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問題,一直是遼陽經濟發展的重要掣肘之一。產業結構調整,也一直是遼陽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通過對遼陽產業結構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探求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可行之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營商環境;創新;遼陽市
“十三五”以來,遼陽市在各領域都實現了長足的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國民經濟呈現整體向好的發展態勢。然而在經濟總量和增長質量方面,經濟結構方面,產業鏈條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仍然面臨著挑戰,制約遼陽市經濟進一步發展。遼陽市“十四五”規劃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明顯改善”作為將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之一,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同樣將“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之一??梢姰a業結構調整對遼陽市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是我們必須要闖的關,必須要答的題。本課題從現實情況出發,“強優勢”、“補短板”,以尋求解決當下經濟發展掣肘問題的可行之策。
一、遼陽市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遼陽市2021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859.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0億元,占比11.17%;第二產業增加值385.1億元,占比44.79%;第三產業增加值378.7億元,占比44.05%。整體來看,遼陽市三次產業結構相對均衡。同時,從三次產業內部來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
1.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家庭農場發展迅速
受行政區域面積所限,遼陽的耕地面積較少,除薯類外主要農產品產量在省內不占優勢。但是遼陽農作物機械化程度較高,2020年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81.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7%。機耕面積151.9千公頃;耕種收機械化率91.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2020年年末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7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家庭農場3598家,本年新增2791家。大量的專業化、集約化的家庭農場的存在,為遼陽提升農業產業化、實現規模化經營提供基礎和沃土。2020年4月,眾農聯集團與遼陽市政府正式簽約落戶遼陽,以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型總部 經濟的形式打造“農業產業鏈+產業互聯網+多重賦能”的經營模式。另外,遼陽目前形成了“富虹”牌大豆油、“千山”牌白酒等為中國馳名商標,“太子河”、“鶴野”牌大米,“君喜”牌肉制品、“太陽谷”牌葡萄酒、“馬氏神泉”牌礦泉水、“現代波特”牌蔬菜等品牌?!叭茄┈撁住焙汀斑|福尚品雪花粉”入選2020年度“中國好糧油”名單。
2.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3+3+X”產業體系持續推進
工業是遼陽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笆濉币詠恚|陽市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雖然近兩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是仍然保持了相對平穩的發展。2021年第二產業增加值385.1億元,下降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7%。但是,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3%,并且高新技術企業總量明顯增加,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年均增長5.2%,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年均增長34.7%,結構調整成效顯著?!?+3+X”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推進,芳烴及精細化工產業鏈條實現縱向橫向同步拓展,鋁合金精深加工產品不斷增加,裝備制造及汽車零部件產業呈多元化發展,先進環保裝備研發基地建成投入使用。遼陽縣小北河襪業小鎮榮獲“中國襪業名鎮”稱號,小北河襪業年產襪子25億雙,棉襪產量全國第二,產業規模全國第四,以及冰雪溫泉、皮裝裘皮等特色產業,集群效果更加明顯。遼陽市數字化建設的城市大腦和指揮中樞,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已經投入使用,數字經濟、“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等新產業具備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潛力。
3.服務業降幅收窄,生產性服務業嶄露頭角
遼陽市服務業尤其是規模以上服務業重點行業營業收入降幅收窄,呈現向上向好態勢。2020年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7.6%。2020年遼陽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下降6.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8.2%,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增長24.7%,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商務服務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遼陽市生產性服務業三個傳統行業。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等重要方面,在保證工業生產的連續性、為企業提供配套性服務之外,在保就業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
二、遼陽市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遼陽市產業結構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次產業結構內部的不合理,農業方面產業化水平不高,園區集聚效應不明顯;工業方面內部結構失衡,鏈條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服務業方面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對經濟發展拉動推動不大。
1.農業方面產業化、集群化水平不高
在消費需求不斷增加,農業勞動力不斷減少的大背景下,農業產業化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產業化意味著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能夠以科學、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農業機械設備以及農業生產技術,實現大規模的標準化農業生產,從根本上改善和解決農業產品生產數量及質量、農村勞動力人口、耕地、農業人口經濟收入等之間的矛盾。遼陽市現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僅有三家分別是遼寧太陽谷莊園葡萄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奕農畜牧集團有限公司和富虹集團有限公司。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產品加工大項目少且自身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強,農產品的產業鏈普遍較短,大多仍停留在初級的生產階段,部分發展到加工階段,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開發的企業較少,附加值比較低,盈利模式較為單一,經濟效益有限,無法有效帶動及輻射地方產業發展。此外,產業園區集聚效應仍處在發育階段,以支柱性龍頭企業為根基,建設連片特色產業基地,形成龍頭企業與產業基地密切關聯發展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的模式仍不完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程度不夠,大多數仍處于粗淺結合階段。以采摘園為例,大多數采摘園仍處于單純采摘果品的階段,部分結合娛樂項目,集采摘、休閑娛樂、餐飲、農墾知識教育、食品加工和文創產品銷售于一身的較少。
2.工業方面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產業鏈建設仍需完善
遼陽市工業內部結構近年來雖有所好轉,但是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原”“初”字號低端產能仍然占據主導位置,仍未擺脫資源依賴型的特點。2020年遼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占據絕大部分的仍然是原材料工業,其工業增加值占全行業的78.8%,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0.8%,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14.3%。此外,勞動力成本的逐年上漲,高尖端人才的匱乏,科研投入的不足也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升級。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僅有56戶,占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的25%。企業R&D投入僅為1.2%,低于遼寧省全省1.8%的平均水平。
遼陽市目前的工業產業鏈條仍然較短,附加值不高,工業產品大多停留在初級階段。從遼陽市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可見一斑,2020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中,鐵礦石原礦3040.8萬噸,比上年下降2.3%;服裝992.3萬件,下降8.5%;水泥1314.8萬噸,增長23.7%;鋼材295.3萬噸,增長26.2%。此外,對遼陽市的兩大支柱產業石油化工和裝備制造而言,遼陽市的石油化工產品主要集中在上游,中下游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精細加工產業尚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裝備制造的主要企業忠旺、三三、筑路機械等企業之間尚未形成聯動,沒有形成鏈條式發展。
3.服務業方面行業發展不均衡,生產性服務業尚不成熟
遼陽市服務業行業發展并不均衡,發展抗風險能力不高。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四個行業門類營業收入占比在90%以上。科、教、文、衛、娛樂和居民生活服務業體量較小、負增長。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收入占比3.9%,下降12.2%。衛生和社會工作占比1.8%,增長4.8%。教育占比0.7%,下降2.3%。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占比0.8%,下降15.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比0.2%,下降9.6%,這些行業企業數量少、總量小,發展緩慢,增速下降是制約全市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方面,也說明全市服務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與當下遼陽市工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是不匹配的,與發達地區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目前尚未完全發揮對工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遼陽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產業結構調整,本質上是產業體系中相對較為高級的產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的過程,產業結構調整的首要目標是使產業結構趨于協調,然后在產業結構協調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產業結構協調化與高度化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兩個基本目標。產業結構調整一是要力爭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鼓勵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如鼓勵支持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二是要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痛點問題,如當前生產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行業發展不充分等,需鼓勵其提質擴容,三是要考慮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大力破除無效供給,適度提高限制和淘汰標準等。
1.做好“三篇大文章”
(1) 改造升級“老字號”
改造升級“老字號”,實現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就要求供給體系的高質量、高效率和高穩定性。要果斷地放棄已經衰敗的產業和企業,有效整合資源,揚長補短,調整產業結構。堅持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通過產業數字化提升生產工藝的技術水平和生產工具的效率,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原來的生產線和生產設備,提高產業效率。探索有效的激勵措施,豐富政策工具,鼓勵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開展技術裝備升級改造,進行自主革新、實現轉型發展。同時發揮大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帶頭作用,重點推進遼寧三三工業有限公司、遼陽石化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遼陽新風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重點建設項目,促進市場整合、加大協調力度、關注中小企業發展,提升企業效益。
(2) 深度開發“原字號”
深度開發“原字號”,做優做強主導產業。聚焦綠色化、精細化、規?;?、高級化、數字化,支持高耗能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建設一批補鏈、延鏈、強鏈項目,不斷推動石化、冶金、建材行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深化石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冶金產業精深加工,促進菱鎂產業可持續發展。推動芳烯烴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建設,由生產基礎化學原料,向生產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細化學品轉變。推動鋁合金及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建設,推動鋁制品向高端化、輕量化和多元化發展。深度融入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積極承接沈陽產業輻射和轉移,在提供產品配套的同時補齊延長遼陽市產業鏈條。
(3) 培育壯大“新字號”
培育壯大“新字號”,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動高技術制造業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柔性電子等領域培育新動能新業態新模式。聚焦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雛鷹、瞪羚、獨角獸等科技型企業,建設一批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項目。建設數字遼陽,通過數字產業化孕育新產業豐富產業內涵,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發揮綜合優勢,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發展,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鏈對接;完善科技型企業融資服務體系,通過引導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完全按市場化運行的產業投資基金,建立從實驗研究、孵化、中試到生產全過程的科技創新融資模式。
實施“互聯網 + 現代農業”行動,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各環節融合應用,推廣在線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行業的應用。大力發展經濟作物、高效特色農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拉長產業鏈條,開發新技術,如秀嶺山不老莓農產品深加工倉儲項目。
2.優化營商環境助推產業結構調整
(1)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在依托自身產業結構升級拓寬產業鏈之外,圍繞主導產業通過招商引資精準引入遼陽市產業鏈條上的缺位項目,是延長產業鏈的必要選擇。而在當下,提高招商引資競爭力的關鍵則在營商環境建設。
全力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通過營商環境的好轉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轉變政府職能、完善體制機制,堅持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直接干預,強化政府的服務、監管和引導功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市場發育創造條件,為市場發展激發活力。從企業的視角出發,推動業務辦理流程更加簡易方便、靈活變通,進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打通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為企業帶來更多便利,打通企業發展的“生命線”。保護遵守法律、尊重規則的守規者,打擊違法犯法、漠視規則的違規者,保護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創造安全穩定的投資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不斷提高配套能力,將運營成本降低至有競爭力的水平,將違法成本提高至有威懾力的水平,吸引并留住企業。以構建宜居宜業新遼陽為契機,美化生態環境,提高宜居度,把生態宜居作為遼陽市吸引人才的重要抓手,打造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
(2)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從科學技術、配套服務等方面助推產業轉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保證企業工業生產的連續性、為企業提供配套性服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制造業集群發展繞不過的命題,與先進制造業集聚呈現相互促進的關系,成熟的生產性服務業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競爭中是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遼陽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應與芳烯烴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鋁合金加工產業基地、裝備制造和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文旅康養服裝輕紡等特色產業基地實現聯動發展,根據其需求,以為園區、為項目服務的原則,培育壯大現有存量的同時,精準引進薄弱環節,為產業的發展做好配套。以期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性服務業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技術服務,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遼陽市,補齊、延長、壯大遼陽市產業鏈。
(3)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壯大領軍企業。發揮大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引領作用,同時避免一企獨大,并做好新產業和新部門儲備,培育新的增長極。支持傳統優勢行業骨干企業開展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計劃,選擇一定數量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市場有前景、創新能力強的優勢企業,從人才集聚、技術供給、金融支持、創新生態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打造引領全省產業升級、參與行業競爭的龍頭。
培育支持中小型企業。數量龐大的中小型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構成,是最有活力的市場因子,廣大的中小企業不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不進行改革創新,就無法實現全局產業結構的調整,就無法實現全局的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小企業順應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大勢,由于中小企業在技術、人才、品牌等方面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要以企業聯合為平臺,聯合起來,整合產業鏈,形成集聚力量。鼓勵中小企業積極整合和利用外部資源,運用聯盟、并購等策略進入新的業務領域和擴大現有業務規模,完成企業的飛躍式發展。
3.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助推產業結構調整
(1) 推動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我們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營造創新生態,通過制度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通過專項行動有針對性地扶持企業創新發展,讓他們在攻克產業基礎“卡脖子”問題和補短板中發揮積極引領作用。助力企業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探索更加高效的科研轉化模式,加大成本引入高尖端人才和團隊,重點引進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的前沿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大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企業創新平臺和產學研合作平臺,助力遼陽市精細加工產業的發展。支持企業開展科研創新活動和科研轉化項目,支持域內開設專業科研服務機構,并支持企業將研發業務委托至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堅定不移地走“創新路”、吃“創新飯”。
(2) 做好人才隊伍建設
產業結構的調整,離不開一支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著力培育更多創新型人才,給予掌握核心技術、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更多支持,持續推動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的研發生產,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著力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提升勞動者素質。進一步加大對于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為順應制造業發展趨勢,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的相關教學水平;更多圍繞“技高者多得”去設計創新成果分享、收入分配等配套機制,將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人才紅利”。利用建設東北創新中心和東北人才中心的契機,加快遼陽市創新速度和人才儲備,通過區域合作使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的人才即便不為遼陽市所有、但為遼陽市所用。
參考文獻:
[1]韓軍,孔令丞.創新要素流動與產業結構變遷關系及其空間溢出效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19):59-67.
[2]何宏.黑龍江省產業結構調整的運行機理研究[J].對外經貿,2022(05):25-28.
作者簡介:楊櫟楠(1991- ),女,漢族,遼寧人,經濟學碩士,中共遼陽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