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
2003年8月底,我大學畢業,從遙遠的江西跨省來到了浙中山區小縣——磐安。
那年正值全國非典爆發,全國各地對于外來者的管控真的不亞于現在的新冠,這種情況對于急需謀職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煎熬,到處投遞檔案便成了我的日常。我先是有了短暫的廣東之行,工作環境和待遇都比我想象中的要好,按理說應該有不錯的歸屬了吧,但我總感覺不到幸福。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發現自己心中埋藏著一個教師夢,這也是當初選擇師范大學的原因。于是,我再次開始了求職之旅,幸運的是收到了來自浙江省磐安縣教育局的招聘通知,這便有了我和磐安教育的故事。
一
剛到磐安,第一感覺是反差非常大,真沒想到經濟這么發達的浙江省居然會有這么貧窮落后的地方。退一步想,如果能分到縣城學校也還行,誰料想事與愿違,我居然被分配到離縣城最遠最偏僻的小山村——胡宅鄉中心校。
既來之則安之。我懷著對胡宅中心校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前往學校報到的公共汽車。汽車在彎曲盤旋的山間公路行駛,足足磨蹭了兩個多小時。我忘了自己到底吐了幾回,到站時才發現來錯了地方。說也奇怪,我下車時居然還真有一位學校領導(尚湖初中教導主任王平)騎著摩托車來接我,這讓我又感到些許溫暖。看到“尚湖初中”四個字時,才發現我不只是坐車過站,而且也被錯接了。原來當天尚湖初中也有一位新教師報到,王主任“張冠李戴”了,于是我倆四目相對,哈哈大笑起來。暖心的王主任馬上聯系了胡宅中心校,然后親自把我送上前往胡宅的車(當時沒有直達車,王主任多次叮囑司機轉車到胡宅)。我終于來到了胡宅中心校,映入眼簾的是兩扇簡陋的鐵門,鐵門后面便是兩棟老舊的教學樓,一棟是小學部,一棟是初中部,沒有操場。我的心真的一下子墜入了谷底。
經過一連串的誤車、誤接,我到校已經很遲了。學校領導馬上給我安排了房間,但床是要自己買的,我便匆匆忙忙跑到街上(其實是村上),卻怎么也找不到。聽村里的人說要到尖山鎮才能買到床,但暮靄四起,再到尖山鎮已經不現實了,于是就向學校要了一塊舊式木黑板和兩條長凳,暫且安睡。沒想到半夜時分,黑板“咔”的一聲,突然從中斷開,我便掉落在地板上。我無奈地癱坐了許久,真有點想哭,然而想到這是我自己選的路,是實現我教師夢的地方,便不再那么難過了。拼接好黑板,直接躺在地上,安然入夢。
在磐安工作的第一年,我利用假期回江西老家探過幾次親,每次知道我要回去家人都非常開心。我的房間被打掃得一塵不染,生活物資總會被整齊地擺放在我習慣的地方,餐桌上總有我愛吃的辣椒炒肉,坐下聊天時父母問得最多的是“在浙江吃飯還習慣嗎?工作順利嗎?”之類的話。一般情況下,我都會說沒問題,但有一次實在沒忍住,眼淚奪眶而出,并且流露了離開磐安的想法。但讓我意外的是,父母的態度出奇的一致,身為老教師、老黨員的父親更是堅決不贊同,還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來”之類的話來勉勵我。其實,當時父親的腰椎做了手術,我因身在千里之外不能盡孝而感到愧疚、難過。母親曾說:“別看你父親每次都表現得這么堅強樂觀,其實他身體狀況不太好,但為了不影響你在外工作,在你面前表現得堅強而已。”我心中更加堅定了要踏實工作的想法,努力提升自己,將來有條件了一定要把父母接到浙江生活。
正因為有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我決心在那偏僻的小山村繼續堅守,圓我的教師夢。
二
孤身在外,我深切地感知到什么叫“四海之內皆兄弟”。同事們對我這個外來的年輕人頗為熱情,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每到周末,同事們都回家了,學校食堂也停火時,校門口的大爺大媽們總會拿些自己種的蔬菜給我吃,甚至拉我到家里吃飯。他們總是說,我一個人從千里之外來到這山村教書不容易,如果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可以去找他們。樸實的幾句話,道出了愛與信任。
記得我工作第二年的教師節,教育局領導親自來校走訪慰問。當陳局長了解到我是從江西來磐安教書時,他特地把我叫到會議室,和我談了許久。臨行前,他突然給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說:“我代表磐安人民感謝你,感謝你為磐安教育做出的犧牲與貢獻,我們會記住你的。”我當時一下子懵了,呆呆地看著陳局長的背影漸漸遠去。
陳局長的鞠躬更加堅定了我陪著磐安教育一起走下去的信念,同時也鎖定了我此后十幾年的職業生涯。在此期間,我勤勤懇懇、努力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交出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直到2016年,我調往尚湖鎮初中任教的第9個年頭,迫于家庭生活的壓力,我向義烏市教育局申請了夫妻分居工作調動的請求,并成功地通過了義烏市教育局組織的外招教師考試。當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到縣教育局調取人事檔案時,卻“碰壁”了。局領導私下找到我,希望我能留守磐安,說十幾年培養一位志同道合、能為磐安教育奉獻的人不容易,他們信任我。一個多小時的談話徹底攻破了我的防線,讓我毅然放下外調的念頭。說實話,在磐安工作生活十幾年,我已經有了不忍割舍的感情,早就把磐安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了。
當我把這個決定告訴家人時,還掀起了一場不小的家庭風波。我深切地知道家人的殷殷期待,父母的身體,夫妻的分居,孩子的嗷嗷待哺,急切需要我這根家庭的頂梁柱撐起來。當時的我當時實在非常矛盾,非常糾結。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人們也漸漸理解了我,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在磐安的工作。現在回想,對家人的虧欠真的是太多了,只能想辦法用另外的形式來彌補了。
三
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有其獨特的寧靜和魅力。作為老師,在面對鄉村純樸的孩子時,內心會有一種莫名的觸動。我出身農村,深知讀書對農村的孩子意味著什么。家長殷切的期望和孩子求知的欲望無不讓我動容。
我一直信奉自己的教學理念——我相信上天對每個孩子一定是公平的,“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會給你打開一扇窗。”作為老師,我們的職責正是幫助每位學生打開自己的那扇窗。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外,還不斷地沉下心去,發現孩子們的不同特長,關心和鼓勵他們去發展自己的特長,培養他們的特長便也成了我教學工作的一部分。
記得工作第二年,我擔任八年級某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位男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很好,要想考普高很困難,卻特別喜歡做飯燒菜,當時沒少被其他人笑話。我悄悄詢問他,有沒有想過發展一下自己的烹飪特長,現在廚師很受歡迎,工資也很高;即便不當廚師,能燒得一手好菜,未來的家庭也一定更加幸福。他歡喜地點頭認可,眼神中流露出被肯定的光芒,這讓我也感到很欣慰,更加堅定了要幫助他發展自身特長的想法。于是,在初中的兩年里,我經常和他一起在我的廚房里研究菜譜。說實話,他做的菜很好吃,我那段時間還胖了好幾斤。中考后,他選擇了心儀已久的技校烹飪專業,技藝更是突飛猛進。后來,他告訴我在杭州擁有了自己的酒店,這讓我倍感驕傲。有一次,他到學校來看我,我們沒去外面吃飯,而是在我房間弄了幾個小菜,喝了點小酒,聊了段過往。臨別時,他告訴我:“老師,以后我的孩子還要你教。如果當時沒有你的支持和鼓勵,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是你讓一個學困生重新抬起頭來做人。”伴著酒興,我動容了,我答應還會像以前一樣,在他需要的地方出現。培養鄉下娃的特長,可以讓不少孩子通過另一條路重拾生活的自信,找到人生的價值,實現人生的夢想。
彈指之間,20個年頭過去了,盡管我被調任為磐安縣玉山初中校長兼書記,但內心深處,還是一個跨省圓教師夢的毛頭小伙。回想曾經的點滴,浮現在眼前的是那一張張純樸的臉,那一幕幕感人的事,那份不忘初心的夢想。
(作者單位:浙江磐安縣玉山鎮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