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

如今體檢機構越來越多,體檢的花樣也層出不窮,只要你有經濟實力又肯消費,可以做全身CT、核磁共振和基因篩查……一次體檢花費數萬元甚至更多。體檢固然重要,但我認為體檢應因人而異,即根據年齡、性別、胖瘦,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是否吸煙和大量飲酒等因素,設計有針對性的體檢方案。
不少中老年人去做所謂“深度檢查”,結果發現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冠狀動脈狹窄,一旦狹窄超過70%,極有可能接受了不該放的支架。
我76歲生日已過,至今從未做過冠脈CT,也未做過頸動脈超聲。為什么?76歲的我有沒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包括卒中)風險?肯定有,年齡是不可改變的最大風險。那么如何規避或預防風險?我堅持努力守好兩條防線。1.健康生活方式:①我從不吸煙,還堅持滴酒不沾;②堅持運動;③規律作息,晚上10點睡覺;④好心態,好心情;⑤合理飲食。2.管控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我二十二年如一日,每天步行,曾徒步沙漠、戈壁和茶馬古道,20次進西藏,8次走上阿里高原,從沒有過心絞痛。上一次在湖南衡陽,我上午爬山2小時,下午爬山1小時,也無心絞痛。這表明可能有兩種情況:1.冠脈狹窄不重;2.冠脈或許有狹窄,但建立了良好的側支循環,因此無需支架或搭橋。
我每年體檢做什么?先去看全科醫生,和醫生討論必查項目與可選項目。
每年必查項目:體重、體脂、血壓、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四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尿便常規(含大便潛血)和肛門指檢。
2020年,我體檢時,查出大便潛血陽性,同時幽門螺桿菌試驗陽性。我做了唯一一次無痛胃腸鏡檢查,并系統用藥根除幽門螺桿菌。
2000年,我在一次體檢時,餐后血糖高,空腹血糖正常,于是我開始“飯吃八分飽,日行萬步路”。體重從93公斤降至72公斤,血糖正常保持15年。2015年體檢時,發現糖化血紅蛋白6.5%(正常值為4%—6%),空腹血糖正常,我就開始用阿卡波糖,后改為二甲雙胍緩釋片,每日一片(500毫克)。同時先用了一年血脂康,后改服匹伐他汀(2毫克),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到2.0毫摩爾/升左右。
2022年體檢,我的血壓為154/100毫米汞柱,約了動態血壓,還未做,開始服降壓藥。每日自測血壓,保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當前,很多體檢中心只查不管。查得越深度越全面,就查出越多的無任何臨床意義、卻給廣大受檢者帶來不安的結果,如二尖瓣、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肌橋,左心室舒張不良,房性或室性早搏,短陣房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二聯律,肺部結節,頸動脈斑塊,冠狀動脈不同程度狹窄等。這些檢查結果導致受檢者不安、焦慮,擔心頸動脈斑塊脫落堵塞腦血管,擔心心肌梗死與心臟意外。體檢前本無不適的受檢者,看了體檢報告后痛苦不堪,容易出現過度醫療的情況。體檢應個體化、有針對性,更應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