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柳明
生活化與小學語文課堂的結合即是在小學語文課堂基礎上,以生活化的視角為出發點,將課堂教學進行延伸,讓小學生的生活能夠與語文學習結合起來[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讓小學語文課堂更具活力,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時能夠對生活有所感悟,在生活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對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實踐策略。
一、模擬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
(一)構建生活化學習環境
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活動的開展主要是依托于教師。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生活化實踐時,可以為學生打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一方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劃分小組,讓各小組學生能夠進行面對面交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張貼照片、畫報或是種植物等方式,讓教室環境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學習中,可以將小蝌蚪變成青蛙這一階段的圖片張貼在教室里。
(二)建立生活化師生關系
對于學生而言,教師不僅是將知識傳播給自己的人,也是引導自己成長的人。因此,為了推動生活化語文教學的實施,需要建立生活化的師生關系[2]。小學生很重視教師的態度,樂意親近平和的人。對此,教師需要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相處,了解學生的興趣,并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學生喜歡的話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內容
(一)深挖教材中的生活化內容
對于教師而言,其上課時以教材為依據;對于學生而言,其學習的知識是以教材為主。雖然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教材與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較多的課文也描繪了生活化素材,但是,教師還需要深挖教材,依據教材中蘊含的生活化內容開展相適應的活動,以便學生能夠更快地接受語文知識。例如,在《小露珠》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開展“尋找露珠”的活動,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植物上的露珠,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體驗。
(二)增加生活化課外閱讀內容
對課內教學而言,課外教學既是一種補充,又是一種延伸。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也需要重視課外閱讀的作用,并恰當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活躍的思維,最終讓學生對生活有充分感知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設計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法
(一)多媒體技術再現生活化教學情境
為了讓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3]。尤其是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多篇課文本身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能夠容易地將課本中的情景再現出來。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課的學習中,筆者發現班上大部分學生并不熟悉桂林這個地方,因此利用多媒體在播放桂林山水短視頻的同時,輔以廣西著名的山歌,此后學生對此篇文章也有較高的興趣。
(二)多樣化活動助力生活化教學實踐
小學語文所傳授的知識具有多樣化的內容與形式,其中也包含一些較為復雜、抽象化的知識。為了讓學生更易學習知識,教師可以結合多樣化的活動,讓教材中的知識更加易懂,讓作者的情感更易被體會。例如,在《北京的春節》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回憶自己所過的春節是什么樣子的,并詢問長輩,總結長輩眼中的春節是什么樣子的,最后在班上分享自己對春節的看法以及自己家里的春節是如何過的。在此過程中,不但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與內容。
四、拓展生活化的課堂活動時空
(一)拓展生活化作業內容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也需要重視學生的作業,讓作業能夠與生活相結合。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時融合生活,又能夠在生活中提升學習知識的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在所學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現實需要,布置具有生活化氣息的實踐作業。例如,在《爬山虎的腳》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前往植物園等地觀察植物,并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寫作。
(二)開發生活化的活動空間
開發生活化的活動空間,需要借助家庭教育。對于小學生而言,父母是其最先接觸的老師,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生活化實踐,是借助家庭教育的資源,以拓寬課堂活動空間,從而與課內學習相結合。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家長的現實情況,讓學生詢問自己父母的職業以及平時工作場景,并開展模仿扮演活動等。
參考文獻:
[1]王春丹.生活化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9):245.
[2]李曉.小學語文生活化課堂教學的構建[J].華夏教師,2019(4):36-37.
[3]柳蕓蕓.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3):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