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斌
互聯網環境下,人們深刻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要加大力度進行知識普及,讓學生不斷地掌握和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學習這一技術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與新形勢下的一些新情況相適應,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因此,探究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迫在眉睫。
當前,信息技術作為集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傳感技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技術,其教育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校園網等利用計算機為核心開展,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學會獲取處理和應用信息。在當代信息技術不斷飛速發展的趨勢下,基礎教育教學也更為緊迫,從娃娃抓起,讓學生掌握基本技巧和提高能力。
一、更新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在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教師一方面需要遵循新課改所提出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探究一些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模式,以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為定位點,不斷地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地成為未來適應信息化社會的人才。教師需要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評價反饋等及時收集、歸納、總結,為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提供依據。教師應滿足學生不同的認知需求、因材施教,不斷引領學生向深度發展。當前,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除了進行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采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從而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讓師生在互動之余提高教學效率,打造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激發興趣、產生動能、深入探究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信息技術教育模式一探
(一)任務驅動法促進學生快樂學習
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操作性強,讓教師精講、讓學生多練。教師要提前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適宜的教學任務,學生從實踐操作中探究完成教學任務,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任務驅動法與教材相結合,還要符合學生的個性需要,在這一基本條件的滿足下,促使學生的學習探究不斷深入。例如,在教學“插入聲音和背景”這一模塊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音樂賀卡,引領學生對賀卡的構造進行分析,找出其字體、背景音樂等各個部位,進一步探索采取利用計算機完成這項任務的方式與途徑,激發學生的計算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引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相比拼,也使得學生產生相互比拼的積極性,以更多的思路去挖掘一切有利于完成自己任務的資源。學生一邊進行設計,一邊自主建立素材庫,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在試圖學會合理地進行一些操作,為提高效率做準備。
(二)分層教學滿足學生的需求
有效的信息技術課要針對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對電腦的熟悉程度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來進行分層教學,使得學生的個人需求得以滿足。因為學生之間的這一差異是無法改變的,只能通過一定的分層教學,通過科學的方法引導,使得學生漸次進步,從而超越自我,上升到更高一層。有的學生面對教師所分配的任務,覺得很容易完成,說明這部分學生還有待提高,為其補充更多的技術以及知識,讓學生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A差、理解能力弱、操作水平不夠的學生,面對同樣的任務,覺得完成起來很吃力,于是喪失信心,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進行因人而異的分層教學,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任務以及課下作業等進行分層,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個性需求達到滿足,同時還能讓學生得以逐步進步。
(三)合作學習,體驗團隊精神
在當下的教育中,合作學習也被看作是引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進行合作探究的一個有效途徑。那么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通過分組形式,讓學生合作學習,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習的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設定。組員會在本小組內進行一些學習任務的完成、學習成果的交流,同時也就各自的一些學習相互評價,從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能力。合作學習給小組內的成員提供了一個快速成長的機會,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表達個人的想法,給出建議,其參與積極性會變得越來越高,同時在小組除外的組與組之間的競爭,也讓學生對協作精神、團結精神、集體榮譽有了更深的認知,并付諸實踐行動。
構建反饋模式,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加以梳理、歸納以及總結,培養學生科學的思考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通過積極實踐探索互聯網環境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張相濤.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變革初探[J].文理導航(下旬),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