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疾病的治療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中風后遺癥可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目前沒有能夠完全康復的治療方法。西醫治療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風后遺癥的相關癥狀,但療效并不顯著。大量文獻顯示,發現中醫治療中風后遺癥具有較大的優勢。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施以經方及時治療,能有效改善中風后遺癥,為臨床工作者提供疾病治療的新思路。
中風為臨床常見病,發病率、病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50%以上的中風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中風后遺癥常見表現特征有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日常活動能力障礙以及大小便障礙,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患者病情穩定后主要以康復訓練為主,對患者依從性要求較高,療程較長,起效慢,患者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往往容易喪失信心,產生煩躁抗拒或自卑等負面心理,在經濟壓力等因素疊加下,情緒上的不穩定更會加重疾病治療難度,如此惡性循環,必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中風歸屬中醫“偏風、偏枯”范疇。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有言:“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醫方考》中就有描述中風日久不愈,就會出現半身不遂、手足拘攣的現象,和現在醫學的疾病歸納表述無二,在諸多醫家的探索下也形成了一定的疾病防治體系,在不斷的辨證論治中,推出許多療效頗佳的經方及時方,對中風后遺癥的治療起到推助作用。
中風病因大體包括因外邪侵擾、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體虛等引發的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行不暢,痰濁瘀血內生,肝風妄動,脈絡閉阻而出現中風,疾病日久不愈,氣血內耗,不足以榮養四肢百骸,故出現諸多中風后遺癥,該病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以氣血虧虛為疾病之本,以痰濁瘀血為疾病之標,治療時必須明確疾病的標本狀態,從根本上找到疾病治療的先機。
中風后遺癥為氣血運行不調所致,在五臟六腑當中,肝臟主周身血液的閉藏,肝臟血液充盛,能夠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肢體肌肉得益于血液供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立足于氣血運行補給,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機體后天之本,更是中風后遺癥這一疾病的關鍵所在。人食五谷而生,五谷入口,在足太陰脾及足陽明胃的協調作用下幻化水谷精微,運化至周身,為機體提供最基本的精氣支持。若精微物質無法及時補充,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等失于濡養,就會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癥狀,且歸結整個中風后遺癥,該病是由中風日久不愈而引發的不良后果。因此,在研討中風后遺癥的相關病機時,也應該要結合性地考慮前期中風階段的病機關鍵,正是由于中風的病機未加以診治,才會演變為當下的諸般遺留疾病。在《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曾有中風相關疾病與足厥陰肝經有密切聯系,即“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陽上亢、肝風妄動是中風的病機所在。因此,當疾病演變至中風后遺癥的環節時,應主要解決肝風內動及肝陽上亢問題。
肝為將軍之官,從屬風木,水火熾盛,容易自內生風,當肝陽上亢、肝風妄動時治法上要潛陽降逆、平息肝風,在中風急性發作時,鎮肝熄風湯常常被醫家所引用。此方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善于治療內生之肝風,以患者素體肝腎陰虛為主,使得肝陽偏亢,陽亢易化風而致氣血逆亂,因為肝腎陰虛,陰液不足滋養,所以會出現煩熱、面紅、耳鳴的現象,當疾病急性發作時以治標為主。
當疾病已然發展至中風后遺癥時,疾病處于緩和階段,當以治本為主,故在治療時以滋養陰虛為本,漸而平肝熄風。方中龍骨、牡蠣、龜板、白芍都可潛陽滋陰、鎮肝息風,玄參、天冬又可滋補陰液,滋水涵木,可引動肺臟的清肅之氣下行,制約厥陰肝木的妄動,原方中有一味茵陳,其性嬌嫩,張錫純評價該藥為青蒿之嬌嫩者,用以疏理肝氣,順應足厥陰肝性,在眾藥中對足厥陰肝經的治療起到恩威并施的作用。書中記載,臨床中有患者腦中常自覺發熱,煩躁不寧,現代醫療系為腦充血證,醫家謹守病機,論為陰虛陽盛,肝陽上亢,予原方內服治之,牛膝一兩、龍骨、牡蠣、龜板、杭芍、玄參、天冬各五錢,麥芽、茵陳二錢,水煎服,連服數劑,脈象平和,疾病向愈而將藥停服。有研究團隊就鎮肝熄風湯對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效果進行臨床觀察,研究表明,鎮肝熄風湯能夠明顯改善中風后遺癥的諸多癥狀,兼具開通之效。
百病皆由于脾胃虛弱所生,太陰脾與陽明胃為后天之本,許多后世醫家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時卻容易忽略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的調制,若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長期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則厥陰肝臟也難以儲藏足夠的血液,故在疾病治療中可辨足太陰脾經及足陽明胃經而論治。健脾胃二經以促氣血化源,充養肝血以補養足厥陰肝經,以達到潛陽補陰的效果。脾胃的相關證型具體有脾胃虛弱、脾胃濕盛、胃陰不足、脾胃不和等。代表性的經方及時方有香砂六君子湯、五苓散、玉女煎、一貫煎、越鞠丸等,均能起到固護脾胃的功效。方中對應的諸多藥材也能入駐足太陰脾經及足陽明胃經,許多名家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時往往會辯證性地加入補益脾胃二經的藥材,如茯苓、黨參、白術、半夏等。
上海中國醫藥大學的張秋娟教授在治療中風后遺癥上頗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注重脾胃經脈的論治,在治療疾病時常兼顧脾胃,如治療某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長期站立不穩、胸悶心慌,肢體運動不協調,伴疲倦乏力、舌淡胖、邊有齒痕,歷經諸多康復訓練后仍然未有較大的改善,前人方藥多以足厥陰肝經為論治主體,而忽略脾胃的治療。張教授在基本方上增加山藥12g、白術12g、薏苡仁15g以健脾化痰,連續服藥3月余,癥狀大有緩解。
中風后遺癥是為本虛標實病癥,在治療過程中應當以源頭為主,從根論治,配合經方及時方辨證論治,力求彌補當下疾病治療的不足之處,促進中風后遺癥相關研究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