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鳳
每年的九月開學季,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在學校門口,家長把一年級的孩子送到了學校門口,但孩子撕心裂肺地哭鬧著,死活不愿意進校門;在學校里,一年級學生常常在上課的時候跑到旁邊去找同學玩、執筆姿勢不正確、寫作業的時候拖拖拉拉、作業經常會忘記等;在家里,家長對著做事拖拉的孩子大吼大叫,幼兒園時的那種母慈子孝的情景蕩然無存……怎樣才能把這些不在狀態的“萌娃”調教好,讓他們能盡快適應小學模式,跟上成長的步伐?學校要在把握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這是較為關鍵的第一步。
小學一年級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最關鍵的時期。行為習慣包括學習、衛生、生活、文明禮貌等方面的習慣。《細節決定成敗》中的名句“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告訴我們: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需要分步落實、循序漸進和堅持不懈的過程。
一、有章可循
一年級剛開學的第一個月,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月,也是決定教師后期的班務、教學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一個月。學校一般把剛開學第2周至第4周的時間稱為“習慣養成期”。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立了規矩還不行,還必須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學校可將開學的第一周設定為各種常規制度的學習周。在這一周里,教師要讓學生學習《中小學生行為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以及學校、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課堂紀律要求等,讓這些規章制度成為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準則。同時,教師要根據本班的特點,制定適合本班班情的班規。
一年級學生年齡尚小,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以具體的、生動的形象思維為主,對一些稍微抽象的詞語可能都理解不了,做事情也把握不好尺度。為此,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要直觀易懂、切合實際,要有利于學生迅速有效地執行。對學生進行行為訓練前,要求學生做什么、怎樣做、做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教師都要提出明確、易懂的具體要求。
例如在上課前,學生的學習文具要求統一擺放在課桌的左上角;班干部和值日生要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坐姿和回答問題時的站姿都要做到“頭正、身直、肩平、足安”;上課期間的讀書交流或者回答問題時,學生要按照學校規定的聲音分級表,把握音量的大小;在集合或者排隊放學時,要求學生做到快、靜、齊,并聽從老師的指揮;在上學或者放學進出校門時,要求學生按規定的路線行走,不吵吵嚷嚷或推推搡搡;等等。總之,從進入校門那一刻開始,到晨檢、兩操、課前準備、上課、課間活動、排隊集合等活動,學校都要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唯有這樣,學生的行為才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二、循序漸進
有了明確的要求之后,還要重在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千萬不要期望所有學生都會自覺地按要求做到位。各種習慣的訓練可分階段、分類型、分重點循序漸進地進行,例如這節課重點訓練課前文具的準備,下節課重點訓練握筆姿勢。平時,在課堂內外,教師要特別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在發現學生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教師要適時地做出正確示范并開展強化訓練。這樣持續的行為習慣訓練,能讓學生的行為由被動變為主動,再變為自覺。
為了讓各種訓練更高效,教師可以改編一系列的訓練口令,如“小小手,放桌面”“小小腰,要挺直”“別人講,我傾聽”“小眼睛,看黑板”“書捧起,稍傾斜”“時間到,筆(書)放下”等。通過這些師生你呼我應的口號互動,學生久而久之就會一聽到教師的前半句口號,馬上就會一邊說口號的下半句,一邊規范自己的行為了。這些響亮的課堂口令能有效地提高一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和執行力,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更好地調控課堂。
實踐證明,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任何捷徑,唯有“示范、示范、再示范,重復、重復、再重復”才是有效路徑。經過反復的強化訓練,各種行為要求就能深入學生心田,進而養成良好習慣。
三、多元評價
一年級學生好勝心強,特別注重老師和同學的評價。評價方式可分為自評、他評、周評、學期評、家長評、比賽評,等等。平時,教師要細心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表現,當他們有了點滴的進步時,要毫不吝嗇地及時表揚他們。教師對他們的表揚可能只是一句親切的鼓勵,或可能只是一朵可愛的小紅花、一顆棒棒糖,也可能只是摸摸他的小腦袋,甚至可能只是一個甜甜的微笑……這些激勵性的評價通常能收到意想不到地教育效果。
為了發揮先進學生的榜樣作用,教師可在課室里設置一棵漂亮的表彰樹,每周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集體評選出一批“德育之星”“學習之星”“禮儀之星”等,把這些學生的相片張貼在表彰樹上,以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模范的引領作用。每周的班會課上,可讓學生把自己的行為與貼在墻上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相對照,糾正自己的行為。另外,還可讓學生兩兩結對子,讓他們之間互相評價、監督、競爭,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每兩個星期,各個學習小組也定期開展一次階段性的評價,讓小組內的成員根據同學的表現相互評價。
為了發揮家長的評價作用,教師除了利用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家訪之外,還可以設置了一個《家校聯系本》和學生家長進行書面聯系,讓家長每周一次對孩子在家里的表現作出客觀的評價。這樣的多元評價能讓學生在別人的不斷贊賞、評價中認識自我,進而糾正不良的行為,在體驗到成功喜悅的同時也漸漸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家校共育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一張名片。”這句話說明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很大程度地反映了父母的修養與素質。事實上,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最重要的,很多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都是因為父母自身不正,和孩子交流少,以及打罵式教育等造成的。也有不少家長在孩子從幼兒園進入了小學后,對孩子的期望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會對孩子的學習和行為方面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當孩子沒能達到期望時,家長也會隨之產生焦慮、激進的心理。
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學校要給家長適當的指導。在開學的第一個月內,學校應該通過建立家長微信群、召開家長會、成立家委會、開展習慣培養專題講座、組織家長參加家長學校培訓等,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倡導父母利用孩子的模仿心理,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地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家長更積極地參與孩子的養成教育。這樣密切的家校配合有助于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早日養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而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要從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只要學校、教師和家長都注重培養好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齊抓共管,就一定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