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內容摘要:傳統易讀度研究主要探討語法和語義之間的錯位體現關系,并根據語法領域框架探討英語文學原著和簡寫本的語法隱喻使用情況,由此發現簡易本在改寫原著的過程中,直觀表現出不同隱喻化的持續特征,轉變了抽象化的表現形式,呈現了人類經驗構型的原本面貌,有助于提升語篇文學的易讀性。因此,本文研究在了解語法隱喻基本內容后,以英語文學《愛麗絲夢游仙境》為例,對原著和簡寫本的閱讀方式進行對比研究,實踐結果證明語法隱喻在文學原著中應用具有一定的文學和語言功能。
關鍵詞:語法隱喻 英語文學 援助 簡寫本 易讀度
易讀度是指書面材料容易閱讀和理解的程度。從語言學角度分析可知,有關英語文學易讀度的研究主要分為兩點,一方面是指利用易讀度公式進行測定,另一方面是指研究文本的語言特征。目前,科研人員在廣泛運用易讀度分析文學原著的同時,對公式有效性提出了質疑。比如說,Bruce、Rubin等人在研究中認為,易讀度公式忽視了篇章結構和應用語法對文章易讀性的影響;Bailin、Grafsrein等人在研究中提出,易讀度公式所遵守的標準很難直觀呈現文本難度,尤其是在語法復雜性和考量詞匯中存在較多問題。因此,本文主要以《愛麗絲夢游仙境》為例,探討其英語文學原著和簡寫本在語法隱喻與文本易讀性之間的關系。
一.語法隱喻的定義分析
最早提出語法隱喻概念的是系統功能語法創始人韓禮德,其在研究中發現意義表達的不同變體不僅體現在詞匯層中,還表現在詞匯語法層中。簡單來講,詞匯隱喻只屬于詞匯語法選擇的某一方面,也可以將其稱作是措辭[1]。而隱喻變化不僅出現在詞匯層中,還會產生在詞匯語法層中,他在后續研究中補充道,不能直接認為一致性和隱喻性代表相同含義,而是向傳統詞匯意義上的隱喻一致,是對層次的重新組合。韓禮德在研究中提出了兩種語法隱喻,一種是指概念,另一種是指人際,前者主要表現為名詞化和及物性,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邏輯隱喻,但在他看來for、why、so as to等可以運用其他措辭說明。
1.一致式和隱喻式
傳統意義上的隱喻研究更加注重給定表達式在一定意義上的變體,而語法隱喻框架在研究中更加關注給定意義在表達中的變體。根據韓禮德對從上和從下兩種隱喻角度的分析發現,目前研究主要是從上角度分析隱喻[2]。對比兩種角度分析發現,隱喻化不明顯的是指一致的,而另外一種則被看作是隱喻的。隱喻化不明顯的也就是上述研究提出的詞匯隱喻,被稱作是語法隱喻中的子范疇。在詞匯語法層中,一致式的例子名詞代表事物,動詞代表過程。假設利用動詞詞組來表現參與者,名詞和形容詞來表現過程,名詞和動詞來表現環境因素,那么這就屬于一種非一致的表現。
2.概念分析
由于概念功能涉及到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指經驗,另一方面是指邏輯,因此概念隱喻也可以看成是經驗和邏輯這兩種形式。及物性系統作為概念功能的語義系統,概念語義也被看作是及物性隱喻。從實踐應用角度來看,及物性隱喻也被看作是經驗隱喻的具體形式。經驗在不同的發生過程和參與者、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在語法層實現會依賴于及物性系統[3]。因此,韓禮德在實證研究中提出,解釋從句的概念功能包含三項步驟:首先,要選擇過程類別;其次,要完成及物性的功能分配;最后,要掌握詞組和短句序列。如果這三項操作發生變化,那么必然會產生概念語法隱喻。除此之外,名詞化也被看作是語法隱喻的主要表現形式,但并不能等于語法隱喻。
二.基于語法隱喻框架的英語文學原著和簡寫本特征分析
要想更加深入了解語料的研究效度,本文主要考查《愛麗絲夢游仙境》簡寫本的改寫者、閱讀者、主題內容,利用功能語言學的專業術語,明確語式、語場、語旨這三項情景語境影響因素的界限。
1.概念改寫
“… there was nothing on it except a tiny golden key , and Alices first thought was that it might belong to one of the doors of the hall.”(原著P14)這句主要描述了故事的主人公愛麗絲在兔子洞底部的玻璃桌子上發現了一把金鑰匙,她覺得可以用這把鑰匙打開大廳里的一扇門。從語義角度分析發現,愛麗絲的想法(think)屬于心理過程,在詞匯語法層中表現一致式要利用動詞詞組,但上述文學原著轉變了傳統理解模式,利用名詞詞組(Alices first thought)來表現主人公的心理過程,讓原本動態變化轉變成靜態心理,這就屬于概念語法隱喻。相關的功能成分也會隨之產生改變,心理過程的感知者則屬于名詞詞組的修飾內容,故事主人公愛麗絲的想法則是主要的識別者[4]。針對上述英文文學原著進行簡寫的內容有很多種,比如說:What other use there be for this key? It must belong to one of the doors in this hall thought Alice.(簡寫本A.P.12);“Will it open one of the doors ?”she wondered(簡寫本F.P.10)等。簡寫本的語法隱喻形式主要是利用認知動詞來表現心理過程,比如說wondered等,其中主人公愛麗絲是活動感知的主體,她的所思所想將會利用主句完成投射。從本質來看,改寫之后的故事過程將會利用動詞詞組來表現,而參與人員將會利用名詞詞組來表現,實際感知的具體現象將會利用被投射的小句來表現。在這一過程中,詞匯語法層的語義層和表現形式具有相同性。由此可知,簡寫本將會讓英語文學原著的概念語法隱喻轉變成常規的一致式表達,此時詞匯語法層的含義與語義層含義更加接近,能幫助讀者在語法結構上快速掌握句子含義,提升整體文學篇章的易讀性。
2.語氣改寫
“Come,(a) theres no use in crying like that!”said Alice to herself,rather sharply “(b) I advise you to leave off this minute!”(原著P15)這句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愛麗絲因為拿不到桌子上的金鑰匙著急地哭了起來,哭了一會兒后她告訴自己哭泣沒有用,不要再哭了。從句子語氣來看,兩者都屬于陳述語氣,但所表現出的語言功能存在較大差異。其中,(a)主要表現了信息溝通的言語功能,(b)則表現了“別哭了”這一命令,其中蘊含一定的隱喻式表達功能,因此在簡寫本的改寫中存在較大差異。現如今,有關這一內容的改寫分為兩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將陳述語氣轉變成隱喻句式,并適當保留原著文學的一致是陳述語氣;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祈使語氣來表達命令[5]。由于簡寫本的改寫較為復雜,所以在語氣隱喻改寫的過程中要選擇以下對策:首先,要注重保留并增加原本文學名著中不存在的語氣隱喻;其次,將原本語氣隱喻轉變成一致式,讓部分一致使轉變為語氣隱喻;最后,要在保留原本文學名著語氣一致式的基礎上,將語氣隱喻還原成一致式。從本質來看,語氣隱喻在簡寫本中并沒有完全轉變成一致式,部分版本編寫還會適當增加原著不存在的語氣隱喻。
3.去情態化
在本文研究的英語文學原著和簡寫本當中,情態隱喻很少出現。通過對比不同版本的情態表達情況發現,文學原著中的一致式情態判斷在簡寫本中存在兩種方式,一方面是指隱喻化的顯性主觀情態判斷,另一方面是指去情態化處理。具體如下所示:
“…this time she found a little bottle on it .”(“which was not here before”,said Alice )…(原著P16)
這句話描述了主人公愛麗絲重新來到玻璃桌前,找到一個神秘小瓶子,并認為剛才它并不在桌子上。這句英語語法的描寫主要利用情態副詞(certainly)來表現隱性客觀的情態變化,屬于一致式形式[6]。假設將“剛才小瓶子不在桌子上”的可能性情態判斷看作是小句,利用命題的形式來表現顯性主觀的情態意義,那么部分簡寫本在改寫中則直接刪除了情態表達,主要利用否定極性的方式來表現原有含義。由于情態表達可以幫助說話者表達自身意見,所以其不僅增強了讀者和故事之間交流的可能性,還為讀者提供了反對或贊同的兩種選擇。就算高程度的情態表達也無法達到極性表達的明確性,原因在于情態表達并不具備極性表達的不變性,因此這種簡寫本的處理方式有效提升了主人公愛麗絲自我判斷的明確性。由此可知,簡寫本在改寫英語文學原著時,會利用構建顯性主觀情態表達處理隱性客觀情態判斷,會利用即興表達取代情態判斷,這樣直接將命題轉變成確定結果。對比分析英語文學原著與簡寫本的語義隱喻處理方式發現,后者對前者的改寫并不只有一致式或隱喻式兩種方式,還具有不同隱喻化程度的連續統特征。
三.各類語法隱喻程度的對比分析
1.還原程度
出現語法隱喻的原因在于,語言存在層次的區分,語義和詞匯語法表現的重組會產生語法隱喻。因此,本文研究主要從以下內容入手對比分析,不同改寫方式下是如何還原概念隱喻的:
“…and burning with curiosity, she ran across the field after it …”(原著P10)
這段話主要描述了主人公愛麗絲在看到兔子從上衣口袋拿出懷表時的驚奇。對這一現象感到驚奇屬于心理過程,常見的英語表達方式就是利用動詞詞組,但英語文學原著中是利用物質過程來表現,此時主人公愛麗絲的心理活動將會被隱喻成環境成分,主要利用介詞短語來表現,原本動態詞組呈現的心理過程將會被抽象成名詞,而心理過程的感知者則被隱性處理。
其中,部分簡寫本對“burning with curiosity”改寫,得到了“That did surprise Alice”或“Alice was very surprise”等,這種方式在選擇過程類型時,利用常規的意志是表現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根據詞匯語法和功能成分分析發現,兩種改寫方式體現了心理活動的功能成分就是過程本身,前者運用了形容詞組,而后者則更加注重表現主人公愛麗絲感到驚奇的語義[7]。
根據級轉移向度角度分析發現,英語文學原著中的句子是從高級轉變為低級,而簡寫本改寫的第一種方式則保持了一致式的級階選擇,后者則屬于小句的復合體將會轉變到更高級階。從語義信息角度來看,英語文學原著在處理隱性語義的過程中,更為重視心理過程的感知者,而簡寫本改寫的第一種方式包含感知者和心理過程,后一種還涉及到引起心理活動的課題,也就是被感知的具體現象。根據語義刪減情況來看,英語文學原著中的信息數量更少,而最后一種改寫方式的信息語義更加豐富。
根據上述研究分析發現,一致性包含兩種形式,一種是指級階,另一種是指性狀。在上述研究語句中,簡寫本的性狀都表現出一致式,都利用動詞詞組來呈現心理過程,名詞詞組來呈現感知者[8]。但從級階角度來看,兩者并不具有一致性。后者運用了比一致式更加高級的小句復合體,會依據被投射小句來表現心理活動的具體現象,不僅能讓表達信息更加明確,還可以進一步拓展語義信息。根據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文本提供的信息越明確,文學著作的易讀性越高。由此可見,在保障性狀一致性的基礎上向更高級階轉移,可以在填補信息資料的同時,提升文學著作的易讀性。
2.語氣隱喻
部分簡寫本雖然存在語氣隱喻,但實際隱喻化的程度和原著文學存在較大差異。具體如下所示:
“…and she tried to curtsey as her spoke-fancy curtseying as youre falling through the air! Do you think you could manage it!”(原著.P.13)
“…Alice tried to bow like a lady as she spoke. But can you imagine bowing as youre falling through the air? Do you think you manage it?”(簡寫本A.P.8)
這一語句主要用來表現主人公愛麗絲在調入兔子洞時,想象自己可以經過深洞穿過地球中心到達南半球,她在空中下落時還想要優雅地向當地人鞠躬。假設將“fancy curtseying as youre falling through the air ”這一部分轉變成一致式,那么陳述語氣的表達方式如下:
It is difficult to bow when one is falling through the air.
在文學原著描寫中,作者運用了祈使語氣,而在簡寫本改寫中利用了疑問語氣,兩者都屬于隱喻式表達方式。對比兩者的隱喻化程度發現,在語氣系統中表現信息交流功能的直陳語氣包含疑問和陳述,而祈使語氣具備服務溝通和表現物品的語言功能。本文研究的簡寫本選用了非疑問語氣,相比一致式的陳述語氣都屬于直陳語氣,由此可見簡寫本的隱喻化水平更低,而文學原著在信息交流中的隱喻化更高。因此,雖然簡寫本并沒有將原本語氣隱喻還原成一致式,但和英語文學原著對比發現,實際隱喻化程度持續下降。
四.簡寫本改寫的原因分析
結合上述研究的案例分析發現,簡寫本在處理原著人際隱喻的過程中,相比概念隱喻更加靈活。其中,英語文學原著當中的概念隱喻大都選擇刪減或轉變成一致式;部分語氣隱喻在簡寫本中雖然沒有被改寫,但適當增加了語氣隱喻的水平;一致式情態也被改寫成隱喻式[9]。本文研究簡寫本改寫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的主要原因,主要從語義擴展和個體語言發展角度入手進行分析。由于幼兒語言發展經歷過概括、抽象、隱喻話這三個階段,所以根據個體語言發展角度分析,人類只有在進入學科性過強的中學階段才能慢慢了解概念語法隱喻,而其也可以讓語法的技術化和抽象化達成現實。根據概念隱喻和閱讀難度之間的關系分析發現,大部分概念隱喻較多的文學原著主要面向于閱讀能力更強和接受大學教育的讀者,而對原著進行改寫,可以面向低齡讀者,其目的是將經驗意義重新轉變成自然且具有典型的構型,在一定意義上有助于降低文學著作的閱讀難度。
綜上所述,從語言進化和個體語言發展角度來看,隱喻式相比一致式的出現時間更晚。利用語法隱喻框架對比分析英語文學原著和簡寫本可知,在改寫期間并不是直接將所有隱喻式轉變成一致式,其目的是構建人類經驗的原本面貌,有效提升文學著作的易讀性。根據當前語法隱喻在兩種文學作品中的使用情況發現,結合詞匯語法層和語義層之間的錯位關系,明確兩者對語篇易讀性構成的影響,系統掌握傳統意義上易讀度研究無法解決的篇章語法結構問題,有助于為當前研究英語文學原著易讀性的問題提供有效依據。
參考文獻
[1]程春松. 語法隱喻視角下的英語學術語篇名詞化漢譯研究——以《學生事務評估:實踐指導》翻譯為例[J]. 海外英語, 2020(3):2.
[2]李文, 郭建輝. 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概念語法隱喻能力——基于中外博士論文的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20(1):9.
[3]趙小勇. 影視觀摩和文本閱讀相結合的英語文學教學實踐研究——以《紅字》原著和改編電影為例[J]. 讀天下:綜合, 2020(32):2.
[4]許加勇.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英語經典文學閱讀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科技投資, 2020(12):2.
[5]劉翼斌, 勵坤杉. 象似性視域下語法隱喻的共時和歷時研究[J].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17(3):6.
[6]秦睿. 概念語法隱喻視角下涉海文本中抽象名詞漢譯策略研究[J]. 英語廣場:學術研究, 2021(8):41-44.
[7]張惠娥. 中學英語文學閱讀分級讀物詞匯分布量化研究[J]. 基礎外語教育, 2021, 23(5):10.
[8]溫泉, 杜萌萌. 功能對等視角下《逍遙游》片段英譯本對比研究——以Legge,趙彥春譯文為例[J]. 英語廣場:學術研究, 2021(5):16-20.
[9]方義桂, 叢迎旭. 語法隱喻視角下英漢名形化的認知語義研究[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20, 43(3):9.
(作者單位: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瀟湘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