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平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學習的理論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教學目標集中、教學活動豐富、閱讀學習指向性等深度閱讀教學特征,所以語文教師要把握好深度學習的語文閱讀教學原則,立足語言、思維和感悟,在閱讀教學時注重提取文本信息、激活閱讀經驗、體驗與整合、理解與建構、反思與運用等閱讀教學策略。隨著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成為小學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淺層化、碎片化的教學問題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所以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學習的理論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一、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特征
(一)教學目標集中
深度學習強調學科教學目標的集中性,關注學生參與學科教學實質,有深度地開展學習,使學生能夠在每堂課中有所受益。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首先教學時間有所限制,其次學生的閱讀興趣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教師在設定閱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有必要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與知識水平,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作為切入點設定集中性較強的教學目標。筆者建議教師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作為教學目標的設定依據,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通過細化教學目標逐步引導學生達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整篇文本的內涵、中心思想。
(二)教學活動豐富且有意義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優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將其稱之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重構,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基于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教學活動應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面為“教”的活動,教師應側重于關注學生的學習規律并將其作為基礎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的綜合性、應用性閱讀活動,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使班級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第二層面為“學”的活動,學生在參與整個教學活動中是否受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參與是否有意義,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學”在于有結構、在于完整,而有結構與完整則指的是語文學科素養的整體內容。
(三)教學方式靈活有指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作為主體,教師設定的教學方式有必要基于主體的身心發展、主體的喜聞樂見進行設置,以激發主體的閱讀興趣、參與意識及進取精神。此外,教師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中應側重學生個體差異與需求差異,鼓勵學生針對文本內容展開交互,使學生之間能夠通過互相幫助實現共同提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選擇性較多,如合作探究、情境創設、角色扮演等,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教學方式選擇教師可基于教學目標(此教學目標即教學指向)靈活地選擇符合受教育主體學習需求的教學方式。例如,在《綠色蟈蟈》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適當地為學生留有一部分時間(2~4分鐘),引導學生思考對比法布爾所描述的蟬與其他書籍文本中所描述的蟬。也可以基于“法布爾‘一生一部昆蟲記值得嗎”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語文閱讀教學原則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遵循對話性原則、整合性原則、情境性原則、以生為本原則等。為更好地詮釋筆者所提出的四項原則,筆者在此以《醉翁亭記》閱讀教學為例,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與學生開展有效交互,向學生簡要地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學生則需要向老師提問無法釋義的詞句。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整體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并將教學需求與學習需求合理整合。同時教師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如滁州→瑯琊山→泉水→亭→人→醉翁。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總結文本脈絡,如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如“太守沉醉的理由是因為百姓的安居樂業,太守與民同樂”。
三、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側重點
(一)立足語言
立足語言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走進深度閱讀,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朗讀指導,幫助學生積累語感,還應聚焦語言的應用,即寫作。閱讀與寫作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輸出是對輸入的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且在輸出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閱讀的深度學習。
(二)立足思維
基于深度學習理念對小學語文深度閱讀中“立足思維”進行細分,首先,教師應重視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與培養,雖然目前多媒體、信息技術等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但學生并不能實現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所以形象思維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文本內涵的關鍵。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點和爭議點,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批判與思考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立足感悟
感悟是學生內化知識經驗的關鍵環節,也是學生傳承文化的基礎環節。所以教師有必要重視感悟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利用感悟滋養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利用感悟使學生成為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傳承者。
四、基于深度學習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提取文本信息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逐步提取課文中的價值信息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深度閱讀,繼而達成深度學習的目標。但這一環節重在教師的引導,在初期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中心思想,鼓勵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及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達怎樣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意義是什么。在中期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挖掘本文中的關鍵詞匯和語句,鼓勵學生利用自身現有的知識基礎品鑒關鍵詞匯和語句。在后期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深度閱讀的方式自主提取文本中的信息,賦予深度學習一定的自主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深度學習方法并將其付諸實踐,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激活經驗
激活經驗與提取文本信息的后期階段相近,但提取文本信息的后期階段僅隸屬于激活經驗的基礎,在此環節中教師應側重于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與知識經驗,筆者建議教師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利用核心問題,賦予其生活化,使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內涵,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知識框架。
(三)體驗整合
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單純地從閱讀角度看,讀者對文本內容的體驗是讀者實現閱讀理解的基礎。深度學習理念下的體驗整合強調學生將感知體驗與知識經驗相結合,并將所體驗到的哲理、感悟整合至自己已有的經驗中,簡單來說就是在激活經驗的基礎上,受教育者能夠將所激活的經驗完整地融入自己的內心世界、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在參與知識框架持續完善的基礎上實現自我認知水平的提升。
(四)理解建構
理解是受教育者知識內化的重要環節,深度學習理念強調學生能夠從多層次深刻整體地理解本文中的信息,并通過激活經驗與體驗整合兩個環節“自主”地將其建構至個人知識體系中。所以,此環節中學生的“自主性”是重點,傳統閱讀課堂教學的理解建構大多為教師為學生整理出框架,教師為學生板書知識。而基于深度學習的閱讀課堂教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為輔助者,學生自己所構建的框架不僅符合學生的知識體系,同時學生對文本信息與新的知識、經驗的印象也更深刻。
(五)反思運用
基于深度學習的閱讀教學過程環節即反思與運用,其中閱讀反思主要是指學生反思自己所掌握的新知、所感悟的情感,是學生對自己所學的一種歸納、總結。而閱讀運用則是指學生利用所掌握的新知、方法進行其他學習活動,如基于本節課程所學習的生詞開展遣詞造句活動,或基于本節課程所掌握的寫景、寫人等表達手法開展其他寫作題目的寫作等。
本文基于深度學習角度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特征、原則、實踐運用及側重點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要想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并學會自主開展深度學習,教師應將深度學習作為切入點,將深度閱讀作為重要抓手,將閱讀教學有效性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作為目標開展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王蒙.促進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路徑初探[J].當代家庭教育,2019(12):162.
[2]吳神.淺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深度學習的追尋[J].讀寫算 (教師版),2017(36):125.
[3]陸紅兵.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辯護[J].語文教學通訊,2011(3):54-56.
[4]李銀芬,胡志紅.讓“深度學習”走入語文課堂[J].江蘇教育研究,2013(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