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一切教育應以人為本,不是就行為看行為,而是通過行為讀懂其背后的內涵和意義,看到特殊孩子深層的需要。老師只有眼里有學生,才能牢牢牽緊他的手,一起向未來。”
在第三屆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特殊教育組總決賽案例分析環節,周沛針對三年級自閉癥學生出現發脾氣甚至打人行為的案例,從評估、計劃、實施、評價四方面條理清晰、步驟分明地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她的分析涵蓋了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特殊教育學、腦神經科學等專業知識。在隨后的答辯和即興演講環節,她憑借出色的表現,最終將冠軍收入囊中。
從教7年來,周沛一直在思考并實踐著——特殊教育如何才能讓學生成為一個獨立而有尊嚴的人?
以愛育人,發現特教的意義
周沛小時候的伙伴中,有一個患有唐氏綜合征。所以,她比別人更早地了解到,特殊兒童為什么會不一樣。母親是一名醫生,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周沛與這個小伙伴成為朋友。在一起長大的過程中,她漸漸地篤定走上特殊教育這條路。
大學四年,天津體育學院特殊教育專業課教師戚克敏對周沛產生很大的影響。“記得在一節課上,戚老師讓我們聊聊自己的未來,大家透露出對未來的不確定和迷茫,于是她也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歷程,教我們要學會分析自己的優勢和短板,并如何克服短板。”周沛回憶道,“戚老師還問我們,特殊教育教師的特質是什么,所有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是愛心。但是老師說光有愛心遠遠不夠,還需要有專業能力。有愛心是你愿意去教,有專業能力才能真正教會。”
雖然周沛也有過茫然和猶豫,但戚老師的教誨給了她勇氣,也讓她明確了方向。這幾年的從教生涯讓周沛更堅定地認為,特殊教育教師是一份專業性很強的職業,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只憑一腔熱愛不足以支持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還需要系統的專業知識幫助他們提升生活自理、社會適應的能力,盡可能在有限的校內時間教會他們更多的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碰到困難并不會讓她放棄,反而讓她更加堅信這份工作的意義。
戚克敏這樣評價:“周沛的思維非常活躍、行動力很強,身上有難能可貴的堅韌品質。大學期間,除了發展自己的專業,還參與了很多實踐活動,英語演講比賽、大學生才藝大賽都獲得很好的成績。她非常珍惜時間,對自己的發展有明確的規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積累。”
2015年,周沛正式成為一名特殊教育教師,在廣州市番禺區培智學校職高部任教。學生年齡比較大,但在周沛眼里,他們單純質樸。在教學過程中,他們也許學得很慢、愛發脾氣,但是他們對老師的愛也表達得很直接、很長久。周沛經常會收到一些已經畢業的學生發來的祝福。“學生讓我感受到幸福,我也看到了他們的成長。”周沛說。
2016年,周沛考到廣州市黃埔區啟智學校教師編制。當時她擔任中年級班主任,班上9個學生中有3個重度的自閉癥學生,這對她的專業產生了很大的挑戰。
“第一年班主任工作很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我喜歡學生,對每個學生都付出了全力。”周沛通過建立學生的規則意識、實施個別化教學,帶學生學習烘焙、到街道社區做志愿者,真誠地與家長溝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做一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
以賽促能,實現自我的蛻變
周沛孜孜不倦地追求專業上的發展。她有豐富的參賽經驗,在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中不斷突破自我。
從2020年底到2022年初,周沛經歷了校賽、區賽、市賽、省賽到總決賽的層層選拔,一路過關斬將。再次回憶總決賽當天的情境,她說:“這一切就如一場夢境,直到宣布我是冠軍的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夢想照進了現實。”
比賽是綜合素養的體現。周沛有長期看書學習的習慣,這個習慣讓她更有底氣和自信。從校賽到市賽,一路穩穩當當,但問題很快出現了。
“雖然我積累多,但是比較散、缺乏梳理,尚未形成系統的框架,這讓我調動知識庫時需要較長的時間。而比賽,反應時間只有幾十秒甚至幾秒,我還遠不足以達到這個水準。面對即將到來的省賽,我又有何底氣證明自己呢?”
發現問題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亟待解決它而充滿恐懼感;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艱辛的,因為知道自己要經歷無數次打破、塑造、再打破、再重塑。
省賽當天,分析視頻案例對周沛來說難度很大,她在備賽過程中接觸得不多,最終以第四名成績進入總決賽。
省賽之后,周沛不斷復盤,補短板。她認真分析了自己的優劣勢,根據實際情況增加了備賽的專項項目,寫教案、練說課、案例分析,雖然這些與特教教師的日常工作息息相關,但變成比賽題目時,提取、反應、輸出仍然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反復練習、熟能生巧。
原本2021年12月底舉行的總決賽,因為疫情推遲至2022年2月。賽前整整一個月,周沛完全拋開比賽,“閉關”在家,把自己全部的專業知識梳理了一遍。
“站在總決賽舞臺上,不能只有專業知識。而是要思考我為什么站到這個舞臺,站上去之后我最想要表達什么,這是作為一名特教人的責任和擔當。”
更難得的是,在漫長的比賽過程中,周沛還在2021年考取了武漢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讀研讓她轉變了思維,知道要用更加科學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通過查找文獻、搜索資料等方法,了解當下特殊教育熱點和重點;思考案例分析如何找到案例中的核心問題、怎么分析問題、采取怎樣的舉措、有哪些成效、如何評價等。科學的思維方式幫助她更快地成長。
從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到廣州市番禺區培智學校,從家人朋友到指導老師,都是她備賽過程中的堅實后盾。
終于,在總決賽前,她找到了突破自我的關鍵。“那種感覺讓我豁然通透,其實說出來很簡單,就是真誠地感受到了學生,不因為案例而案例,不因為演講而演講,而是真正作為一名特教教師,看到了學生。如果帶著這份信念,比賽將沒那么重要,壓力也自然會減輕。”周沛說。
登上總決賽舞臺,當她面對案例分析題目,哪怕只有5分鐘準備時間,她想到的是學生;看到演講題目的那一刻,哪怕只有1分鐘準備時間,反思的是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只不過說出了自己最想說出的話,不受任何框架和技術約束,甚至顛覆了原來所有的準備,即興調整了思路,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理解一層一層分析。我知道這很需要勇氣,尤其是這么大的舞臺,但是那一刻,我超越了自己,因為,我只想為特殊孩子發聲。”
以夢為馬,展現使命的力量
特教教師的使命是什么?周沛找到了心中的答案:“讓每一個特殊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2019年,周沛以學校廣播臺臺長的身份,帶領學生成立了啟悅之聲廣播臺。“剛開始很多人有疑問,特殊孩子成立廣播臺,可能嗎?連我都覺得不可能。”周沛說,“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班有幾個孩子雖然非常好動,但是觀察能力不錯,領著任務卡就可以去其他班搜集素材;還有幾個孩子可以進行簡單的仿寫,只要在老師的幫助下將素材簡單加工變成鷹架式的語言,他們就能寫出來;還有的孩子溝通能力不錯,很有表達欲,只要反復練習新聞稿,就可以播報新聞了。”
當清晨的校園響起了小主播的聲音時,整個學校沸騰了,他們居然聽到了同學的聲音。廣播臺深受師生喜歡,小主播簡直成了同學們的“偶像”。廣播臺的學生不僅在語言溝通能力等方面獲得提高,更重要的是變得更加自信。
“廣播臺給我的啟示是,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優勢和潛能,作為老師,要做的就是挖掘他們的優勢,開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周沛說,“不僅要看到孩子的優勢和潛能,還要在科學方法的引導下讓這些潛能發光發熱,成為照亮他們人生前進道路的光。不僅我們要看到,還要讓孩子自己看到,相信自己的特別和與眾不同,相信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特殊孩子亦是如此。”
成為特殊教育教師的這些年里,周沛的心態變化很大。特別是成為媽媽之后,對學生更包容、更有耐心。而她的學生帶給她更多的感悟是珍惜,她比過去更加珍惜健康、珍惜身邊人、珍惜平凡的每一天。
2021年11月,周沛因工作變動,再次回到番禺區培智學校任教。這次,她教的是一年級。經過比賽,她看待學生的視角發生了轉換,會帶著案例視角觀察學生。“過去覺得需要我去處理問題,現在看到的是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我的教育信念更加堅定了。”
胡琪珍和張二妮都在番禺區培智學校任教超過20年,她們對周沛贊賞有加:“我觀摩過周老師的公開課,她對學生的觀察很細致,課堂上采取的教學方法也比較到位,知道怎么合理應對不同學生的行為。”“她很熱心、很親和、很陽光,專業過硬,口語表達、舞臺表現力很突出,通過比賽保持了積極向上的狀態。”
對于未來的期盼,周沛的話語鏗鏘有力:“新時代、新舞臺,不僅要有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工匠精神,還要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赤子之心。未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依然會每天牽著孩子的手,扎根于這片我熱愛的土壤,直到燈火通明。”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