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琦
2022年6月,一則短視頻《帶著女兒去支教》吸引了許多網友點擊觀看。深圳市寶安區(qū)燕山學校英語教師楊匯瀅,帶著3歲的女兒安安去往河源市龍川縣支教。
每天早上,她先給安安梳洗,然后帶著她上早讀課,課后送她去幼兒園。周末,她或是開車載著安安,或是背著她走在田間小路,一起到訪學生家庭。這些暖心片段,傳達了師者的仁愛之心,展現了黨員教師的初心與使命。
在一片贊譽聲中,楊匯瀅謙虛地說:“2021年9月3日,我來到龍川縣登云中學,一年來,我和另外15名深圳老師一起,關心愛護留守學生,立足日常教學,積極送教下鄉(xiāng),開展教研活動等,作為一個普通老師,做了一些普通的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我唯有不懈努力,回報大家對我的關心和支持。”
細處提高學習效率
2021—2022學年,楊匯瀅負責登云中學初二級兩個班的英語教學。在深圳任教十年間,她教的一直是滬教牛津版英語教材,而龍川用的是人教版英語教材。為克服這個問題,并盡快了解課程內容,為學生中考做好充分準備,她深入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準確掌握學生薄弱之處,研究制定查漏補缺措施。
經過摸查,楊匯瀅知曉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較內向,不敢開口,沒有大聲朗讀的習慣,對一些簡單的單詞發(fā)音也不夠準確;小學的英語教師大多是從別的科目轉崗過來的,課堂比較單調枯燥,互動操練少。
因此,她帶領學生重新學習英語音標和字母書寫等基礎知識,充分利用每節(jié)課前5分鐘,進行單詞聽寫,限時閱讀訓練,播放自然拼讀的小視頻、字母書寫短視頻等,讓學生由易入難,消除畏難心理,逐漸提高英語學習興趣。例如,講比較級的知識點,以班里的學生舉例子:“Zheng Jin is taller than Miss Yang.” “Miss Yang is as tall as Zheng Ruiling.”講購物,她事先準備一些文具、生活用品,先和活潑的學生配合表演買東西,再安排同桌、小組對話,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表現機會,課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在每個鮮活的課堂,做音標小游戲、操練對話、講語法、講閱讀、講歐美文化、講方法技巧……楊匯瀅胸有成竹,隨機應變,呈現了一節(jié)節(jié)令學生耳目一新的課。
同時,楊匯瀅從細微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強調上課要記筆記,留痕跡;同學發(fā)言時,要學會安靜傾聽,給同伴鼓勵。學生感覺最難的,則是早讀。他們以前沒有早讀的習慣,一開始能早起進課室朗讀的只有一兩個人,楊匯瀅堅持去宿舍門口催他們起床,帶領他們晨讀,現在兩個班幾乎都能到齊了。看似不起眼的20分鐘晨讀,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楊老師,原來學英語這么有趣!”“我現在感覺背單詞不難了!”“慢慢地,我也能看懂閱讀題目了。”期末,楊匯瀅所帶班級英語成績名列前茅。
細致關愛學生身心
“2004年我從黑龍江千里迢迢來到深圳大學讀書,老師們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盡心盡力關愛我們,為我們的畢業(yè)論文選題費神,為我們的就業(yè)問題操心。如今帶著老師們的愛和囑托站在一線講臺,我要把愛傳遞下去。”楊匯瀅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快人快語的楊匯瀅,到崗不久就與學生打成了一片。她常常和學生聊起自己的經歷,如何從東北小城來到深圳大都市,如何從代課教師轉正、成長為優(yōu)秀教師,借此鼓勵他們在青春年華努力奮斗。大課間時,她與學生像朋友一樣互動;午餐期間,她帶著移動音響給學生唱歌;晚自習后,她深入學生宿舍,及時發(fā)現和疏導學生的情緒情感問題。
“農村的孩子很單純,但周邊環(huán)境比較復雜,加上大部分的學生家長都不在身邊,學生缺乏監(jiān)管,和祖輩又難以有情感上的溝通。在懵懵懂懂的青春期,他們很需要一雙傾聽的耳朵,我愿意做他們的知心姐姐。”因此,她為全校全體女生開展了首個心理講座,用生動形象的話語、事例,講述了“女生要保護好自己”“女生要自強自信自立”。她簡樸的宿舍在周末就搖身一變,成了“楊媽媽廚房”,為此她特地添置了雙頭灶和一些廚具,包餃子、蒸饅頭、炒菜做飯,學生們輪流來做客。歡聲笑語中,這個廚房拉近了她和學生的距離,也更讓他們感受到關愛。
為了了解學生成長背后的家庭要素,楊匯瀅利用32個周末,走訪了任教班級的83個學生的家庭,足跡涉及登云、通衢、鶴市、鐵場4個鎮(zhèn)25個村。“家訪并不是向家長告狀或者抱怨,而是向他們傳遞一個信息:學校對每個學生都很重視,也希望家庭更關注孩子的成長狀態(tài)。”在厚厚一本家訪筆記的基礎上,她為智力缺陷、單親家庭、父母重病或離世家庭的學生制定了個人成長呵護方案。同時開通抖音號,上傳學生校內活動片段,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良好表現,使遠在他鄉(xiāng)工作的家長深受感動,積極互動,引起良好反響。這個新穎的方式建立了師生、家校、親子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并帶動登云中學的教師積極探索家校合育新方式。
制度建設方面,楊匯瀅與登云中學管理層共同探討,對教師備課、教案整理、科組會形式、學校公眾號建設、學生德育管理、少先隊建隊、特殊學生心理檔案建設、學生宿舍管理、班主任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參考寶安區(qū)學校的先進做法,組織學校中層干部共同建立教案書寫范本標準,規(guī)范科組會流程和討論內容,構建學生“八德教育體系”,完善學生宿舍管理制度,籌建心理咨詢室。
聚合支教團隊力量
2017—2022年,寶安區(qū)教育局堅持“當地所需、寶安所能”的工作原則,以“智力幫扶”為核心,推進對廣東龍川、廣西都安、新疆喀什、西藏察隅、貴州織金、江西尋烏等六省十二地的教育幫扶工作。其中,“1+M+N”團隊支教的幫扶創(chuàng)新舉措,突破了原有課對課、校對校的點對點支教模式,成為寶安教育幫扶的新名片。具體而言,1為受援縣,寶安區(qū)教育局聚合M位支教教師教研力量,以駐點學校為中心,分片區(qū)開展送教送培下鄉(xiāng)活動,對當地教師進行業(yè)務技能提升培訓,覆蓋影響帶動當地N所學校教師成長。
2021—2022學年,寶安區(qū)共有16名教師被分配到龍川支教。上學期,他們在龍川下屬8鎮(zhèn)10所學校工作;下學期有7名教師抽調到縣教師發(fā)展中心任兼職教研員,其余9人留在原受援學校。擔任龍川支教隊隊長的楊匯瀅,在“1+M+N”模式的指導下,變“輸血支教”為“造血興教”。他們組建了教研指導、教學示范、宣傳推廣等小組,充分利用團隊教研力量,分片區(qū)進入鄉(xiāng)鎮(zhèn)、教學點開展鄉(xiāng)村教師培訓活動。
“楊老師,您的講座《給我的教育加點糖》深深觸動了我,我開始反思自己當老師的信念是什么,目標是什么,對自我的約束是不是少了點。謝謝您的指導和提醒!”這是鐵廠鎮(zhèn)梓江小學教師發(fā)來的短信。第一次送教下鄉(xiāng),楊匯瀅及支教隊來到這個只有15名教師的教學點。當地教師是真誠的、勤奮的,但也有些迷茫。“越是在這樣的小地方,越要讓自己成長。”楊匯瀅分享了自己從寫反思到寫論文的專業(yè)發(fā)展經歷,受到了他們的歡迎。
上學期,支教隊深入4個片區(qū)11個鄉(xiāng)鎮(zhèn)16個教學點,開展了教研培訓活動37場,公開課、示范課、研討課28節(jié),學校管理、學科素養(yǎng)專題培訓講座9場,中考專項備考講座6場,撰寫教育分析報告7篇,對當地483名教師開展了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培訓,并開展了4次大型送教活動。比如,涂耀林對109名畢業(yè)生開展了入職培訓,李艷紅、郭金金上了2節(jié)縣級研討課,付艷平、湯宇梅上縣公開課及講座。這些活動充分發(fā)揮了支教團隊的示范引領作用,為當地教師帶去先進教育理念,拓展了師生視野。
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支教隊積極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展現了寶安區(qū)高效的教研方式和新穎的教學方式。例如,李曉東組織同科組備課,自制物理實驗道具,讓受援學校老師先聽再上,不斷打磨實驗課。徐保疆自制化學實驗短視頻,在課上播放。陳廣佳、黃銳深入學生,認真貫徹落實課后答疑反饋服務。唐兵組建了登云中心小學第一支鼓號隊。劉翠蘭在龍川縣第一中學高中部組建了朗誦社團。毛亞蘭組織學生參加黨建朗誦比賽,獲得一等獎。楊匯瀅開展了登云中學首屆校園文化節(jié)英語嘉年華活動、全校400名學生包餃子等勞動實踐課。下學期,兼職教研員配合縣教師發(fā)展中心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撰寫分析報告,舉辦、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開展公開課、講座,擔任教學比賽的評委等。在支教教師帶動下,受援學校教師克服工作倦怠,熱情高漲,多位當地教師的公開課獲得縣級優(yōu)秀課程。
2022年7月,一學年的支教工作已近尾聲,思量再三,楊匯瀅申請了繼續(xù)支教一年:“各項工作已有了雛形,我想再多做點事。”她將繼續(xù)用樸實、真誠的行動,關心愛護學生,用奉獻精神促進鄉(xiāng)村教育振興。
新學年,她在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光芒綻放眼底,信仰充盈心間,責任勇擔肩上。一年時間轉瞬即逝,感謝領導老師們對支教教師的關心照顧,讓我們在龍川有家的感覺。聽說我要繼續(xù)留任,曾經教過或沒教過的學生給我發(fā)了許多信息,看到他們懂事了、成熟了,我真的很欣慰。接下來,我將保持本真,踏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