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容情



【摘要】目的:分析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Fugl-Meyer肢體功能量表(FMA)評分的影響。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74例為此次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時間為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遵循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組為對照組(n =37)、觀察組(n =37),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綜合康復護理。組間比較其康復效果。結果:護理后,較對照組,觀察組FMA(上肢、下肢)、功能獨立性量表、康復知識認知度、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分值更高,卒中量表、焦慮自評表、抑郁自評表分值更低(P <0.05)。結論:于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中開展綜合護理,對改善患者肢體、神經功能以及情緒、生活能力、康復知識認知度有積極意義,同時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康復;綜合護理; FMA;情緒;FIM;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2)15-0103-03
腦梗死為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發病后需及時展開救治以保障患者生命健康,而腦梗死患者經救治后會出現不同程度運動、語言、吞咽功能障礙,其中以運動功能障礙較為常見,而康復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的術后康復十分關鍵[1-3]。此次試驗即分析于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中開展綜合護理干預的措施及應用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抽取本院收治的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時間自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遵循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組為對照組(n =37)、觀察組( n =37)。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1例、16例,年齡56~78(65.31±2.23)歲,其中腦血栓、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例數分別為15例、13例、9例,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患者例數分別為18例、19例;觀察組中,男性、女性患者例數分別為22例、15例,年齡54~79(65.25±2.17)歲,其中腦血栓、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例數分別為16例、12例、9例,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患者例數分別為20例、17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腦梗死疾病診斷標準,且經 CT、超聲等檢查確診;(2)影像學檢查結果表明責任病灶/病癥持續時間>24h;(3)發病至就診時間低于24 h;(4)合并有運動功能障礙;(5)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治療、護理工作開展;(6)關于此次試驗內容,患者/患者家屬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因腦出血以及非血管性病因所致腦梗死;(2)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病變,如帕金森、小腦或前庭功能障礙、重癥肌無力;(3)于其他臟器功能方面,存在明顯異常,如心、腎、肝;(4)合并影響患者步行/平衡/運動功能障礙的其他病變,如外傷、骨關節炎;(5)合并有嚴重聽力障礙、失語、認知功能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即為患者提供舒適、整潔、溫馨的病房環境,根據患者認知能力為其介紹疾病及康復護理相關知識,耐心解答患者疑問,同時密切關注患者各項體征數據,若患者出現異常需及時反饋醫生進行處理。另一方面,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合理調整飲食結構,待患者體征穩定,輔助患者開展床上肢體伸展運動、下床行走等活動。
觀察組行綜合康復護理,具體措施為:(1)組建綜合康復護理團隊。由護士長、康復醫師、責任護士組成此次綜合康復護理團隊,由該團隊開展此次綜合康復護理干預。由護士長組織、康復醫師指導,定期開展團隊內部培訓、考核,培訓內容圍繞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康復護理內容展開,同時結合患者反饋不斷調整培訓內容,以達到不斷提升團隊成員護理能力的目的。(2)綜合評估。掌握本組患者各項基本信息的基礎上,采用Fugl-Meyer 肢體功能量表(FMA)對患者上肢、下肢運動功能作評估,以功能獨立性量表(FIM)對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作評估,以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作評估。結合以上評估結果、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疾病特點、以往康復護理經驗,擬定綜合康復護理計劃,并落實各項康復護理措施。(3)康復認知干預。為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綜合康復護理計劃、內容、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配合,并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耐心解答,同時告知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對疾病康復以及神經、運動功能的改善十分重要,提升患者的重視程度。(4)情緒干預。為避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因病出現焦躁、不安、恐懼等情緒,進而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需以焦慮自評表(SAS)、抑郁自評表(SDS)患者不良情緒,結合患者 SAS、SDS 評分結果、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心理特點,展開有針對性情緒疏導工作,傾聽患者主訴,針對患者的心理顧慮作針對性疏導,引導患者維持樂觀、積極心態,同時介紹成功病例以提升患者救治信心,指導患者親友陪伴、鼓勵并輔助展開肢體康復運動,以提升其康復效果。(5)肢體康復運動。①運動康復訓練。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由被動運動逐漸過渡至主動運動,以患者耐受為宜,逐漸增加運動量,延長運動時間。施行被動康復運動時,自近端關節至遠端關節施行關節被動運動,防止關節活動受限同時,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改善。后逐漸過渡至床邊坐位訓練、床邊站立運動、扶墻行走等。②康復治療。展開中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儀干預,以刺激存在運動功能障礙的肌肉神經。③穴位按摩。對患者四肢作按摩處理,上肢按摩時,維持患者體位為仰臥位/坐臥位,依次對曲池穴、少海穴、合谷穴作按摩處理;下肢按摩時,依次對外膝眼穴、昆侖穴、照海穴作按摩處理。④生活訓練。結合患者康復狀況,逐漸引導患者自行展開生活活動,如穿衣、如廁等。
1.3 評價指標
組間對比護理前、后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變化,其中上肢、下肢肢體運動功能以 FMA 量表作評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 FIM 量表作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佳,則表現為 FMA(上肢、下肢)、FIM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NIHSS 量表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則表現為NIHSS 分值越高。
組間對比護理前、后情緒、認知度變化,以 SAS、 SDS 量表評估其焦慮、抑郁情緒,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則表現為 SAS、SDS 分值越高;以問卷對患者認知度進行評估,患者認知度越高,則表現為問卷分值越高。
組間對比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以生活質量評估表(SF-36)做評估,項目內容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環境,各項目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組間對比護理滿意程度,以問卷作評估,項目分值包括宣教、關懷、護理態度、康復指導,各項目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軟件 SPSS 21.0對此次試驗涉及項目數據作規范化處理。計數、計量項目數據分別以[ n (%)]、(x(—)± s )表述,組間比較分別行χ2檢驗、 t 檢驗。 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組間對比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功能變化
護理后組間比較可知,較對照組,觀察組 FMA(上肢、下肢)、FIM 分值更高,NIHSS 分值更低(P<0.05),見表1。
2.2 組間對比護理前、后情緒、認知度變化
護理后,較對照組,觀察組 SAS、SDS 分值更低,康復知識認知度分值更高(P<0.05),見表2。
2.3 組間對比護理后生活質量狀況
組間對比生活質量各項目分值可知,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2.4 組間對比護理滿意程度
組間對比護理滿意度各項目分值可知,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4。
3 討論
腦梗死亦稱之為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因各種因素所致機體腦部血液供應出現障礙,致使機體局部腦組織出現不可逆損傷,進而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性壞死。而運動功能障礙為腦梗死救治后常見后遺癥,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生活[4-6]。而針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對其展開護理干預過程中,需尤其注重康復護理的開展,以促機體神經、運動功能恢復。
常規護理多圍繞疾病癥狀展開,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而用于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于康復護理內容方面較為薄弱,且缺乏一定的全面性、綜合性,相比之下,綜合康復護理有效避免了常規護理弊端,對進一步改善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肢體、神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情緒均有積極意義[7-9]。分析原因可知,綜合康復護理作為多系統、綜合性的新型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針對患者病情展開全面、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10-12]。由專業護理團隊負責護理開展,確保護理質量,對患者作綜合評估后結合評估結果、疾病特點、以往護理經驗、患者具體情況,擬定康復護理計劃,確保護理的可實施性、針對性,并注重運動功能康復[13]。施行具體護理過程中,通過展開康復認知干預、情緒干預以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升患者康復知識掌握度,以確保患者的積極、正確配合。同時,為改善患者運動、神經功能,展開運動康復訓練、康復治療、穴位按摩以達到刺激效果,行生活訓練以提升患者生活能力,進而對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滿意度有積極意義。
綜上,綜合康復護理用于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對改善患者肢體、神經功能有積極意義,同時達到改善患者情緒、生活能力、認知、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羅家敏.腦梗死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應用系統化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0,1(24):150-152,171.
[2]? 童福英.行為護理在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中的作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15):2152-2153.
[3] 何慧芳,韓英,馬亞菲,等.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9):3481-3483.
[4]? 關玉杰.行為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2):148-149.
[5]? 辛金梅,邱燕華,韋艷麗.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行為護理后的康復效果[J].中國農村衛生,2017(10):53.
[6]? 陳英華.行為護理應用于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對其康復效果產生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32):14.
[7] 楊文萍,蔣萍,苗麗竺.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2):247.
[8] 梅玫.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中行為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0):4310-4311.
[9]? 姜冬梅,趙英.行為護理在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3):281-282.
[10]? 劉愛花.綜合康復護理對腦梗死伴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臨床研究,2018,26(4):186-187.
[11]? 莫輝燕.行為護理在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21):3293-3294.
[12]? 鐘欣怡.延續性護理對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吞咽功能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國農村衛生,2021,13(9):66-67.
[13]? 曹艷文,劉佳,雷瑞玉,等.不同時機的系統化康復訓練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神經功能障礙的改善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24):256-258.
(收稿日期: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