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葉 張輝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文化生活。當下數字化技術在信息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文章以紙質書籍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特征與現狀問題,為紙質書籍在數字化時代面臨的挑戰提出解決方案,以期為現代紙質書籍設計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交互性;趣味性;書籍設計;紙質書籍;數字化時代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6-00-03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時代到來,紙質書籍設計和傳播的方式愈加豐富,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以及掌上閱讀器等途徑傳播信息,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進行分享、互動。與此同時,紙質書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2022年4月,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公布:2021年,數字閱讀方式(如互聯網在線閱讀、手機端閱讀、電子閱讀器等)較2020年增長了0.2%;而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較2020年只增長了0.04本[1]。如何在數字化時代增強紙質書籍的交互性和趣味性,是設計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1 紙質書籍存在的必要性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們思想交流、知識傳承、文化積淀的載體[2]。書籍設計是通過裝飾、色彩、圖像、文字等元素來概括書的基本內容的藝術形式。要從書籍的內容出發,通過華麗的封面、精致的插圖、精妙的排版、動人的文字賦予書籍整體視覺美感。
1.1 大眾對紙質閱讀存在依賴性
自造紙術和印刷術問世以來,閱讀發揮了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長見識,健全人格的作用。紙質書籍、報刊等在數字化閱讀模式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3],尤其是新聞行業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給受眾提供最新穎的信息,在數字化時代報紙幾乎已被電子設備中的新聞APP所取代。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21年紙質報紙出版總印數較2017年減少了86.5億份。但圖書總印數較2017年增長了17.6億冊,并且近五年呈遞增趨勢。雖然數字化時代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閱讀選擇,但是人們對紙質書籍的依賴性也不容小覷。
1.2 紙質書籍具有收藏價值
雖然數字化閱讀蓬勃發展,書籍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數字化閱讀是無實物閱讀,電子書籍基本上沒有收藏價值。而現在的紙質書籍正在向精裝、典藏的方向發展,能夠讓人們體驗文字之外的美感,具有收藏價值。書籍的裝幀藝術通過書籍實物得以體現,離不開必要的材料和工藝。具有收藏價值的書籍在紙張的選用、印刷、裝訂等方面都非常講究,其價格也高于普通書籍。
2 數字化時代紙質書籍面臨的挑戰
2.1 數字化時代出現了新的感觀體驗
視覺傳播是最普遍、最直觀的一種信息傳播方式。對封面、紙張、顏色、排版進行設計,能使紙質書籍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數字化閱讀可以通過視頻、GIF動圖、三維動畫等多種方式進一步解析文字信息,眾多閱讀APP、掌上閱讀器可以調整文字大小和紙張顏色,但忽略了書籍原有的藝術性和裝飾性。數字化時代,閱讀不再停留在二維空間,而是慢慢轉向三維空間,結合文字信息對時間、空間、對象進行搭建,將書籍中的文字信息集中、簡化、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
聽覺是人耳朵在聲波的作用下產生的對聲音特性的感覺。傳統紙質閱讀的聽覺來源主要是紙張摩擦所發出的聲音,不同的材質可以在人們閱讀中與其他感官產生共鳴,給大眾帶來特殊的感官體驗。數字化閱讀的聽覺交互也非常受大眾歡迎,近年來隨著有聲閱讀APP的發展,人們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聽書,無論是在通勤路上聽書還是沉浸式聽書,都非常便捷。聽覺交互擺脫了傳統的用視覺獲取文字信息的局限性,朗讀者的人聲變化、語氣、語調可以調動大眾情緒。目前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有聲閱讀APP,如喜馬拉雅FM、番茄暢聽等,聲音交互的閱讀方式比視覺方式更具感染力。
從觸覺來說,數字化閱讀是科技發展的產物,現有的數字化閱讀大多通過手部接觸屏幕進行翻頁等操作,然而電子屏幕非常光滑,不同于紙質書籍的粗糙感和具有摩擦力的觸感。而水墨屏仿傳統水墨效果,可以在大眾閱讀時增強交互感,帶來傳統紙質閱讀一樣的體驗。其不僅改變了傳統電子屏幕反光的性質,緩解了眼部疲勞,而且其略帶粗糙的觸感也填補了數字化閱讀時觸覺交互的空缺。
2.2 大眾閱讀方式轉變
紙質書籍的出版須經過三審三校,這是決定書稿能否最終出版的關鍵環節。這一過程會對書籍的整體質量、社會效益、語言風格、整體結構、文獻數據、是否侵權等方面進行審核。紙質書籍的出版過程復雜,會嚴格把控閱讀內容的深度和質量,所獲取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和系統。
傳統紙質閱讀不僅是一種習慣,而且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文化體驗[4]。雨果曾說:“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紙質書籍的互動是滯后的,沒有那么及時,這是由紙質媒體的傳播特質所決定的[5]。作者要將自己的理念傳播出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進行宣傳,雖然如今傳統的紙質書籍不會被摒棄,但相比電子書籍,紙質書籍的信息傳播存在缺陷。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大眾的閱讀方式發生改變,“標題黨”泛濫,大眾往往會被新穎的標題所吸引,但其內容與標題通常沒有聯系。數字化書籍內容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與紙質書籍相比,缺乏深度和內涵。大眾逐漸傾向于碎片化閱讀,閱讀的目的轉變為娛樂休閑,而不會關注所獲得的信息的系統性和權威性。
3 數字化時代傳統紙質書籍設計策略
3.1 平面視覺設計
文字是書籍設計的“筋骨”,是準確有效傳遞信息的根本[6]。數字化時代,在傳統紙質書籍設計中,字符要打破版式設計的束縛,配合閱讀的流暢性,建立一個新的結構秩序,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書名、大標題的設計,另一方面是正文字體,無須考慮書籍開本、幅面大小、排版內容、篇幅長短,使用設計師自己設計的字體,更加貼合設計主題。每種字體的產生背景、結構特點決定了其藝術風格,字體也可以不拘泥于二維平面,可將其疊加重合,使其在空間和層次上有所變化,以增強字體排版的藝術性、觀賞性。設計師在制作過程中需要結合書籍主題等,挖掘文字的潛在力量。
色彩在視覺上往往領先于文字和圖形,影響讀者對書籍的第一視覺印象,色彩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書籍設計中色彩能夠強化主題、表達情感、創造意境,還可以增強書籍的美感,讓讀者產生聯想和共鳴。色彩的三大要素,即色相、明度、純度給人帶來的感覺是不同的。例如,冷色調又被稱為后退色,會給人一種收縮、遙遠、強硬的視覺感受,蘊含大眾對色彩的共同理解。
版式設計是指對書籍的中線、邊距、天頭、地腳等元素進行不同的處理,構成不同的版式風格。然而,這些所謂的設計基本語言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有時打破束縛的設計往往更具個性和獨特性,或者說是無邊界性,無邊界性的排版形式豐富多變,可以為讀者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間。
3.2 材質體驗設計
數字化時代書籍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數字化閱讀缺乏紙質閱讀能夠給人帶來的觸覺、味覺、嗅覺體驗。數字化閱讀屬于無實物閱讀,也不具備紙質書籍的收藏價值。在這種閱讀環境下,人們更希望接觸到精致的、特別的實體書籍,如今紙質書籍正在往精裝的方向發展,能夠讓人們體驗文字之外的美感,讓書籍具有收藏價值。
書籍的裝幀藝術通過書籍實物得以體現,書籍構成需要必要的材料和工藝。具有收藏價值的書籍在紙張的選用、印刷、裝訂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十分考究,其價格也高于普通書籍。精裝書籍與平裝書籍的裝訂方法不同,其封面和函套會更加考究[7]。除了使用紙張以外,還有各種紡織物、動植物的表皮等材料。相較于平裝書籍,精裝書籍通過手指來感知材料的紋理和質感等,能更直觀地與讀者產生心靈互動。例如,《導演的控訴》非常大膽地使用了鋁箔紙為最外一層包裝材料,書的內部仍然采用一般紙質印刷,意為“紙包不住火”,暗示這部影片和圖書均有廣闊的市場。
3.3 交互和趣味設計
數字化閱讀應運而生,帶動了紙質書籍的變革,書籍設計本來是一種二維空間藝術,但如果巧妙地發揮科學技術優勢,將紙張和結構相結合,就可以深度拓展紙質書籍的設計藝術性。圖書對空間的探索,主要表現為圖書的形態設計創新,其關鍵就是要打破傳統二維空間思想,如立體書,通過二維平面書籍結構變化來實現三維立體效果。立體書往往可以更大程度地還原文本故事中的場景與內容,通過讀者與書籍的互動,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豐富多樣的感官體驗[8]。例如,日本建筑師Yusuke Oono(大野友資)使用激光切割的方法制作了360度立體書《富士山》,書展開后的三維頁面展示了富士山巍然屹立、云煙縹緲、仙鶴展翅的場景,將人們從二維空間帶入三維世界。
仿生類書籍在設計中主要以自然界萬物的“形”“色”“結構”“功能”等為原型,實現與理念相近的設計效果。生物的構造是自然進化的一種選擇,它有著明顯的生命特征和象征意義。仿生在兒童書籍設計中多被采用,對孩子而言,讀取文字信息很費力,而自然界變化多端的圖形與形狀卻可以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書籍的空間交互還能在書的外形上進行討論,人們對閱讀體驗提出了新要求,而異形書籍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載體,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它以獨特的形式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得到了廣大受眾的歡迎。異形書籍設計是對傳統書籍形態的突破,也給紙質圖書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數字化時代,紙質媒介受到最嚴重的影響就是視覺效果的降維打擊,數字化讀取視頻與音頻的動態交互效果,極大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今天,設計師們應該接受數字化閱讀與紙質閱讀并存的局面,堅持“科學+藝術”的發展理念,將數字化閱讀的優勢融入紙質圖書,使其既蘊含傳統文化美學思想,又能帶給讀者奇妙的體驗。
要結合數字化的方式減弱純文本給讀者帶來的枯燥感,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的趣味性,使其閱讀文字信息的同時,在電子終端獲取同步的拓展信息,對靜態圖片所不能展示的虛擬場景進行模擬。例如,孫華巍編著的互動圖文小說《神目志》有86張AR插圖,暗含多重結局,實現了歷史、謎題、游戲的融合。讀者可以在手機上下載相關APP,通過掃描文中圖片看到三維立體圖片,結合書籍文字內容設置游戲互動及截然不同的故事結局,有效增強了交互性和趣味性。這一方面改進了紙質書籍感官上的弊端,另一方面相對電子書籍多了紙質書籍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紙質書籍與數字化科技的完美結合。其打破了傳統工藝的束縛,拓寬了書籍設計的思路,同時也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技術方面的要求。
4 結語
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傳播信息的同時,向讀者傳遞著設計的美感。在當今閱讀方式變革的過程中,要提倡書籍的多維度閱讀體驗,注重閱讀的趣味性和交互性。數字化時代的發展不可逆轉且永不止步,紙質書籍不會完全被電子書籍所取代。數字化時代多樣化的交互方式為紙質書籍設計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方向,紙質書籍要在保留自身傳統魅力的前提下,汲取數字化交互的優勢,從讀者的五感和多維度空間方面建立更好的互動關系,使其在閱讀過程中實現身心的合一。
參考文獻:
[1] 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公布[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6980.htm,2022-04-25.
[2] 裴思思.書籍裝幀藝術設計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6.
[3] 唐曉霞.“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數字化閱讀服務途徑創新的思考[J].才智,2020(3):59.
[4] 唐一文.書籍設計在移動新媒體中的傳播與發展[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6.
[5] 程平年.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甘肅教育,2020(5):53.
[6] 盧上尉,曾珊.書籍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100.
[7] 李慧媛,楊嘵康,王穎惠,等.書籍裝幀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8:68.
[8] 孫雨婷.立體書的互動閱讀建構:敘事·游戲·空間[J].中國出版,2020(20):38-41.
作者簡介:楊玉葉(1995—),女,陜西漢中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影像藝術與信息設計。
張輝(1971—),男,陜西西安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影像藝術與信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