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龍
近期由于美元指數連續飆升,導致非美貨幣出現了持續調整,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貨幣貶值幅度較大。其中,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都出現了一定幅度貶值,雙雙刷新兩年低位,導致部分人士對人民幣前景表示擔憂。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國新辦舉行的介紹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接續政策措施吹風會上強調:“人民幣長期的趨勢應該是明確的,未來世界對人民幣的認可度會不斷增強,這是長期趨勢。但是短期內,雙向波動是一種常態,有雙向波動,不會出現‘單邊市,但是匯率的點位是測不準的,大家不要去賭某個點。合理均衡、基本穩定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我們也有實力支撐,我覺得不會出事,也不允許出事。”在上述表態后,央行出手年內第二次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其穩定人民幣匯率意圖明顯。
近期人民幣匯率調整主要受美聯儲加息影響。今年以來美聯儲已經4次加息,主要是為了應對40年來最高的通脹水平。在連續加息縮表半年之后,美國的CPI仍然居高不下,并未出現大幅回落。因此,在前不久召開的杰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再次表示會繼續加息來應對通脹,這意味著美元可能會繼續走強,并持續影響到非美元貨幣的走勢。
與此同時,美聯儲加息對于美國經濟復蘇也形成了很大的影響,由于受到基準利率上升以及全球能源與糧食供給短缺等影響,美國經濟增速在上半年已經出現連續兩個季度環比負增長,如果繼續加息縮表可能會進一步推動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的狀態,即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高企,甚至有可能滑入衰退。
但是美聯儲加息實際上也是無奈之舉,這是對于過去兩年過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一種修正,也是通過回收流動性來打壓資產泡沫。不過目前來看,美國通過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脹實際上并沒有收獲太好的效果。
我國經濟今年受到超預期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增速放緩,特別是第二季度增速放緩明顯。近期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已經開始復蘇,但是經濟恢復的基礎并不牢靠。
例如,近日公布的8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4%,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但仍然低于50%的榮枯分水嶺臨界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6%,比上個月下降1.2個百分點,仍然處于擴張區間。
為此,近期國常會再次推出接續的19條刺激經濟的政策來穩定經濟基礎。下半年經濟面有望出現回升,這對人民幣走勢也會形成一定的支撐。因此,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可能性并不大,長期仍然表現出一定的韌性。
8月15日,我國央行下調了LPR利率以及中期借貸便利(MLF)的利率,主要是為了應對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局面。美聯儲現在面臨的首要矛盾是抗通脹,而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穩增長,所以中美貨幣政策出現了比較大的偏差,中美利率出現倒掛,這是匯率短期波動的原因,但短期的匯率波動造成的影響其實有限。
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最新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8月正式生效,人民幣在其中的權重由此前的10.92%上調至12.28%。從這則消息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幣還是受到國際認可的,其韌性仍在。
近期部分地區疫情反復,疫情管控措施比較嚴格,消費增速在下半年回升不明顯,特別是和旅游相關的消費增速下降比較大,這些拖累了經濟的表現。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隨著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逐步落地,經濟增速有可能會出現恢復性上漲。
從近幾年經濟增長的形勢來看,我國經濟正在轉型,原來依靠投資拉動、出口帶動的增長模式逐漸轉變為消費拉動、科技帶動。從加大勞動力、資本兩個生產要素的增長模式逐步轉向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模式,也就是提高經濟的附加值。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在過去10年出現了階梯性的下降,但是經濟結構在轉型,經濟增長質量在逐步提高,這對匯率來說都是一個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