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熔 袁金秋
[摘要]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國際化辦學缺乏總體設計和長遠思考、農業高職院校“走出去”缺少行業企業引領、利益共享的校企協同機制尚不完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足、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據此,文章提出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路徑優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產教融合平臺;對標“二鏈”,培育本土技術技能人才;加大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關鍵詞]“一帶一路”;農業高職院校;“走出去”企業;校企命運共同體
[作者簡介]陳熔(1975- ),男,江蘇泰州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副教授;袁金秋(1986- ),女,江蘇泰州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留學生服務中心主任,講師。(江蘇? 泰州? 225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1年研究資助課題“‘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路徑優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B024)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9-0056-04
2017年,《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提出,“鼓勵本國企業參與沿線國家農業發展進程,幫助所在國發展農業、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履行社會責任”。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加強職業學校與境外中資企業合作,培養熟悉中華傳統文化、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農業高職院校應當緊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主動發掘和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需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的意義
1.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肉安天下”,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必須把“米袋子”“肉盤子”牢牢抓在手中。在確保國內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我國企業“走出去”,可以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資源優勢,建立“產加銷”一體化國際農產品產業鏈,進而形成良好的伙伴關系,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可以緩解國內農業資源壓力,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高職院校可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科研優勢和服務優勢,培養擁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協助“走出去”企業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從而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有利于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高職院校承擔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高職院校學習國際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辦學模式、規章制度等,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模式。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農業高職院校要強化與“走出去”企業的合作,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理念上更多地與國際接軌,開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標準、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教學資源等,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使更多人了解中國職教、認可中國技術、使用中國產品。
3.有利于提高本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本質特征,也是決定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農業高職院校應根據“走出去”企業需求,改變傳統育人模式,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從語言能力、中華文化、企業文化、專業技能四個維度培養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培養“知華友華”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
二、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的主要模式
1.技術技能培訓。主要表現為農業高職院校通過與“走出去”企業共建海外培訓基地,聯合開展員工長、短期農業技能培訓、語言培訓等,這是較為普遍的一種服務形式。例如,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聯合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開展加蓬農機師資培訓項目;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與楊凌示范區國際合作局對接,累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訓1400余名農業技術人員。
2.學歷教育。主要表現為農業高職院校采用現代學徒制的形式,根據企業需求培養本土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實現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例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與江蘇江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建安哥拉“絲路農坊”,聯合開展安哥拉“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3.助力企業開發技術標準。主要表現為農業高職院校發揮人才和科研優勢,與企業共建研發團隊,開發國際通用技術標準,并向海外企業推廣。例如,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聯合企業制定行業標準《橡膠加工安全生產規范》,被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4個國家的20多家企業認定和采用。
4.為企業提供科研和技術服務。主要表現為農業高職院校選派骨干教師赴“走出去”企業在境外開展科研攻關、技術指導。例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選派教師赴雙馬集團印度尼西亞養牛基地開展牛病防治技術服務;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選派教師赴“中肯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協助當地育苗。
此外,根據調研,與“走出去”企業實質性開展境外校企合作項目的農業高職院校主要分布在江蘇、廣東、北京、陜西、四川等省份,且以“雙高”院校為主;合作項目所在國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國家為主;從合作形式來看,包括共建絲路農坊、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園等開展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涉及的專業涵蓋種植、養殖和農業機械等,且非學歷農業技術培訓多于學歷教育。
三、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存在的問題
農業高職院校在國際化發展尤其是服務“走出去”企業方面,存在定位不明、合作不緊、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的問題。具體來說:
1.國際化辦學缺乏總體設計和長遠思考。目前,大多數農業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還停留在資源引進、課程體驗、教師境外訪學等初級階段,小部分學校開展了留學生的招收和培養工作,但多以自費生和語言生培養為主,招收專業也并非農業類專業,而是以熱門專業為主,深度的國際合作項目較少。部分農業高職院校對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認為國際人才培養投入成本高、潛在風險大,未將國際人才培養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沒有形成“引進來、走出去、再提升”的國際合作交流思路。
2.農業高職院校“走出去”缺少行業企業引領。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國企業大力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市場,農業對外投資持續增長,對于所在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帶動民眾就業、增加民眾收入、應對糧食危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尚處于各自為戰的階段,缺乏領軍型農業企業的引領,缺少對農業企業優質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沒有做到“抱團出海”。
3.利益共享的校企協同機制尚不完善。從2014年開始,我國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業部聯合教育部成立中國現代農業校企聯盟,下設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業、都市農業、現代農業裝備和現代漁業等5個農業職教集團。但在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的過程中,企業并未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走出去”企業既缺乏熟悉國際市場、精通海外法律法規、具備跨國團隊運營能力的管理人才,也缺乏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究其原因,一是 “走出去”企業往往是行業內的優質企業,部分農業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能力、技術服務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不能滿足“走出去”企業發展需求,人才供給不足;二是對于“走出去”企業而言,與農業職業院校合作培養人才會耗費很多財力和物力,如果缺乏政策和制度保障,企業是不愿意付出的,缺乏合作動力;三是部分“走出去”企業存在短視行為,過度看重經濟利益,認為人才培養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與企業無關。
4.本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受經濟、科技、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約,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員工不熟悉我國的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崗位操作規范等,管理和技能水平低,執行力和行動力弱,無法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當前,多數農業高職院校國際人才培養規格與國內學生幾乎一致,即標準一致、課程一致、教材一致,沒有構建契合“走出去”企業所需的課程體系,存在過度強調專業能力培養、忽視語言溝通能力培養和國際理解教育的問題,本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足。
5.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當前,我國農業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國際化教學能力尚顯不足,缺乏大批優秀的可以從事雙語教學和小語種教學的專業教師,難以滿足國際交流與合作需求。究其原因,部分農業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意識淡薄,忽視對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國際化師資培訓體系尚未建立。
四、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路徑優化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第一,農業高職院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以服務“走出去”企業為使命擔當,以“培養國際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導向,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第二,農業高職院校與“走出去”企業積極開展合作,根據企業人才需求信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規格和標準,以培養能滿足“一帶一路”倡議下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行業需求的國際化人才。第三,農業高職院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圍繞“走出去”企業需求,發揮企業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重塑專業建設理念,再造專業建設流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第四,農業高職院校針對服務企業“走出去”遇到的問題,如海外辦學經費管理、校企利益如何共享、教師“助企出海”積極性調動等,落實主體責任,不碰紅線、依法依規,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機制。
2.構建產教融合平臺。農業高職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要想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就必須堅持行業主導、校企協同,精準服務企業需求,為“走出去”企業提供人才支撐、智力支撐、科技支撐和服務支撐。第一,整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資源,組建“一帶一路”農業職教聯盟,為沿線國家農業院校提供交流合作的機會。“一帶一路”農業職教聯盟本著合作共贏、優勢互補的理念,共同培育人才、共建師資隊伍、共建實訓平臺、共同研發創新,實現互利共贏。第二,整合五大農業職教集團的優質企業資源,組建“一帶一路”農業產業聯盟。截至2017年底,五大農業職教集團共吸納涉農企業、職業院校、科研院所500余家,積極培養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組建“一帶一路”農業產業聯盟,“校企同舟”,企業到哪里,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科技創新就配合到哪里,實現產教協同育人。農業高職院校與“走出去”企業緊密合作,共同設立產教融合工作協調組,開展境外辦學和打造國際化實踐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人才培訓和技術、管理服務,明確校企“雙主體育人”的責任和權益。
3.對標“二鏈”,培育本土技術技能人才。當前,“走出去”企業急需了解中國國情、深諳中國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本土技術技能人才。第一,對標產業鏈,動態調整專業群布局。農業高職院校以服務“走出去”企業為目標,準確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產業發展方向,依據“走出去”企業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崗位需求,立足本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訂與國際接軌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并在“一帶一路”農業職教聯盟推廣使用。第二,對標教育鏈,推進課程建設國際化。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障。農業高職院校建立適應“走出去”企業需求的課程體系,校企共同開發彰顯中國文化、體現中國技術、兼顧所在國國情的“雙語”課程、“中文+技能”教材等,建設與“一帶一路”農業產業聯盟培訓項目相配套的“培訓包”、在線培訓資源等;研發并推廣適應沿線國家和企業的農業類1+X證書,輸出中國農業職業教育優質教學資源,滿足國際化人才培養需求;開發多種語言教授的學位課程,打造來華留學生教育品牌專業、品牌課程,以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
4.加大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力度。第一,發揮“走出去”企業育人優勢,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農業高職院校選派骨干教師赴“走出去”企業掛職鍛煉,深入企業一線,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和創新發展情況,探索教學、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方式,從而開闊教師的眼界,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推進學校職業教育與國際職業教育接軌的進程。同時,做好項目資源的收集與利用,把“走出去”企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引入課堂教學,教學內容對接崗位需求,通過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融合全面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第二,建立“內培外派”機制,提升教師跨文化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跨文化能力是進行文明對話的基礎。農業高職院校通過出國研修、學術訪問、合作研究等方式,讓教師了解國際職業教育發展形勢,學習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尤其是重點加強專業教師和“雙語”師資的國外培訓,將教師送出國門,實地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風土人情和文化歷史,同時傳播中國文化、推廣中國標準。
[參考文獻]
[1]鄭亞莉,魏吉,張海燕,等.高職院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問題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1(12):92-96.
[2]叢倩,黃華.共生理論視域下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走出去”研究[J].職教論壇,2021(1):151-157.
[3]梁秀文,付寧花.“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海外辦學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2(1):77-83.
[4]邵彥,許世建.職業教育服務企業“走出去”協同辦學共同體的構建——基于三螺旋理論的解釋框架[J].職教論壇,2021(3):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