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古建筑是一種典型的傳承載體。現代社會中,建筑形式日益多樣,導致傳統(tǒng)建筑技術逐漸被淘汰,長此以往,古建筑就會慢慢消亡。如何促進古建筑設計與現代建筑設計相融合,促使建筑項目擁有濃厚的文化氣息,是目前建筑設計人員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對此,文章以古建筑設計、現代建筑設計理念與特征之間的區(qū)別為出發(fā)點,重點探尋兩者有效融合的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古建筑;現代建筑;設計;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6-0-03
對古建筑而言,其建筑設計理念及技術歷史悠久,蘊含著獨特的藝術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中意義重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建筑設計理念得以豐富,同時,相關的建筑技術也日益健全。針對古建筑和現代建筑來說,盡管兩者在設計方面存在顯著區(qū)別,但是通過巧妙融合,就可以完美融合古建筑元素和現代建筑元素,有力地促進我國建筑設計可持續(xù)發(fā)展,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對此,研究兩者的融合路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古建筑設計理念與基本特征
對古建筑設計而言,其形式多樣,各種設計理念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1]。據了解,古建筑設計是哲學思想的主要載體之一,呈現出精美的工藝,給人很深的印象。然而,現代建筑中往往融入了新穎的理念,可賦予現代建筑設計更豐富、更多樣、更獨特的藝術價值。
1.1 木質構架
古建筑普遍選擇木結構,這一結構往往是由立墻、屋頂、梁枋、立柱與臺基等多樣化元素構成的綜合體[2]。在這一構架中,建筑物上部涉及的荷載主要由架構承擔;立柱與梁枋則用來承重。建筑物內涉及的所有墻壁,無論是木板還是磚石,均被稱為“隔離墻”,不需要負重。上述結構組成要素采用軟性連接,韌性較強,“墻倒屋不塌”這一諺語真實地體現了這一構架。
1.2 平面特征
古建筑普遍選擇四根木樁組建成方形空間,且這一空間的數量及規(guī)格是整個建筑規(guī)模的決定性因素。在古代思想之中,奇數有著吉祥如意的含義[3]。所以,大部分建筑均設置成奇數間,如3、5、7等,等級與開間數量之間呈正相關。比如,紫禁城太和殿一共有11開間,屬于現階段保存完整度最高以及等級最高的木結構古建筑。
1.3 建筑群落
古建筑群落一般由方形空間沿著中軸線向兩邊對稱分布,并組建成虛實有別的庭院。一般會在中軸線上設置重要的功能空間,這主要是受到古代封建集權思想的影響。次要功能空間則對稱分布在中軸線的兩邊。如此虛實有別的庭院,具有鮮明的層次,且可進行多樣化調整。
1.4 裝飾色彩
在古建筑中,椽、檁、斗拱、梁枋等屬于十分常見的裝飾構件,其憑借加工雕刻,展現出裝飾功能。對于欞格、楹聯(lián)與匾額的設計,還包含美術、雕刻等相關技藝,整體色彩斑駁絢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4]。
2 現代建筑設計觀念與基本特征
2.1 設計形式為功能需求服務
經過長期的發(fā)展,現代建筑設計體系日益成熟,成功設計了很多典型、獨特的建筑[5]。對這一設計體系而言,功能需求是其典型特征。目前,高層建筑越來越多,為了給居民提供便捷,高層建筑往往配置了消防、電梯、安全通道等基礎設施。基于此,現代建筑設計人員以功能需求為重,忽視了建筑設計藝術形式,導致建筑設計形式過于標準、同質化,個性化特征不鮮明,更別談具有民族特色了,給人一種審美疲勞感。
2.2 追求本質創(chuàng)新
現代建筑設計不僅要與建筑設計理念相符,還應積極創(chuàng)新建筑結構,逐漸構建獨具特色、現代化的建筑設計藝術體系。比如,悉尼歌劇院運用了船帆的元素,水立方能夠清楚地看見水分子物理結構等。并且,現代建筑在設計過程中,需要立足于節(jié)能、智能以及環(huán)保等角度積極創(chuàng)新。
2.3 注重空間形態(tài)設計
現代建筑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將整體作為著手點,建立完整的設計模型[6]。同時,將設計模型視為一個中心,分部分對模型進行細化處理。借鑒國外在建筑空間方面的設計形式,確保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間展現出造型不一的幾何模型,并對各部分功能予以健全。
3 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現狀
隨著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結合,仿古建筑風格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一種十分常見的設計風格,在現代施工技術中引入古建筑材料,是一種獨特的建筑設計方式。為了設計出高水準的仿古建筑,現代建筑設計人員一般把古建筑設計同現代建筑設計、裝飾藝術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仿古建筑。例如,在對商業(yè)街進行改造的過程中,通常會拆除老舊建筑,同時以商業(yè)街的具體定位為基礎,確定仿古建筑的風格與年代,再和固定年代的風格相結合,重新規(guī)劃設計整條街道,盡力呈現老舊街道的記憶與感覺,營造出濃厚的年代氣息。然而,目前的商業(yè)街改造建設項目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使人們產生了審美疲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有效融合。對此,探尋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融合的最佳路徑是現代建筑設計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
4 現代建筑設計與古代建筑設計的融合路徑
4.1 融合建筑設計思想
縱觀古建筑,南北特征區(qū)別尤為明顯。北方建筑重點在于彰顯所有者高貴的身份與地位,如皇居建筑,尤其是紫禁城選擇了黃瓦、青磚,以展現帝王的精神(見圖1)。同時,北方建筑對位置和風水十分看重,如宮殿附近的建筑較短,其目的在于彰顯宮殿的尊貴。不同于北方建筑,南方建筑則十分重視融合人和自然,注重完美結合人和建筑。我國南方建筑普遍借助地形、植物、河流等因素進行設計,并同庭院設計相融合,自然風景氣息比較濃厚。例如,進入梅雨時節(jié),煙雨朦朧中的白墻青瓦,色彩十分柔和,給人一種恬靜、舒適的美感。
目前,現代建筑中往往難以見到古代宮殿的影子,且隨著社會大眾環(huán)保意識的強化,現代建筑更加注重自然屬性,并對建筑的自然特征進行了強調。利用自然的思想,其實就是融合自然和古建筑設計思想,是新時期古建筑思想的延續(xù)與發(fā)展。融合現代建筑設計思想和古建筑設計思想,可減少施工量,也能夠迎合社會大眾想要親近自然的需求。廈門大學科學藝術中心就是兩者融合的典型案例(見圖2)。
4.2 建筑形式的融合
對古建筑而言,其形式美的關鍵在于細節(jié),通過對中西方古建筑進行分析能夠看出,其在材質方面以木材和石材為主,而在相關因素(技術、材料等)的影響下,其建筑結構在發(fā)展期間的改變并不大,主要通過優(yōu)化與調整建筑尺寸與細節(jié)來彰顯建筑的特色。同時,雕刻、繪畫等技藝被廣泛運用于建筑設計中,以此提升建筑的文化內涵。歷史價值越高的古建筑,往往具有越復雜的裝飾細節(jié)。然而,對現代建筑來說,社會大眾更注重其功能,因此在設計方面受到了很多制約。例如,在進行建筑單體設計時,古建筑屋頂、屋身、臺基功能不同,將三者加以組合可體現出多樣化的心態(tài),每一種心態(tài)均會在各自體系中被影響。而在現代設計中,三者之間的體系界限日益模糊,建筑形體越來越靈活多變。
同時,在古建筑中,榫卯結構最為常見,其將立柱、橫梁等構件進行有效的連接,從而形成獨特的框架結構。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選擇其他建筑材料來取代榫卯中的木質材料,將榫卯結構的優(yōu)勢予以保留,不僅可確保建筑質量,還獨具特色。例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就采用了榫卯結構,還運用了傳統(tǒng)的雕花工藝,賦予了橫梁更強的裝飾性,有效增強了現代建筑的觀賞性(見圖3)。
4.3 借鑒古建筑設計結構
進入21世紀后,現代建筑迎來了迅猛發(fā)展的階段,西方建筑結構成為設計首選[7]。在古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會著重突顯庭院建筑特征,且十分注重對稱性,其他建筑往往圍繞庭院建筑展開。但現代建筑則需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且要求經濟適用,所以慢慢忽略了古建筑的設計結構。現代建筑設計應積極利用古建筑木質設計結構特征,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建筑外觀的美感,還可以將古建筑設計結構的特點體現在內部結構上,實現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融合。
為避免盲目地借鑒古建筑木質結構設計,設計師應充分了解古建筑結構。首先,在古建筑屋頂中,翼展屋頂造型是典型特征,目前廣泛運用于現代仿古建筑中。其次,古建筑傳統(tǒng)庭院普遍采用自由多變、整齊對稱的建筑構造,且均采用木質構造進行布局,建筑組合方面也突出了自身特色。最后,古建筑結構和裝飾部件、木裝修等一起形成了極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文化底蘊深厚[8]。在進行現代建筑設計時,為了賦予建筑更濃厚的“古”味,可借鑒翼展屋頂造型,另外,古建筑木裝修和對稱式建筑構造也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4.4 建造仿古建筑或改造古建筑群
目前,對現代建筑設計而言,現代仿古建筑是主要趨勢[9]。仿古建筑,即仿照古建筑設計新時期的建筑物,其采用現代設計方法和技術,這些建筑不僅包含了現代建筑所具備的相關功能,還蘊含了古建筑獨特的文化韻味。值得注意的是,仿古建筑不只是單純地仿照古建筑,設計人員應提取古建筑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再巧妙地借助現代化裝飾技術,對整個建筑進行創(chuàng)新。另外,還可對古建筑群進行適當的改造,呈現出另外一種風味。一般而言,在設計改造自然風景區(qū)時,通常會對古建筑群進行改造。
例如,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設計師基于鳳凰古城的歷史文化、地質風貌,全木質改造了鋼筋混凝土的吊腳樓(見圖4)。現階段,鳳凰古城大多數為木質結構,吸引了大量游客。這種建筑改造設計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使現代建筑設計思想能夠與鳳凰古城的規(guī)劃設計完美融合,促使游客切身體會到古建筑獨特的文化魅力,并且能享受到現代化的貼心服務。
5 結語
人類文化持續(xù)發(fā)展,建筑設計不僅要重視創(chuàng)新,還應充分意識到古建筑設計是我國燦爛的文化遺產,是現代建筑設計發(fā)展的基礎。因此,現代建筑設計不僅要重視創(chuàng)新,還應積極同古建筑設計融合,并找到兩者完美融合的路徑,廣泛地傳承與發(fā)展我國優(yōu)秀古建筑文化,使我國建筑大放光彩,提升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王一媚.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路徑[J].智能城市,2021,7(12):37-38.
[2] 金瑞.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探究[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1(6):126-127.
[3] 王偉.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思考[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1(10):23-25.
[4] 賈舒婷.試述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J].建材與裝飾,2020(19):111,113.
[5] 郭琦.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思考[J].中國住宅設施,2019(12):22-23,28.
[6] 姚薇.淺析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J].建材與裝飾,2018(36):95.
[7] 劉凱.論如何將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完美融合[J].居舍,2022(19):76-78.
[8] 趙剛.探討現代建筑設計如何與中國古建筑設計相融合[J].建材與裝飾,2019(33):139-140.
[9] 李純姣,林秀國.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J].門窗,2018(2):109,112.
作者簡介:張寅峰(1998—),男,四川成都人,本科,研究方向:現代城市建筑設計藝術與科技的結合、現代與古代建筑設計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