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雪
帕金森病(簡稱PD),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病變在黑質和紋狀體。世界帕金森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共有570萬帕金森患者,我國約有270萬~300萬患者,且以每年近10萬的速度增長。
本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系統,癥狀通常隨時間緩慢出現。其中,運動癥狀具體表現為抖、僵、慢等方面。
抖:即“靜止性震顫”,是指手、胳膊、小腿等部位不由自主地抖動。早期常從一側上肢遠端開始,表現為手指像在搓丸子或數鈔票一樣運動,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及對側肢體,晚期可波及下頜、唇、舌以及頭部。肢體靜止時明顯,活動時顫抖減輕或停止,這是帕金森病震顫的最主要特征。
僵:即“肌肉僵直”,是指肌肉變得緊繃,活動時感到僵硬、不靈活。帕金森病會使人的臉部表情明顯減少,眨眼次數減少,表情呆板,像是戴了一副面具,醫學上稱為“面具臉”,常常被誤診為抑郁癥。
慢:“動作緩慢”是運動癥狀中最關鍵的表現,包括走路小碎步、講話慢、寫字變小;患者在刷牙、打雞蛋、搟餃子皮等精細動作時,感覺不靈活。正常人走路時,兩臂是隨意、對稱性擺動。而帕金森病人走路時,手臂不會自如擺動,一只腳像黏在地上一樣,抬腳高低不一致。在早期,這些運動癥狀可能比較輕微,但是提示可能已經開始發病。
非運動癥狀常常在運動癥狀出現前的5年、10年,甚至20年就開始出現,主要包括嗅覺減退、睡眠障礙(包括睡眠間斷和入睡困難,或夜間喊叫)、便秘、認知障礙、抑郁等。
目前的治療手段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情的發展,無法治愈帕金森病。但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運動療法等措施,可以改善癥狀,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其中運動療法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健康情況、以往運動能力等多種因素來綜合判斷如何進行合理的運動鍛煉和康復。
早期:患者可進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伸展運動、平衡運動,運動時間一般以半小時左右為宜(不建議超過1小時),每周鍛煉次數以3~5次為宜。運動形式包括散步、快走、慢跑、走跑交替、自行車、有氧舞蹈、健美操和不劇烈的球類運動等。
中期:該階段患者平衡能力有減退趨勢,在運動中要注意避免跌倒和外傷。要嚴格控制運動負荷,持續時間不宜過大。每周鍛煉2~3次即可。如果平衡能力較好,可選擇散步、快走、太極和瑜伽等。如果平衡能力減退,可以在適當防護下慢走、做上肢為主的康復操等。
晚期:該階段患者應在康復師或者家屬的輔助下,進行有防護的平衡訓練、行走訓練、床上肢體伸展運動等。運動中可以適度拉伸肌肉、活動關節,有助于避免肢體攣縮、減緩運動功能退化。需提醒的是,運動中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監測心率、血壓等指標。
此外,帕金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進行以下鍛煉:(1)自行穿脫寬松衣、褲,以加強上肢活動及上下肢配合訓練。(2)起床困難者可在床尾系一條繩子,便于拉起。(3)放松與呼吸鍛煉,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舒適的仰臥位將四肢完全放松,均勻呼吸。(4)坐立時盡量避免過軟的沙發或深凹的椅子。(5)為避免“面具臉”的形成可做皺眉動作:盡量皺眉然后用力展眉,反復數次,或者是做用力睜閉眼鍛煉。
總之,帕金森病患者只要持之以恒地進行鍛煉,就可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以及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