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虎林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手段也進入教育領域中輔助教學。隨著教育領域信息化的大步實施,各種信息技術頗受師生的關注,并成為教師新型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發揮其優勢與功能,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其中,將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起來,優化教學課堂,從而在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推動下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為學生終身教育打下基礎,也為學生的社會化鋪路搭橋。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整合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更多新知識的強有力的內驅力。小學生生性好動、活潑,專注力較弱,對教學環境的趣味性以及多樣性會產生濃厚興趣。而傳統的黑板加粉筆以及單純的圖片展示這些方法,只是在靜態地展示信息,久而久之會讓學生感到乏味與枯燥,缺乏一定的新鮮感,容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下降,教學效果不理想。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情入境,更快理解和認知數學知識。學生在這一色彩斑斕的動態視頻的展現中,自然會保持興奮狀態,有利于迸發出強烈的學習欲望,增強探究的意識。比如,教學“分數”部分的“分一分”內容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課件制作了小明過生日要將一塊生日蛋糕分成不同份數的畫面。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一個鮮活而真實的故事情境,很快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大家也在替小明思考,究竟怎樣分才滿足每個人的需要,由此深入思考怎么用分數來表示平均分的結果,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認識以及理解分數,構建自我知識框架。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整合對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加以揭示,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
數學知識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不斷進行遷移以及轉化,最終獲取新知識。因此,引導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新知,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使學生學會聯系舊知進一步認識新知。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點,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動態呈現新舊知識的轉化過程,增強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以及數學思維,使其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比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這一課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動手實踐這一環節,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剪一剪、拼一拼。按照以前所學過的圖形進行剪與拼,學生剪成長方形,然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用動畫的形式將這一剪拼過程呈現出來,并且在屏幕上展示剪拼前后的兩個圖形,讓學生認真觀察對比,從而發現剪拼前后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在這一直觀、形象的畫面展現之下,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轉化以及代換這一數學思考方法,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概括。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整合創設多樣化練習,提高學習效率
要理解、掌握以及應用數學新知識,必然要經過一定量的練習。然而,單調而重復的機械化練習,讓學生感到厭煩、枯燥,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這一練習的形式進行多樣式的變換,不斷對練習內容加以拓展,采用多種多樣的練習方式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練習,從而牢固掌握新知識。比如,學習認識分數中的“分一分”內容后,教師利用計算機學習軟件,讓學生通過參與闖關游戲投入練習,使學生口、手、腦并用,積極思考,從而正確解答問題,通過一關又一關的順利闖關,不斷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借用信息技術手段,對練習題進行華麗的“變裝”,使其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感受到新奇與快樂,還富有挑戰性,激活了學生的好勝心,在寓教于樂中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與外化。
四、信息技術與數學整合要科學、合理、恰當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相整合,需要科學而合理地運用,不能把信息技術這一手段作為整個教學的中心,動輒使用信息技術也容易使學生的認知重點產生偏移。此外,有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的情境過于花哨、喧賓奪主,不利于學生集中記憶力去理解、認知知識。信息技術手段要有效地與小學數學課程進行整合,在相互促進中不斷提高教學的實用性,避免信息技術過于形式化以及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與時間,內化知識。
總之,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現代數學教學改革的一部分,小學數師教學也正在不斷探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與功能,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拓寬學生視野,增添更為多元的鮮活元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變抽象為形象,以此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杜榮興.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思考[J].考試與評價,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