家長,有4種態度不可取:第一種是一味地“堵”,二話不說拒絕孩子任何減肥的想法;第二種是一味地“順”,孩子想怎么減就怎么減,全都順著孩子來;第三種是“缺位”,對孩子減肥這件事完全不管不顧;第四種是“搗亂”,隨意打亂孩子的行動計劃。第一種和第四種很可能惡化親子關系,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第二種和第三種容易讓孩子在錯誤的減肥道路上越走越遠,養成錯誤的健康觀,甚至使健康受損。
面對孩子減肥,家長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利用這個契機,改善與孩子的親子關系,趁機向孩子輸出科學的健康理念,與孩子一起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家庭支持。
一是主動與孩子加強溝通。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都是父母有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地方,減肥也是如此,所以,千萬不要浪費了這個絕佳的溝通機會。當然,每個孩子與父母相處模式不同,具體的溝通方式也會有差異,以下三句話需要父母記住:“了解原因比了解現象更重要。”孩子要減肥,這是現象,不是原因。原因指的是推動孩子去做這件事情的動力,找到動力才能更好與孩子溝通。如果孩子減肥的原因真是太胖,那么溝通的重點就是如何更好地減脂;如果孩子只是“跟風”,那么溝通的重點是教孩子運用科學指標來判斷胖瘦;如果孩子減肥是因為受到同學的“惡言謾罵”,那么溝通的重點就是如何處理同學關系;等等。原因不同,溝通的側重點也就不同。
“關注情緒比關注計劃更重要。”要判斷孩子對自己身材、體重的情緒態度。有的孩子是典型的“無助型”,把減肥當作“救命稻草”,過于重視減肥效果;有的是“怨恨型”,責怪自己管理不好身材,甚至責怪父母的肥胖基因,把肥胖歸因到父母身上;有的是“憤怒型”,一提到減肥、過重等敏感詞就生氣;當然,也有的孩子是“陽光型”“健康型”,純粹是出于更健康的目標追求。要根據孩子不同的態度與其進行交流,避免無效溝通。
“討論健康比討論減肥更重要。”大部分孩子減肥的目標比較簡單,就是體重輕一點、看起來瘦一點。其實只要孩子不是特別胖,大部分父母都不太愿意讓孩子減肥,但又不能完全否定孩子的想法。怎么辦?可以把“如何減肥”的問題細化于“如何更健康”。把科學健康的視頻、文章、書籍、觀點等作為跟孩子溝通的媒介,與孩子共同探索交流健康的管理身材方式。這不僅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懂我”,愿意與父母討論減肥以及與減肥相關的話題,而且能讓孩子在無形中養成更科學的健康理念。
二是保證孩子吃出健康。健康的一日三餐,是保證孩子減肥成功的基礎。對于父母來說,知道怎樣吃出健康特別重要,這也關系到一家人的健康問題。所以,父母真的應當花點時間了解何為健康飲食。
“搭配出健康的食物。”除了腐爛變質的食物以外,只要搭配得當,任何食物都是健康的;如果搭配不好,任何食物都有可能不利于健康。沒必要頓頓都是簡單清淡的“地中海式飲食”,偶爾吃一次炸雞燒烤解解饞,反而能增加生活中的“小確幸”。當然,日常飲食應當盡可能做到:新鮮,簡單烹飪、簡單調味,維持食物本味;多元,保證攝入一定量的各品類食物,防止單一飲食;自然,少吃精加工、高加工、熏制腌制類食物。孩子自行制作減脂餐或者健身餐時,要注意監督各種食物的搭配比例,防止孩子營養不良。
“區分餓了和饞了。”很多孩子吃零食并不是因為肚子餓了,而是因為零食看起來很好吃,或者養成了隨時吃點的習慣,甚至可能僅僅是因為無聊而已。只要幫助孩子意識到為什么吃零食,就能夠促使他們思考該不該吃或者該吃多少的問題。讓孩子動手做零食,用健康食物代替高添加零食,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可以用冰凍的水果和果汁代替雪糕,用自制的風干牛肉和麻辣雞絲代替辣條,用混合脫水水果干代替薯片等。
“向孩子科普食品知識。”一旦孩子下定決心要減肥,家長就有必要向孩子普及能量、碳水化合物、纖維素、脂肪、膽固醇、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等的含義,以及膳食許可量(RDA)、每日營養攝入量(DV)等數據。家長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教孩子看食品標簽,學會看食品成分、營養物質、攝入量占比等信息,使孩子養成營養管理的習慣。

運動不止有跑步、跳繩等,而是可以多種多樣,將鍛煉與趣味結合起來。
三是幫助孩子科學運動。運動能夠幫助孩子鍛煉肌肉、骨骼和關節,增強心肺功能和免疫系統,提高運動技能和身體協調性、靈活性,還能改善心情,促進社交。雖然運動的好處不言而喻,但現在大部分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多,室內停留時間長,運動量總體偏少。所以,借著孩子減肥的契機使他們動起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運動要講究科學,家長必須做好監督。
“保障孩子的運動安全。”運動前要熱身、運動后要拉伸,運動要循序漸進,不同項目可以搭配鍛煉,等等,這些家長們認為的常識,可能對于孩子來說是新知識,監督孩子們做好這些,能夠減少絕大多數的運動意外。所以,要詳盡地向孩子普及健康運動知識,有條件地帶著孩子做幾次。同時,盡可能與孩子一起制定運動計劃,或者對孩子的計劃提出修改意見,避免出現安全危險。
“增益孩子的運動社交。”大部分運動都帶有社交性質,家長應該注重指導和幫助孩子如何跟他人交流與相處、合作與競爭、分享與鼓勵等,讓孩子在運動中提升社交能力和思考能力。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是“一點就通”,關鍵是需要家長的那一“點”。
“幫助孩子保持運動熱情。”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的秘訣在于,使孩子保持對運動的熱情。運動不止有跑步、跳繩等,而是可以多種多樣,將鍛煉與趣味結合起來。家長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鼓勵孩子參與不同類型項目,甚至可以自行設計家庭版的競爭挑戰、戶外運動、接力打卡等,讓孩子體會到運動的樂趣,快樂地動起來。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