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余俊 楊紹祥
[摘要]經過多年的發展,職業院校教師總體上師德高尚、作風優良、業務精湛,但受社會環境因素、學校因素、學生因素、教師自身因素的影響,職業倦怠現象越發嚴重,不僅降低了教師的成就感、幸福感,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還制約了職教改革的進程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甚至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基于此,建議從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三個維度,以新職教法要求為指引,通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和政策環境,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強教師教學的成就感,保障教師的權利;優化學校管理模式,使激勵與“減非”并重,增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外化于行、內化于心,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升其職業自信,做好自我調適,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化解、延緩和減少職業倦怠,為國家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職業院校;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
[作者簡介]鄔余俊(1963- ),男,安徽合肥人,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楊紹祥(1982- ),男,安徽巢湖人,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碩士。(安徽? 蕪湖? 24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K2021ZD0104)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20-0069-04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是教育質量提高的關鍵,而職業院校教師更是承擔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地方各級財政要繼續支持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訓工作”。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實施教師專業標準”。2018年和2019年又分別印發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經過多年的發展,職業院校教師總體上師德高尚、作風優良、業務精湛,但受現實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職業倦怠現象越發嚴重,不僅降低了教師的成就感、幸福感,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還制約了職教改革的進程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甚至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對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展開研究,可為社會、教育主管部門與職業院校協同化發展提供理論和佐證,為職業院校改進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深化教師群體能力提升、完善激勵機制提供實踐指導,促使教師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一、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的現狀
近年來,國內學界意識到情緒在教師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教師工作中的情緒為切入點,探究其對職業倦怠的影響,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22年6月底,筆者通過對中國知網進行數據檢索發現,近十年來以教師職業倦怠為主題的文章共16545篇,研究成果主要面向全體教師,涵蓋大中小學校,對其產生的原因、現象、危害以及對策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具有普遍性特征。但是,其中研究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相關文章僅1687篇,占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總量的10.2%;而關于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的文章只有665篇,占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總量的4%。此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19年組織實施的第二輪全國中職教育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中職教師的從業總體滿意度為58.52分,和2016年相比下降了3.91分;中職校長對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滿意度較低,得分僅為57.23分。中職學校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專業發展路徑較狹窄,實效性和針對性強、質量高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資源不足、機會短缺,尚不能滿足中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迫切需求。同時,筆者發現對高職院校教師從業滿意度調查研究的官方數據缺乏,只有部分學者對部分院校進行過局部調研,其中比較典型的是2018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教所受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委托所做的一項調研。該調研涉及206所高職院校9800名教師,其中高職院校教師對從業的不滿意之處主要體現在教育環境和教育質量兩個維度,如參與權、參與實踐創新機會、師生課外交流時間、學校反饋、課程教學有效性、創業支持、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等。加之其他因素影響,職業院校教師出現職業倦怠在所難免。
二、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1.社會環境因素。一是社會對職業院校教師的認可度較低。2021年《教育家》雜志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大型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受訪學生和家長在選擇“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時,“社會認可度”位居前列,這不但使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升學、就業等方面遇到“隱形門檻”,也使人們對職業院校教師群體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嚴重挫傷了職業院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二是受外界壓力影響出現本領恐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的實施,確立并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地位,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不斷聚焦,同時對職業院校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人才培養要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需要,使得擔負人才培養重任的職業院校教師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2.學校因素。一是職稱評聘與薪酬體制不完善。職業院校教師的職稱評聘工作歷經數十年的改革和發展,雖取得了較大進步,但競爭激勵機制仍不健全。在具體操作層面,大多還是參照非職業教育學校將論文發表數量、科研成果、企業調研等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對潛心教學的一線教師有失公平。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教師對于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如何潛心做學問和教書育人等問題的評判,有著程度不同的顧慮甚至抵觸。二是學校管理制度越來越細化。管理制度過于細化,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削弱了其嘗試和創新的動力。部分教師在這種高壓氛圍下不能也不再發表獨立見解,甚至附和自己并不贊同的意見或直接沉默和逃避,漠然對待工作,歸屬感和熱情大大降低,職業倦怠難以避免。三是分工安排不盡合理。部分專任教師在教學任務已經比較繁重的情況下,還要承擔其他工作,不但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還不可避免地增加精神和心理負擔。
3.學生因素。職業學校學生對自己將來的職業定位、發展目標不明確,學習缺乏動力,對教師(尤其是通識類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付出的努力不予理睬,從而導致教師投入教學的全部努力和熱情無法從多數學生那里獲得正反饋,進而逐步降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期望值,沒有成就感。
4.教師自身因素。一是業務成長能力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科技的進步,產學研合作力度不斷加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入,客觀上要求職業院校教師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應與時俱進、同步提升。但部分教師或由于自身業務能力不足,缺乏實踐經驗和技能;或由于教學工作任務繁重,無法抽出大量的時間進行知識更新;或由于年齡偏大,對學習有抵觸情緒,導致職業倦怠加劇。二是心理調節能力不強。多數青年教師是來自普通高校的畢業生,缺乏專業的教育教學訓練,理論能力強于實踐能力,在面臨教學任務、科研任務、工作業績考核、職稱評定、學生溝通等多重壓力時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進而會感到自我能力欠缺、無法勝任工作,從而產生職業倦怠。
三、化解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1.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政策環境。一是認真貫徹落實新職教法,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新職教法明確規定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要求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并會促進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同時也會給予職業院校教師應有的尊重,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二是豐富職業院校學生的上升通道,增強教師教學的成就感。加大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審批力度,在專科層次職業院校設置本科職業教育專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師教學的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積極性。三是保障職業院校教師的權利,加大教師培訓的力度和實用性,讓教師不再產生本領恐慌。新職教法強調“國家保障職業教育教師的權利,提高其專業素質與社會地位……加強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培養培訓”。因此,職業院校必須嚴格落實并給予充分的支持。例如,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賦予教師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加大其參與教學改革、實踐創新、學術交流的機會,保障教師群體在職教改革中的話語權和參與權;職業院校教師的各類線上線下培訓應與時俱進,具有緊密性、相關性、針對性,注重培訓效果,優化培訓激勵機制,確保教師本職專業教學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適當減輕其教學和科研的壓力。
2.優化學校管理模式,激勵與“減非”并重。一是優化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將教師的工資與其工作績效掛鉤;引入過程性評價體系,從教師實踐、教師教科研工作能力等諸多層面進行評價,確保評價指標的全面性、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公開職稱晉升的條件,增加職業學校職稱評審的名額,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二是優化校園管理模式,營造奮發向上的工作環境。職業院校要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服務人才上下真功夫,實現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構建職業院校教師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育共同體,讓職業院校教師人人顯身手、個個能出彩。加強學校與教師之間、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建設,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提升集體凝聚力和向心力。學校領導應以人為本,盡力協調解決好教職工困難,使其把更多精力用于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工會要加大對教職工的關心和關愛,以增強組織的凝聚力、教師的歸屬感,激發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緩解他們的職業倦怠。三是優化教師教學任務,主動為教師“減負、減非”。一方面,學校應按照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估方案要求,貫徹落實生師比要求;通過運用多種教學媒介、引入企業兼職教師等方式,統籌安排教師的課時量、工作量;探索實行彈性上下班制,將教師從超負荷工作量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要梳理清查各項檢查、驗收評比、督導等工作,精簡會議和文件,遏制住“文山會海”,取消重復數據上報,避免攤派過多教學以外的工作任務。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進行精準管理,為教師的職業定性、職責定位,明確各自的責權利,為非教學、非必需、非緊急專項工作進校園打造防火墻、隔離區,抵制各種侵占、影響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行為。四是激發學生成長成才的欲望和能力,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教育主管部門加快加大職業本科院校的審批速度和數量,讓更多學生充分感知其成才的外部環境和氛圍正在不斷提升;職業院校要讓學校的教育和關懷落地有聲,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與獲得感,使其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品行素養,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形成正反饋,滿足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幸福感,提升職業院校教師應對倦怠情緒的能力。
3.外化于行、內化于心,提高效能感。一是外化于行,強化專業技能,提升職業自信。在業務能力上,以 學校“雙師”為抓手,德技并修;在教學實踐中,基于社會發展、學校發展及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需要,將自己的專業和產、教、研相融合,積極對待每次思政培訓、業務培訓、企業學習,并將培訓與學習的成果第一時間落實并轉化到教學實踐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樹立職業自信。二是內化于心,即做好自我調適。正視職業倦怠,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消減負面情緒,讓壓力成為前進的動力;及時適時與上級組織或領導溝通,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提升工作效率的建議與幫助;加強內在修養,多看書多學習,提高專業水平,豐富課外生活,開闊視野和心胸。三是不忘初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強調先育人、后傳授技能。用高尚師德培養學生健康心靈,用職業實踐傳授學生專業技能,在實現學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同時,增強教師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職業自豪感、成就感。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完善和加強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化解教師職業倦怠,需要社會、職業院校和教師三方合力,共同更新社會觀念、改進管理模式、加強職業信念。作為職業院校教師更應將自身職業發展與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相統一、將自己的職業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相統一,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做好心理調適,以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育人任務,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邢玉莉.高職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及對策[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6):24-27.
[2]周麗娟,陳新.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7):51-56.
[3]周麗娟,陳新.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職業倦怠的積極應對[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1(1):83-88.
[4]唐菲.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情緒智力與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12):90-94.
[5]楊曦,陳雪賢.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J].大眾科技,2021(2):98-112.
[6]付君偉.高職院校專任教師職業倦怠狀況調查分析[J].河南農業,2021(4):18-20.
[7]李薇.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20(5):214-215.
[8]梅輝,付曉芳.基于教師職業倦怠的高職院校教師發展影響因素調查研究——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4):74-80+100.
[9]陳永進.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東、中、西部4所職業院校的調查實證[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33):59-64.
[10]呂杰.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9):52-53.
[11]劉雨寒,王哲.我國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調查——基于國家職教師資培訓基地若干骨干教師統計數據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8):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