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音

大多數戀人都有這種經歷:兩個人相識、相戀,最初都有一段“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相處時光。在這段日子里,由于人體內愛情興奮劑(多巴胺、苯乙胺等神經遞質)的分泌,兩個人完全沉醉在戀愛的幸福之中,眼里的彼此是那么“可心兒”:優點無限放大,缺點視而不見。但很遺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神經遞質不會總保持在高位,分泌水平會逐漸下降。于是理性回歸,情侶間爆發出各種問題,兩個人開始進入新的相處階段:戀愛磨合期。
兩個來自不同的家庭與生活背景的人,一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親密關系初期,一方面神經遞質的分泌令我們神魂顛倒、理智出走,另一方面雙方都會有意無意地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進入磨合期以后,愛情歸于平淡,當我們用理性面對真實的并不完美的人,不可避免就會產生摩擦、失望甚至是幻滅。
“如果你愛我,就要為我改變;因為我愛你,我可以為你改變”——這是誤區。性格特征受到遺傳、環境、接受的教育等等多方面的長期影響,是非常穩定的存在。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這個意思。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改變對方中去,既不要指望對方為自己改變性格,也不要委曲求全,想著自己為對方改變。
愛情不會永遠像開始時那么轟轟烈烈,激情慢慢退去,關系歸于平淡,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你可能會覺得對方不像開始時那么完美,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完美的人,最初的完美也只是自己心中的“幻像”。我們要學會與身邊這個真實的另一半發展出溫暖的、彼此依賴、緊密相連的親密關系。
在“缺點”中尋找閃光點,很多特質并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只是行事風格不同而已。比如急脾氣的你遇到了慢吞吞的他,那么不妨也試著讓自己慢一點,換個角度看待世界,去感受生活中的悠閑。
很多情侶總期待著“我未說的你已全懂”,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狀態。要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切記猜來猜去,低效且無用。我們追求的默契大多是經過雙方長期的深入了解、充分溝通而逐漸形成的。
不要回避爭吵,吵架并非毫無裨益,甚至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被稱為“瘋狂的交流”。要帶著信任和積極的態度去爭吵,以解決問題、更好的相處為目標,而不是口不擇言、互相傷害。根據《非暴力溝通》中講述的原則,我們表達不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 要談事實,不說評判。
例如:對方忘記了紀念日,那就直接描述事實“你忘記了咱們的紀念日”,而不要去評判“你根本就不在乎我”。對方總是晚起,那就直接說“你總是很晚才起床”,而不是評判“你太懶了”。
● 學會表達感受。處理沖突時,要區分想法和感受。要表達感受,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例如:當對方說了過分的話,不要說“我覺得你不愛我”(想法),要說“你這么說,我很難過”(感受)。
● 體會感受和需要。當聽到了不中聽的話,不要止步于負面情緒,要充分聆聽,探究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
例如:“聽到你大吼大叫,我感到很害怕,因為我希望咱們可以好好說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對方下班總是很晚,不要說“你覺得工作比我重要”,而要表達“我希望你可以多陪陪我,因為我需要你”(我的期待)。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愿被冒犯的“點”,我們要在相處過程中,摸索出對方的底線,避免碰觸。相處過程中,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自我感覺付出很多,對方卻不領情。這是因為付出與需求不匹配。我給與的恰好是你想要的,才是有效的付出,不要只是自我感動,導致受害者心態。
當兩個人度過了戀愛磨合期,將進入戀愛穩定期。很多看起來“天造地設的一對”,只是體現了我們對愛情的美好向往,現實中很難碰到“剛剛好”的愛情,看起來美滿的關系,都是雙方磨合、經營的結果。

當然,并非所有的情侶都能走到戀愛的下一階段,當關系帶來的是消極影響甚至是痛苦,兩個人也為保持關系做出了許多努力仍無濟于事時,那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