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燕
在我國民族獨特精神標識體系內,革命文化占據了重要地位。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已編入大量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這一類文本教學意義極其重大。然而,在具體教學時卻面臨著較多困境。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切實落實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教學要求,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帶來新鮮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真正走進革命文化題材文本,應是小學語文教師重點研究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教學現實困境
首先,革命文化主題選文教學與普通選文教學相混淆,忽略了展現革命主題選文的價值作用。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僅僅注重對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顧此失彼。
其次,對革命題材選文的思想主題、精神理念的片面追逐,忽略了其文本的語文性作用。教師在講授時過于注重其思想價值導向,片面追求學生對所選擇的思想主題的認識,甚至將主題或人物形象作為固定的題目或形象“硬塞”給學生,試圖進行灌輸教育,殊不知,過猶不及。
最后,在語文教學中,大多數革命文化教育達到了“認知”的層次,而忽略了“行知”層次的教育目的。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革命文化進行深層次的認知,可在語文課堂之外,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革命精神。
二、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教學路徑
1. 注重結合教材,融通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科書的創新之處,是運用了人文主題和語言元素雙重組織的單元結構,其優點在于既能滋養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其高尚的人文情懷,又能保障學生獲取充足的“語文營養”,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教材編排特征,在講解革命文化主題文本時,教師要做到語言和育人的有機結合,既要重視促使語言元素的螺旋上升,又要把握革命文化題材選文在傳承文化、凝聚信仰、立德樹人等方面的教育價值,進而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如四年級下冊《黃繼光》,本單元的語言元素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感受”是一項技能訓練的要點,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想象、體會自然之美”,根據學生學情和學生以往的學習經歷,掌握文本的基本內容,抓住黃繼光語言、動作的描寫,在理解內容、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體會其英勇的品質和犧牲的精神。這種融合了語文因素與教養因素的學習過程,既可以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又可以喚起學生對英雄的懷念與敬畏之情。
2. 把握語文情感,根植紅色基因
首先,語文教師應帶領學生理解背景,增進感情聯系。通過理解文本中特定的歷史事件背景,從多個角度出發,感知文本,為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做好情感鋪墊。在讀《黃繼光》之前,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觀看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講解視頻,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志愿軍和美國軍隊實力的巨大落差,讓學生認識到上甘嶺的嚴峻形勢,理解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真摯情感。
其次,通過媒介建立感情橋梁。除了文本背景材料外,適時引入多媒體資源,如視頻、圖片等,拉近學生與文本的時空距離,為學生搭建起一座溝通文本、理解文本的橋梁。課堂上呈現多媒體材料,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黃繼光為取得勝利而犧牲的崇高品格。
最后,與生活連接起來,搭建情感的橋梁。革命文化主題課文中的故事情境與當今時代學生生活太過遙遠,因而一些學生表現得較為“冷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歷史和現實的共同點連接起來,為學生搭建起一個情感體驗的平臺,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在《黃繼光》一節課教學后,學生對黃繼光的認識已經很深了,此時此刻,教師可讓學生尋找及發現身邊的“黃繼光”英雄人物。如新冠疫情暴發時的醫護人員、火災中逆行的救火隊員、平凡的義工……在危急關頭,均肩負著沉重的使命。于是,從歷史到現實,學生們識英雄、懂英雄,立志做英雄,使情感升華效果更為理想。
3. 重視知行合一,強調革命精神
教師要意識到重智育、輕德育不可取,重理論輕實踐同樣不可取。革命文化文本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思想修養的自覺性,促進學生自主判斷能力的養成,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質并付諸實踐。革命文化文本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學習不能停留在認知層面的簡單了解,更重要的是外化于形,在實踐中自覺將革命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學習、生活中嚴于律己,傳承革命文化,踐行革命精神。
注:本文系廣東省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 “小學語文課程落實革命文化教育‘三融入模式的研究”(課題批準號:GDJY-2021-A-b025)的成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