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



摘要:目的 觀察靜脈血栓栓塞癥(VTE)預防循證護理方案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0例,根據住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其中,觀察組采用VTE預防循證護理方案進行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比兩組血栓風險評估及時率、準確率、發病率,以及護理前后下肢靜脈血流速度。結果 觀察組血栓風險評估及時率和準確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VTE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腘靜脈、股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腘靜脈、股靜脈血流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結論 預防循證護理方案為VTE的護理實踐提供參考,有助于規范臨床護理行為,提高護理質量,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VTE癥;循證;護理方案;骨科住院患者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是一種靜脈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其中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為常見。VTE的主要因素與靜脈血回流、血液高凝狀態、內膜損傷等危險因素密切相關。美國每年有63~70萬例靜脈血栓發生,其中約15萬例患者死于該病。以往我國VTE發病率較低,但近年來隨著調查更全面、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因素影響,病例上報人數不斷增多,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骨科患者,由于肢體長期固定,血液循環不暢,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較高。因此,應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避免此類危險事件的發生。臨床研究表明,準確評估和早期預防對減少VTE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傳統的常規護理方案已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本研究基于循證構建VTE預防護理方案,并監測其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2019年3月~2020年3月間本院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18~65歲,平均(41.5±23.5)歲。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19~65歲,平均(42±23)歲。兩組資料經對比提示P>0.05,可分組比較。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1)骨科關節、脊柱等大手術患者,術后Caprini血栓風險評估為中危及以上的患者,且下肢深靜脈通暢,無血栓;(2)神志清楚,可以配合護理操作;(3)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根據出血風險評估表評估后有出血風險的患者;(2)對肝素過敏。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普及VTE的原因及風險、篩查前有效預防措施、主要治療措施及篩查后預防措施,并注意患者的康復訓練,住院指導患者的飲食和生活。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VTE預防循證護理方案。組織循證護理小組,實施前對組內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合格者才可以參與護理操作。(1)科室成立循證護理實踐小組,該小組的所有成員均有接受過循證護理培訓的專業醫生以及護理人員組成,且均具備多年工作經驗。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深靜脈危險因素評估,在按照科室制定的健康教育路徑的基礎上根據患者個性化要求選擇適合患者的循證護理實踐模式實施教育。(2)提出循證問題:查閱有關文獻,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及在按照健康教育路徑進行宣教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患者對有關靜脈栓塞癥知識存在不足,及住院期間治療的依從性等方面存在問題,本小組成員圍繞以上問題展開循證進行健康教育。(3)尋找證據支持:專業小組在數據庫中通過關鍵詞查有關靜脈血栓健康教育的文獻,加以分析評價,尋找最佳的證據與臨床知識、經驗、患者的需求綜合制定出針對相應患者的護理解決方案。(4)風險評估:根據Caprini血栓形成風險評估收集患者的臨床數據,以評估VTE的風險。其中,低風險的中危患者推薦藥物預防或機械預防,高危患者推薦藥物聯合機械預防。住院期間每48h評估一次患者的血栓形成風險,并接受超聲檢查。(5)預防內容:在入院初期,通過口頭教育或健康手冊對患者進行教育,普及VTE評估和出血評估的重要性,介紹VTE的癥狀和體征,提高患者認識。另外,鼓勵近期臥床休養的患者進行下肢鍛煉,比如腳趾、腳踝、小腿三頭肌和股四頭肌的鍛煉,每天訓練5組,每組15次,根據自身耐受的范圍內進行調整。在活動間隔期,配合機械以及人工輔助幫助患者進行足部內、外翻和旋轉運動,同時加強踝關節背屈運動,每次訓練時間在5min左右。同時,可以使用科室的氣波壓力治療儀和聯合訓練板,治療儀可以持續壓迫患者下肢,而訓練板可以讓患者對患肢進行獨立的屈伸運動,以刺激靜脈血液流向患者的下肢。必要時可使用抗血栓襪進行預防。(6)病情觀察:責任護士每天觀察測量患者下肢腫脹情況,固定時間、固定位置、固定條測量髕骨下緣10cm。若兩側小腿周長差>2cm,或同側肢體生長>2cm,則放置護理單觀察深靜脈血栓形成并測量皮溫,并向主治醫生報告。建議使用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以盡快排除和檢測VTE。
1.3 觀察指標
血栓風險評估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收集并記錄患者住院、術后的情況。入院24h內和術后6h內達到及時評價,就可以判斷為及時,反之則不及時。
計算血栓形成風險評估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公式:評估患者血栓形成風險及時/準確的次數與護士需要對患者進行血栓風險評估的次數之比。
發生率:詳細記錄兩組住院期間VTE的發生率,比較兩組發生率的差異。
護理前后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在我院血管超聲下測量下肢靜脈的血流速度,包括腘靜脈和股靜脈,并比較兩組之間的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統計數據的顯示采用百分比和卡方檢驗。計量數據的測量顯示采用(±s)和t檢驗,數據結果為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血栓風險評估及時率及準確率情況
對照組血栓形成風險評估及時率為30例(75.0%),觀察組37例(92.5%)。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入院及術后血栓風險評估的準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1 對比兩組患者VTE發病率
對照組住院期間發生VTE7例,發生率為17.5%;觀察組住院期間發生VTE1例,發生率為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下肢靜脈血流速度
干預前,兩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臨床研究發現,VTE的發生通常無明顯體征,但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如何有效減少VTE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預防措施。
目前,臨床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側重于預防性健康教育,相關預防措施的實施缺乏科學指導,導致臨床干預效果不理想。如何對患者血栓風險進行準確、及時的評估,是實施預防的先決條件。護士對血栓風險評估的認識程度對于血栓風險的評估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的VTE預防循證護理方案是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與常規護理措施相比,該方案首先對患者的血栓風險進行評估。該評估方法提高了評估的準確性,為完善VTE患者的預防措施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參考。護士參與血栓風險評估和VTE防治護理措施記錄單的運用,提高了評估的及時率。同時,醫護共同評估加強了醫護的溝通與協作,有利提高正確率;VTE護理預防方案的應用,明確了護士在血栓風險評估中的責任和作用,使得護士對血栓風險評估更加及時和準確,協同醫生做好各種預防措施的實施和健康教育。此外,參照Caprini血栓形成風險評估表,將患者分為中危患者和高危患者。根據患者病情,通過干預指導,將藥物預防與機械預防充分結合,有效預防VTE的發生,本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VTE發生率較對照組降低(P<0.05)。觀察組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率為2.5%,明顯低于護理常規對照組(17.5%)的臨床結果基本一致。這充分證實了VTE預防循證護理方案在預防靜脈血栓栓塞方面的優勢。同時,VTE預防循證護理方案對于患者下肢功能的訓練也極為重視,更大程度地恢復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有效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循環,為預防靜脈血栓栓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研究結果證實,干預后觀察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臨床干預效果顯著。同時,由于大多數靜脈血栓形成的病例沒有特定的臨床癥狀、體溫和膚色,因此對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的早期干預,除密切監測患者以發現異常情況外,還應當進行健康教育、抗凝藥物使用管理、體位護理、飲食護理等。本次研究,更加注重轉化應用給系統、護士和患者帶來的變革,從而規范VTE預防護理的行為,降低護士風險評估的錯誤率,從而有效預防VTE的發生。
綜上所述,VTE預防循證護理方案預防骨科患者靜脈血栓栓塞,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降低靜脈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海燕,王金萍,植艷茹,等.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循證護理方案在骨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1,38(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