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命教育”指的是一種生本教育,具體而言,生命教育下學生的自然發展規律會受到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會得到幫助。本文主要思考在生命教育視野下小學語文學科閱讀部分的教學策略,筆者認為具體策略包括構建生命本質觀念,堅定生命發展方向;踐行“先學后教”模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營造感悟生命的氛圍以及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構建思維互動觀念等。
生命教育主要是針對生命發展具體需求的一種教育供給方式,是一種有助于學生生命質量提升的教育方式。國家對于在學科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也一直持積極的態度,鼓勵在教育中使學生對生命形成基本的正確認識。在當代生命教育觀念下,學生對生命的重視程度、對生命的正確認知以及積極健康的生命意識,都是小學教育中應該重點關注、積極培養的內容。具體到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這一教學環節可以說是培養小學生正確生命意識、有效實現優質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
一、構建生命本質觀念,堅定生命發展的方向
在小學語文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本著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教師首先應該構建生命本質觀念,堅定生命發展方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中,每一次教學任務的完成都應該是學生對生命的認知更進一步的過程。根據“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教師應該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需求,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的方式和細節,培養與學生的成長需求相契合的價值觀。在教學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從推動生命成長的角度并根據“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方案的設計,同時兼顧教學目標的動態性、生活性與引領性。教師還應該及時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對教學方式及教學目標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優化。具體而言,課堂教學目標首先應該具備引領性。對小學生來說,文章中展現出的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都與學生所熟悉的實際生活距離較大。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所在以及生命成長需求等具體情況。同時,這種帶有引領性的課堂教學目標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在閱讀中的獲得感和成就感,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科與課文的學習興趣,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其次,課堂教學目標還應該具備生活性。閱讀文本的過程同時也是閱讀生活的過程,因此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的素材資源或道具幫助學生更形象、更直觀地理解所學文本,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以及理解能力。此外,課堂教學目標還應具備動態性。課堂教學目標實際上只是一種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場景預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無疑應該根據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接受情況等因素及時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適當調整。因此,動態性的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求教師具備一種宏觀的視角,在設計教學方案時為這種調整預留出適當的空間。
二、踐行“先學后教”模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在小學語文具體教學過程中,本著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教師還應該踐行“先學后教”的模式,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所謂“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指的是在課前令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有效的預習,這種教學模式凸顯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使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先教師一步提出問題,實現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由以上論述可見,“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精心設計預習內容,學生的獨立思考需要高質量問題來完成激發和引導。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前置性的課前預習問題。教師可以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量化,根據教學任務、教學難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等因素轉化教學目標,將其變成“先學”習題,提前發布在學習平臺上,作為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預習的一種方向指引。教師要高質量地設置具有前置性的課前預習問題,要對教學內容、教學范圍有全面把握,正確把握好預習內容的尺度和范圍,為學生留出適當的思考和發揮空間。另一方面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課前預習問題的個性化解讀方式,而不應該予以否定和打擊,鼓勵學生通過資料的搜集等工作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許與標準答案不同,但這對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舉例而言,教師以《坐井觀天》這篇寓言文章作為閱讀教學環節的目標文本時,就可以設計幾個具有前置性的課前預習問題,如“文章的兩個主人公——青蛙和小鳥爭論的焦點是什么?”“它們各自的觀點是怎樣的?”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個性化思考,提出“你認同青蛙的觀點還是小鳥的觀點,為什么?能否結合你在生活中的實際經歷談談理由?”等問題。類似的課前預習問題,既能夠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寓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內涵,又能夠使學生對生命形成更深刻的認知,訓練學生辯證認識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
三、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營造感悟生命的氛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本著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營造感悟生命的氛圍。具體而言,教師應該重視利用各類多樣的教學方式,令學生沉浸在文本意境中,深刻、準確地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現出的創作意圖與思想情感。這個過程不僅是一個深度理解文章文本的過程,還是一個深刻感悟生命厚度、深度的過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與閱讀文本相關的音視頻素材資源,使學生能夠更形象直觀、更沉浸式地體驗文章的情景設置,實現對所讀文章的深刻理解以及獨特思考。
舉例而言,在教師講授《白楊》這篇文章時,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播放一些與白楊樹相關的音視頻資料,如荒蕪沙漠上的一棵孤獨的白楊樹等類似視頻,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白楊樹生長的艱苦自然環境,認識到生命強大而令人震撼的力量,認識到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艱辛與困難。此外,教師還可以劃分小組,鼓勵每一組學生交流和討論“白楊樹體現出的生命力量”等話題,這種集體討論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能力,深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情感體驗。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朗讀感悟”環節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朗讀”在理解文本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更多深刻體會文本情感內容和思想價值的時間,深化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和體驗。在學生已經完成了課前預習工作,也就是通過教師設計的一些高質量預習問題對所閱讀的文本形成了初步、基礎性的認知后,再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文章,有助于學生自主解決一些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的疑惑,從而更充分地理解文章。
在小學語文學科閱讀教學課堂的朗讀感悟環節中,教師可以整理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作為集體討論的主題,并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的朗讀感悟自主解答所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或者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疑惑再次朗讀文章,實現朗讀和感悟的結合,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以及情感認知能力,同時深化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四、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構建思維互動觀念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具體教學過程中,本著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則,教師還應該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構建思維互動觀念。在新課程改革的潮流下,小組合作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大力提倡,這種學習形式有助于整體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綜合能力,因此被大多數學校所采納和運用。而在小學語文學科的閱讀課堂教學環節中,小組合作亦能夠在教學效率及學習效率的提升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對文章文本中心思想主題的理解以及對文章情感在審美層面上的鑒賞,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大多數情況下會在理解、學習文章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這個時候小組合作就能夠起到教師無法取代的作用。教師首先要注意小組劃分的科學性,可以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基本原則完成分組工作,還可以在組內安排具體的職責,實現分工合作,盡量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閱讀教學中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與組內成員合作搜集資料、積極整理疑惑和問題、互相交流想法和結論;還可以安排課堂展示環節,為小組提供成果展示的機會。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還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和感悟,令學生認識到合作、分享和交流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這一教學環節不僅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基礎語文知識儲備,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以及語文學科綜合素養,而且是培養小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有效實現優質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教師應該靈活采用各種方式,如構建生命本質觀念,堅定生命發展方向;踐行“先學后教”模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營造感悟生命的氛圍以及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構建思維互動觀念等,培養學生形成對生命的正確認知以及一種積極、健康的生命意識,使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能夠一帆風順,最終推動小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杜珊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分析[J].考試周刊,2019(60):118.
[2]高雙.生命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簡析[J].中外交流,2019(28):118.
[3]林曉燕.“生命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析經驗分析[J].教師,2018(28):118.
[4]郭小麗.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中華少年,2017(31).
作者簡介:李愛花(1975—),女,漢族,甘肅瓜州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