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海
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會聽到“人老就不中用了,一把老骨頭了,老胳膊老腿伸展不開了”之類的感嘆聲。這實際上是在說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在逐漸走向衰老,即使不生病,身體也會在無數個歲月間被損耗,發生退行性病變。的確,人身體所有的器官、部位幾乎都會發生退行性病變,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就是骨關節炎。
關節,是我們人體連接骨骼與骨骼之間的重要組成,比如肩部、肘部、膝部、髖部等,你可以隨意扭動、搖擺一下身體,能夠發生彎曲、轉動的部位處就有關節的存在。關節有多重要呢?試想一下,如果你全身沒有關節,那么就會是一根“棍兒”,直來直去、直上直下,當然就無法完成一些看似尋常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而關節炎,也就是在關節處發生了炎癥疾?。还顷P節炎就是指關節軟骨出現病變、損傷之后的一種疾病,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全身所有關節部位發生病變的情況。有一部分患者的骨關節炎是在其他疾病影響下發生的,但大多數都是因為人體衰老、關節常年損耗而發生的退變、纖維化所致。該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關節處疼痛、關節僵硬也就是不靈活、活動受限制等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如果不及時就醫,病情遷延,嚴重者可導致肢體殘疾。
本病是長期累積下發生的病變,并非“一日之寒”,因此臨床上通常建議一經發現盡快就醫,可以延緩這個過程的發生,也可以讓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數有所提高。目前,臨床上對于骨關節炎的病因至今仍未十分清楚,所以也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只能盡可能地去延緩病情的發展。常規的治療方式包括緩解疼痛、矯正關節畸形、通過藥物改善關節功能等,但有些藥物可能會引發老年人出現其他并發癥或副作用,所以需謹慎使用。
中醫融合了我國幾千年醫家的智慧,對骨關節炎積累了較多的治療方法。中醫理論認為,骨關節炎屬氣血淤滯、肝腎虧虛、寒濕侵襲病證,可以通過中藥熬制后外敷來運氣祛淤、消腫止痛、驅寒化淤、補肝養腎,以此減輕骨關節炎導致的疼痛、僵硬等不適感。
下面推薦幾個試用方——
1.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方:主要使用的中藥有馬錢子、川烏、梔子、乳香等,將它們各取50~100克,加水煎煮半小時,隨后過濾掉藥渣,用紗布浸濕擰干敷在關節處,再用保鮮膜進行固定,外敷時間可以持續數小時,每日1次即可。
2.消腫止痛方:主要使用的中藥有三棱、木瓜、莪術、黑骨頭、四塊瓦、紅花、制大黃、制川烏、忍冬藤等。將以上中藥材各抓取20~50克,然后加水進行煎煮,過濾掉藥渣后用無菌紗布或干凈毛巾進行熱敷或將關節處進行浸泡,持續時間在30分鐘左右,每日可以進行兩次。但是如果關節處有明顯紅腫,就需要進行冷敷,即將藥液放涼之后再外敷。
3.散寒消腫、活血化淤、祛風除濕方:主要組成藥材有紅花、蚤休、透骨草、沒藥、乳香、川斷等。將以上中藥材各抓取20~50克,打成粉末后加入白酒進行調和,勻漿后外敷在關節處,必要時使用保鮮膜進行固定,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延長外敷時間,短則持續3小時即可。
需提醒的是,患者應根據自己的病情和身體素質的差異來進行調整,慎重起見建議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中藥外敷,避免引發過敏和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