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內容摘要:高考,一個全民關注的話題,很多學生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分水嶺,近年來關于高考改革的消息層出不窮。教育部發布通知,大部分省份已開始實施新的高考政策,眾多高考科目當中,作文又是焦點的焦點。然而,當下的中學作文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新高考 寫作教學問題 對策
俗語有云:“得語文者得天下”。多年來語文一直是高考的第一門考試科目,可以說影響著考生的高考全局,且作為母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關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自新高考政策改革以來,每年會有15%的考生做不完語文試卷。高考語文試題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出現了幾大變化:首先,試題的題量增加,目前高考語文試卷的卷面字數從7000左右增加到了10000多,題型更加注重閱讀面和閱讀速度。其次,題目選材范圍將大大拓展,不僅涉及教材里面的內容,還加強了對課外閱讀的考察,包括歷史、哲學、經濟、政治,科學發明等,尤其是歷史知識的考察。最后,題型設置的更加靈活注重綜合性,同時緊扣時代脈搏,試題內容重在考察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
全國卷高考語文總分150分,最后一道大題作文滿分60分,獨占高考語文半壁江山,也成了學生們拉開分數差距的重頭戲,真可謂“得作文者得語文”。寫作是整理思維、組織思路、進行分析和比較的過程,它不單體現了作者的語言素養,也體現了作者的文化素質、邏輯思維能力、思想深度等。通過寫作,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提高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和把握能力,加強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并為創新和創造性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1]。但是當下的中學作文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新高考背景下中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作文教學模板化
我國的基礎教育受中考和高考升學壓力的極大影響,使得應試教育地位凸顯。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許多教師在作文教學時重模式,講技巧,將高考題型和要求作為“風向標”。一旦他們發現哪種題材的作文容易得到閱卷專家的青睞,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就會在之后的作文教學中加大此類文章結構的訓練。研究閱卷老師的偏好,讓學生大量背誦高分作文,考試時移花接木,生搬硬套,滿篇文章都是華麗辭藻的堆砌,內容空洞毫無生活體驗和真情實感。作文課儼然已經變成了好詞好句、美文范文的背誦課。而且,許多教師會將作文訓練課當成一場作文模擬考試。學生們需要在一節課時間內當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下課鈴一響便上交作文,沒有給學生激發靈感,發散思維的時間[2]。
2.教學方法陳舊單一
“我國教育存在一個很大的缺憾,表現為教育的模式化、一律化。學生仿佛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沒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風格和氣質。這種層次上的性格和思維單一化,是極其有害的。沒有多樣化的個性特點和思維方式就不可能有進步,更不可能有創新”[3]。根據相關調查,當前中學語文寫作課以教師的理論指導為主,在教學方法上以“講授法”居多,作文教學方式較單一,語文活動流于形式,學生參與程度不高[4]。一些語文教師“育分”意識濃厚,“育人”思想淡薄,作文教學觀念仍然是陳舊的,封閉型的。這種觀念直接導致了作文訓練陷入誤區,這種作文教學模式不僅沒有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沒有尊重寫作能力形成發展的客觀性。教師“一言堂”,對不同文化素養的學生實施無差別的模式教育。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中陳述的都是自己不熟悉的事,表達自己不愿抒發的感情,于是作文便出現了假大空、生搬硬套、無病呻吟、附庸風雅等問題。
3.教師不愿“下水”寫作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動筆,或是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得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5]。許多語文教師空會紙上談兵,只給學生灌輸高深的寫作理論,訓練學生們的寫作技巧,自己卻從不“下水”練習寫作,這種教學方式無異于隔靴搔癢,如何能讓自己的學生信服。尤其在高中作文教學中,切實提高語文教師的寫作能力,是上好一節作文課的前提。只有教師自己去下水寫作文,才能親身體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困難,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練習寫作。
二.新高考背景下中學作文教學改進策略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根深方能葉茂,本固才可枝榮。《孫權勸學》中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意在告訴呂蒙應當廣泛涉獵史書,不是為了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只是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對于當下的語文作文教育也是適用的,學生們遨游書海體驗人生百味,一覽祖國風光,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長期的多元的閱讀積累,學生思維活躍的同時,也開闊了視野。鼓勵學生做好閱讀筆記的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將知識歸納、簡化、重組等深度加工,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語料庫。語言文字的表達本就是一個長期閱讀、積累、內化進而輸出的過程,尤其是語文學科的開放式試題特點,更加需要學生們多角度思考問題。
習總書記也曾勉勵青少年們要“勤于學習、善于學習”,要“打牢知識功底、積蓄前進能量”,強調基礎對于青少年學習、成長的重要性。2022年新高考I卷寫作試題借圍棋學習中的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巧妙類比。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材料中強調“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實”“理解深刻”,意在啟示一線師生,基礎不是知識的簡單記憶,也不是技能的機械訓練,而是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掌握融通,闡明目標遠大和磨礪功夫、基礎扎實和創新創造的辯證關系,引導學生遵循獲取知識和養成能力素養的基本規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創新。
2.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以語言為基礎,隨著個體言語經驗的積累逐步實現,目的是使得學生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其思維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6]。新高考背景下,強調思辨和理性是高考作文命題重要特征之一,僅單一運用某種思維能力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以2021年新高考全國I卷為例: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材料立足“體育之效”,說明體育與身體強弱變化的關聯,強調強弱可以互換,引發學生思考如何由弱變強。第一句“人的身體……”。小處是說人的身體天天變化,大處可指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第二句“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因此,強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卑,只要能堅持體育鍛煉,有自信,將來也會變強。此處雖是說身體強弱轉化,言外可延伸至家國民族的強弱轉化,比如我們可以聯想到中華民族近現代的屈辱歷史,是如何發展到現在的國富民強。第三句“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此處可聯想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實則卻為中華民族思變指明方向,發憤圖強,建設新中國。比如聯想到2025科技發展戰略,中國科技需自主發展自強自立,由弱變強,國家才能變得更強大。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與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學生要學會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3.提升學生豐富真摯的情感表達能力
寫作考查作文,更考查做人。文章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個性特征的一個重要內容,寫作要注重情感的表達,這樣文章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寫好日常生活中平凡人、平凡事情,表達真情實感的作文,往往最能夠打動閱卷老師們。胡適先生曾說:“情感者文學之靈魂,文學無靈魂,如人之無魂,木偶而已”,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人沒有了靈魂,只不過是行尸走肉了[7]。所以學生寫作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表達,作文寫出的應是“心之歌”,作文傳達的應是“心之聲”。
在日常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們寫作的基本要求應該是平實為文,重在抒寫真情實感。學生平常一定要鍛煉自己的情感表達能力,可以為語文作文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把平時閱讀中的優美語句以及生活感悟都記錄下來,積累素材和靈感的同時,也是難得的練筆。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多多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鼓勵學生追求個性發展,有意識地在作文表達中滲透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
4.關注社會熱點,顯現時代特征
瞬息萬變的時代,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因而學生的寫作素材除了要富有生活氣息,還應有那些能顯現時代特性的素材。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這些人和事會折射出某種情懷或閃光點,反映出某種時代特性,呈現出某種精神狀態,只要學生用心挖掘,皆可以從身邊的人和事入題,使其成為豐盈我們作文與思考的珍寶。近幾年高考作文題目也有此趨勢,考察學生們的家國情懷,緊密聯系時政熱點與現實生活。高考作文如同社會微縮景觀,映照出鮮明的時代圖景。學生關注國家與時代發展的動態,就會有更多發揮空間。如近年來的北京卷作文題,更加強調青年與時代家國的聯系。從“我與民族英雄過一天”“共和國,我為你拍照”到“新時代新青年”“論生逢其時”……這一趨勢旨在引導學生更多從“小我”的世界中走出,擴展家國視野、思考時代命題。有的作文題目更強調結合個人體驗書寫對生活的感悟。比如,天津卷的“尋常煙火,就是最美的風景”,全國新高考Ⅰ卷著眼圍棋中“本手、妙手、俗手”的啟示意義等。
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事件,比如可以在每次語文課上課前的十分鐘播放時事點評類節目;建議學校在學生食堂定時播放新聞聯播,讓學生在排隊等飯的同時了解國家大事;為班級訂閱新聞材料(報紙、雜志等);定期組織學生對某些熱點事件寫新聞評述。教師每一次的評價或者指點都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個人利益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社會意識。每一次的寫作教學,教師都應在“立言”的同時“立人”,賦予學生更高的作文追求。
5.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新課標重視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旨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適當的開展研究性寫作活動,對于語文作文教學而言,不僅可以豐富作文教學形式,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寫作熱情,培養學生的多元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1)主題演講。筆者從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檔談話類電視節目《開講啦》中得到了啟發。教師可以鼓勵同學們進行課堂演講互動,不限主題,不限觀點。每位同學有一節課的時間,其中前面的20~25分鐘用來演講,剩下的時間留給其他同學提問和討論。
(2)班級辯論會。開學伊始,由班級每一位同學就當下社會熱點問題給出辯題。提前一周的語文課上,班級代表抽取題目,確定下一周辯論會的辯題。班級同學可以自行組隊,根據自己一方的觀點搜集證據論點。利用一節語文課的時間,同學們對該熱點事件開展辯論,教師可以作為裁判主持辯論會,也可由學生代表輪流擔任。辯論會結束后,教師可以對勝利一方的同學們給予適當的獎勵,同時學生們要在每次辯論結束后做好總結。
(3)參觀博物館。“它不僅裝載著人類的文明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故事。”博物館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現,是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傳承的載體,是一個地方精神文化的縮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當地的博物館參觀,了解自己家鄉城市的變遷。
(4)假期文化之旅。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前往歷史文化名城(如北京、南京、紹興等)開展為期一周的文化考察活動,感受當地的文化氛圍、自然風光、飲食文化、建筑風格等等。將考察主題與主題閱讀相結合,采取展演匯報的形式,進行口語交際能力訓練,并以論文或調查報告展示考察成果,提升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這樣的交談與互動產生的化學反應,會使得學生們在與他人的思想碰撞中產生新的感悟和體會。
總的來說,想要轉變和創新作文教學方式,需要教師不斷的梳理、整合與凝練語文課程內容,教會學生將學習的文學知識以及積累的文字材料結構化,最終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
參考文獻
[1]肖蕓.高中語文寫作問題調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
[2]湯璐瑤.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的困境與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19.
[3]陸貴山,侯順.綜合創新與個性化教育——陸貴山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2(02S):2.
[4]鄭德瀅.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
[5]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7]杜媛.高中作文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研究——以勉縣武侯中學為例[D],2017.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