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惠 孟英婷 余亞莉 尹樹升 李潔潔 張媛
【摘要】? 健康中國戰略是我們黨和政府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作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障和護佑中華民族世代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其傳承與創新發展對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面臨人才匱乏、缺乏行業規制、挖掘整理不足,缺乏保護機制、創新發展不足等諸多問題,建議通過優化中醫藥健康養生人才培養機制,充實人才隊伍;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健全行業監管;注重有效挖掘和整理,健全保護制度;促進多元融合,創新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發展模式等方面促進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助力。
【關鍵詞】? 健康中國戰略;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傳承;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 R2-0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21--05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He Huihui,Meng Yingting,Yu Yali,Yin Shusheng,Li Jiejie,Zhang 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Management,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China
【Abstract】?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ployment made by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to ensure people's health.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culture, TCM health preservation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afeguarding and protecting the h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promoting it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At present,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CM health regimen culture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alent, lack of industry regulation, lack of mining and sorting, lack of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lack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o optimize the TCM health regimen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to enrich the talent team;Improve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industry supervision; Pay attention to effective excavation and sorting, improve the protection system; Promote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culture, to provide pow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Key words】? Healthy China strategy;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cultur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健康中國戰略對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因此,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發展要與時俱進,通過對理論經驗、技能技法、服務產品的改良和創新,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全方位、貫穿整個生命周期,以保障人民健康為核心要義的全養生服務,以最終實現大健康目標。然而,當前我國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以待完善,其傳承與創新發展之路道阻且長,需要多方協同、多管齊下、多元推進、多維宣傳。
1?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與健康中國戰略概述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是以中醫藥健康養生理念為指導,中醫藥學理論為基礎,為人們提供有助于促進身心健康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也包括修養身心的生活規律和風俗習慣等。作為中醫藥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是指在中醫藥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健康理念指導下,創造的有關養護生命、未病先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了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狹義的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則特指中醫藥學在養護生命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的總和[2]。中醫藥健康養生理論中的“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預防、養生保健方面作用突出,針對眾多慢性病、老年病等有顯著的療效。堅持這種養生理念,不但會使健康人群身體陰陽調和,精神心志閑舒,也會使處于亞健康的人群逐漸恢復機體正氣,可抵御外邪的侵犯,減少疾病的發生。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實踐檢驗,建立了符合健康之道的獨立體系,是健康中國戰略保障人民健康生活目標的根本抓手。
健康是生命之基,擁有健康的體魄是進行生存和發展、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們黨和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自2016年起,《“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重大文件發布實施,提出要普及健康生活、發展健康產業,強調預防為主,充分發揮養生文化在遏制慢性病發生率方面的作用[3]。《“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提到:“大力傳播中醫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養生保健技術方法,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運用,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基于此,傳承與創新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對健康中國建設意義重大。
2?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中醫藥健康養生行業人才匱乏
基于行業的獨特性,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人員需要擁有扎實的中醫藥學理論基礎,更需要具備專業嫻熟的操作技能,行業工作者在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同時必須擁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但目前大多數中醫健康養生服務人員是非醫學類院校畢業,僅通過一些培訓班進行短期的服務操作培訓就上崗工作,對中醫健康養生方面的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專業性不強;現代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更迭優化,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傳承發展融入了互聯網+領域的技術創新要求,逐漸與互聯網、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緊密聯系、交叉分布。且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不斷追求,中醫養生保健逐漸與養老、文化、旅游、體育健身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行業的多元融合發展對中醫藥健康養生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變得迫切。
2.2? 缺乏行業規制
2.2.1? 行業標準、規范性缺乏? 目前在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發展過程中多為頂層設計的宏觀政策指導,具體政策和行業標準、規范缺失,不利于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項目和中醫診療活動彼此之間存在交叉融合的地帶,何為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項目應當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但是,現階段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項目的外延并不明確[4],使得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極易與中醫診療活動混淆,許多虛假民間醫藥擾亂市場,一些不法分子打著中醫的旗號非法行醫,部分保健品夸大宣傳,欺詐消費者;同時,中醫藥健康養生行業門檻較低。現如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里的從業人員大多數來自非醫學院校的畢業生,他們有的甚至直接經過機構內部的培訓后持證上崗,所持證件也僅僅只有《健康合格證》,或者勞動部門頒發的中醫按摩推拿培訓證書,自身的專業水平并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5],難以保障服務的質量及安全性。行業的不規范極易瓦解中醫數千年來艱難獲取的信任,同時破壞優良的中醫養生方藥和技能的口碑,使其瀕臨失傳。
2.2.2? 中醫藥健康養生行業監管主體及職權不明確 政府出臺的管理制度或規范大多只適用于公立醫療機構,對民營機構缺乏約束力,且管理制度中并未明確中醫養生保健的監管部門[6],根據現行制度,中醫保健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受衛生部門、工商部門、質量監督部門等多個部門的共同管理,但沒有部門對中醫養生服務行為進行直接管理[7]。《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征求意見稿)[8]第六章規定了中醫養生保健行業自律內容,但相較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等法律明確規定行業協會的法律地位、法律職責,《中醫藥法》并未對行業協會作出規定,導致行業協會自律監管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缺少監管權限、法律依據等[9]。由此以來,中醫藥健康養生行業面臨監管漏洞,難以保障中醫藥健康養生事業的順利發展。
2.3?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挖掘整理不足,缺乏保護機制
歷代醫著和古人的經驗思想是研究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理論基礎,譬如藥王孫思邈醫著中所記載的“食療18方”“養生13法”,再如按摩、穴位指壓、刮痧拔罐等養生技術,這些理論及方法傳承歷史悠久,簡便廉效,具有非凡的研究價值。目前我們對古代學者以及散布在民間各地的中醫健康養生方法、技術及理念的系統挖掘整理、總結研究工作還不充分,對中醫健康養生保健實踐的指導依據還不充足;我國許多中醫藥古籍文獻、單方驗方、養生手法等已經處于公開狀態或者散落民間為家族個人所掌握,由于缺乏保護機制,我國民間醫藥資源面臨著被發達國家藥企掠奪的境遇[10],屢屢遭受不當占有及使用,我國中醫藥健康文化資源流失嚴重,影響我國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新發展。
2.4? 創新發展不足
2.4.1?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傳播與推廣不足? 王然禹等[11]學者在2018年全國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調查中發現:各種接觸形式的普及率中,宣傳欄(宣傳墻)普及率最高;音像材料普及率最低。可視化程度更高的普及方式、普及效果沒有傳統形式好。其原因可能是宣傳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居民興趣不大。此外還存在傳播方式固化、傳播類型單一[12],交互形式簡陋、缺乏有效互動[13]等問題。在全媒體時代,中醫藥健康文化的普及不僅需要注重廣度,更需要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普及形式的多樣性。
2.4.2? 創新發展多元融合不足? 中醫藥事業越是邁向高質量發展,就越要推動中醫藥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融合發展[14]。在健康中國背景下,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發展呈現出多元融合不足,中醫藥健康產業延伸不夠,與其他產業、行業之間仍存在壁壘,缺乏深度融合以及有效互聯互通,影響了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3?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策略建議
3.1? 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充實人才隊伍
立足中醫經典是培養中醫養生人才的根本所在[15],《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征求意見稿)第十七條規定鼓勵符合條件的教育機構開設中醫養生保健相關專業,培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專業人才[16]。實踐中,應加強中醫藥院校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功能,不斷夯實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的有機融合,在人才培養計劃中貫穿中醫思維,體現中醫藥養生文化底蘊,構建專業的中醫養生文化課程體系,倡導學習名老中醫技術經典,使“傳有可承”“學有所教”;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融合背景下,遵循新時代的養生產業分工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中醫藥基礎性產業、延伸性產業、融合性產業人才,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交流合作,使其成為利用中醫養生文化進行疾病預防、病后愈體和宣傳教育工作的復合型人才,促進中醫藥健康養生產業人才優化發展。
3.2? 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健全行業監管
3.2.1? 完善管理制度,加強行業規范性? 目前,對中醫藥養生行業的管理制度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基本標準(試用稿)》兩部規范性文件[17],為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法規政策依據。在行業標準方面,湖南養天和傳統養生有限公司聯合湖南中醫藥大學起草《傳統中醫養生服務管理規范》行業標準[18],對服務場所、服務人員、服務要求以及服務管理作了相關規定,為規范中醫藥養生服務提供借鑒。但《中醫藥法》的規定較宏觀原則,兩部規范性文件的法律位階較低,行業標準的權威性有待提高,因此,建議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上升中醫藥健康養生法律規范的位階,增加行業標準的權威性,制定并推廣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發展各領域針對性的行業標準和發展指南;創建更為嚴格規范、健康積極、專業性強的行業環境。提高從業人員準入門檻,對從業人員區分等級、專業、服務模式,建立人員培訓、考核、考試體系,加強執業資格的審查、認證和執業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準入制度,提高服務水平[19]。建立中醫藥養生行業人才表彰獎勵制度及長效機制,注重發現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傳承人。
3.2.2? 明確監管主體及職責,完善監管模式? 中醫藥健康養生行業的不規范現象無法通過市場自行糾正,迫切需要構建政社合作的監管模式,明確政府監管機構及職責,建議加強多部門溝通和協作,比如衛生行政部門與工商管理局加強合作,將中醫保健機構納入衛生監督部門的日常監督范圍,預防控制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形成政社合作監管格局[20]。重視第三方平臺,如行業協會、中醫藥協會、健康服務協會等,賦予其法定權限及職責,對于日常機構監管、懲戒、引導、培訓等發揮重要作用[21]。
3.3? 注重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有效挖掘和整理,健全保護制度
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其中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導引術等傳統保健體育項目,都以“修心養性”觀念為目標,飽含中醫藥健康養生智慧和中醫藥健康理念[22]實踐中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立足根基,挖掘精華,保持特色,注重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核心理念、技術、方法等內容的挖掘傳承;民間醫藥技術是中醫藥自主創新的獨特領域[23],在民間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工作上,切實做好資源的統籌和整合工作,加大對民間養生秘方驗方的獻方政策支持,在有效挖掘的基礎上,規范整理收集工作,并設立長效機制,對民間中醫藥養生技能方法建立科學評估,篩選評價機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加強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產權保護,落實《中醫藥法》對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的規定,健全保護制度,使持有人的產權得到尊重、充分實現知情同意及惠益分享的權利,提高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可及性,使其應用于大眾生活,惠及人民健康。
3.4? 促進多元融合,創新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發展模式
3.4.1? 借助全媒體平臺進行多渠道宣傳,擴大傳播力度
在傳播內容上,要將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抽象理念具像化,例如,以行動類知識為突破口,開展八段錦、五禽戲等運動養生功法的教育工作,將中醫藥適宜技術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24];在傳播形式上,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信息便捷性、互動性等特點,優先建設中醫藥文化移動媒體,形成載體豐富、渠道多元、覆蓋面廣的傳播矩陣。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短視頻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有的優勢,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條新路徑[25]。利用智能手機、網絡設備、APP軟件進行中醫藥養生文化移動終端設計,將新媒體、VR[26]等先進技術逐漸應用于中醫藥文化傳播中。
3.4.2? 多元因素融入,促進中醫藥健康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首先,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打造“互聯網+中醫健康養生”行業新模式。這一模式將中醫“治未病"理念貫穿其中,融合市場營銷、健康服務、大數據技術,將企業的產品銷售轉為健康服務方案,打通線上線下機制,線上文化熏陶,線下實際體驗,構筑多樣化、智能化中醫藥養生文化體驗。“中醫養生館”大垂直搜索正是中醫養生文化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結合的具體表現。應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 利用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云服務等新技術、新方式[27], 不斷完善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以人民群眾為中心,以線下體驗館為基礎、依托互聯網技術,形成產品、體驗為一體的服務內容,最終為大眾提供中醫藥養生文化產業以數據為核心的全方位、多樣化健康管理服務。
其次,促進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積極開發中醫藥溫泉、中醫藥養生酒、養生茶、中醫藥養生名家的思想理念以及科普文化等各類中醫藥健康養生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形態資源,融入生態旅游實踐中,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旅游市場的發展。郭娜等[28]在論“生態旅游+中醫養生+中藥種植”三產融合發展—以黑龍江省為例一文中探討了“生態旅游+中醫養生+中藥種植”三產融合發展的機理。包括模式設計、融合的方式、融合的方法和原則等,指出如果將“生態旅游、中醫養生和中藥種植”三產有機融合,就會形成強強聯手、取長補短、協作共贏的理想目標。為我們提供思考借鑒。
最后,構建“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領域的創新發展模式。現階段,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歐陽靜等[29]學者積極探索在全民健康背景下,依托“大健康”理念,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預防、治療、康復、保健中的重要作用,搭建中醫藥健康與體育產業融合平臺,與經濟強國產業政策對接,依托大健康產業發展中醫藥產業群和體育產業鏈,推動中國特色的健康產業發展;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問題嚴重,養老問題迫在眉睫,對中醫藥+養老領域的探索成了研究熱點。張惠玲等[30]學者提出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醫康養健”四位一體機構養老模式,將醫療、康復、養生、健康管理有效結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為“醫養結合”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道路;葛新穎等[31]學者從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內涵、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優勢、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模式、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實例等幾個方面展開研究,為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產業化發展提出建議。
綜上,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中醫藥健康養生行業需要充實人才隊伍、健全管理制度、注重挖掘整理與保護以及促進多元融合,創新產業發展等,以使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歷久彌新,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從而為促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助力。
4? 參考文獻
[1] 梁尚華,章林,李海英,等.關于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研究與思考[J].中醫藥文化,2017,12(6):50-53.
[2] 劉玉潔.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中醫藥大學,2020.
[3] 楊鑒.健康中國戰略下推動川菜營養化發展的思考[J].食品安全導刊,2020(9):93.
[4] 高晨輝.中醫養生保健行業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探析[J].醫學與社會,2021,34(6):31-36,42.
[5] 孫漢.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的規范化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中醫藥大學,2019.
[6] 李學盈,陳瀅瀅,郭健煒,等.改革開放40年來中醫藥保健事業發展歷程、經驗與啟示[J].衛生軟科學,2020,34(10):7-10,27.
[7] 峗怡,鄢慶波,池葦,等.重慶市南岸區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現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7,30(10):29-31.
[8]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關于公開征求《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EB/OL].(2018-06-15)[2021-12-20].
[9] 高晨輝.中醫養生保健行業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探析[J].醫學與社會,2021,34(6):31-36,42.
[10] 張媛,王明旭,馮建安.民間驗方生存發展現狀與保護策略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8,35(4):278-281.
[11] 王然禹,靳琦,劉倩,等.2018年全國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21,37(5):444-447,462.
[12] 吳謙,邱映貴.全媒體時代下中醫藥文化傳播模式研究[J].中醫藥導報,2020,26(11):175-177.
[13] 劉熙孟,閻彥.淺析中醫藥類自媒體現狀及提升其跨文化傳播能力的途徑[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5):225-226.
[14] 王君平.讓中醫藥在創新中傳承(人民時評)[N].人民日報,2020-11-09(010).
[15] 蔡云,馬新飛,韓許高,等.大健康時代背景下中醫養生學新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9,25(7):944-946.
[1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關于公開征求《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EB/OL].(2018-06-15)[2021-12-20].
[17] 陳子怡,李筱永.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監管制度的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衛生法制,2019,27(6):49-52.
[18] 王碩.傳統中醫養生管理服務規范[EB/OL]. (2020-11-25)[2021-12-20].
[19] 李哲,肖夢熊,李黎,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現狀及其發展應對——基于北京、湖南、貴州三省市的調查分析[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0,44(3):13-16.
[20] 峗怡,鄢慶波,池葦,等.重慶市南岸區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現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7,30(10):29-31.
[21] 峗怡.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監管問題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7,10(7):47-52.
[22] 馮振偉.體醫融合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23] 王彤,陳沛沛,趙學堯,等.關于民間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標準化的思考[J].中醫雜志,2020,61(19):1707-1709,1720.
[24] 茅靜雅,高明,程東英.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策略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7):219-221.
[25] 孫亞坤.短視頻平臺中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批判性分析——以抖音短視頻為例[J].視聽,2020(8):171-172.
[26] 張雅祺,朱劍飛.VR技術在中醫藥文化傳播中的應用[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6):103-107.
[27] 趙文敏,田侃.“健康中國”戰略下“互聯網+中醫藥”發展的SWOT-PEST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9,30(7): 1773-1776.
[28] 郭娜,崔家善.論“生態旅游+中醫養生+中藥種植”三產融合發展——以黑龍江省為例[J].學術交流,2018(9):133-140.
[29] 歐陽靜,陳小東,葉子軼,等.體健融合視角下的中醫藥健康發展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35): 4-7.
[30] 張惠玲,夏麗娜,金榮疆,等.中醫藥特色“醫康養健”四位一體機構養老模式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21,38(8):631-635.
[31] 葛新穎,袁源見,呂丹.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33):190-193.
[2022-04-1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