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要】目的:探討孕期規范化管理對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產婦血糖控制及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96例GDM高危產婦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48例在孕期實施常規管理,觀察組48例在孕期實施孕期規范化管理。對比兩組產婦的血糖控制情況、妊娠結局。結果:管理前,兩組產婦的血糖指標對比差異均不顯著(P>0.05);管理后,觀察組產婦血糖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產后糖尿病、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GDM高危產婦開展孕期規范化管理,能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降低不良妊娠結局風險,值得推廣。
【關鍵詞】孕期規范化管理;妊娠期糖尿病;血糖管理;妊娠結局
Analysis of standardized pregnancy management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pregnancy outcome in women at high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LI N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Beijing Miyun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Beijing 1015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tandardized pregnancy management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pregnancy outcome at high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Methods: 96 high-risk pregnant women with GDM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8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48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carried out routine management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rried out standardized pregnancy management during pregnancy.The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pregnancy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Before manage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glucos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After management,the maternal blood gluc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such as postpartum bleeding, postpartum diabetes and premature membrane rupt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pregnancy for women at high risk of GDM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ir blood sugar level and reduce the risk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Standardized management during pregnancy;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Blood glucose management; Pregnancy outcome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孕期常見疾病之一,指既往糖代謝正常的產婦在孕期出現糖代謝、糖耐量異常[1]。GDM的發病越發普遍,可能是受到飲食習慣變遷的影響,近年來高糖、高熱量食物成為年輕群體尤其是女性的喜愛,導致了GDM發病率增加。GDM會增加不良妊娠的風險,威脅母嬰健康,因此受到產科的重視[2]。在GDM的治療管理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是血糖的管理,但是一般產婦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致血糖管理效果不佳,繼而對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在本次研究中為改善這一現狀,在GDM產婦中實施規范化管理,最終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效果理想,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抽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96例GDM高危產婦為研究對象,以拋硬幣法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各48例。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0.30±3.97)歲;孕周24~34周,平均孕周(28.31±3.27)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1.77±0.65)次,初產婦31例,經產婦17例;對照組: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30.21±3.95)歲,孕周 24~35周,平均孕周(28.21±3.32)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1.67±0.62)次,初產婦33例,經產婦15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GDM的診斷標準[3];②年齡>18歲,且<40歲;③知情本次研究,簽署研究告知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它疾病,如心肝腎功能障礙;②合并重大精神疾病,如抑郁癥、雙相障礙等;③隨訪失聯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門診常規管理,包括: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用藥介紹、運動干預、血糖監測等內容。
1.2.2 觀察組 實施規范化管理,實施如下:(1)成立GDM規范化管理小組,由產科專科醫師和專科護士組建。小組成立后對患者實施個體化評估,并建立健康管理檔案,制定血糖管理個性化計劃。(2)依據計劃開展規范化管理:①規范化健康教育,通過面對面交流、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開展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GDM的發病、自我管理等。②規范化血糖管理措施,將血糖管理分為四部分:用藥管理、飲食管理、運動管理、生活管理。為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詳細的管理計劃,督促患者嚴格按照計劃實施血糖管理。在用藥管理中實施個體化用藥,依據血糖水平等選擇合理類型和劑量的藥物;飲食上遵從患者的飲食習慣,定量安排每餐飲食;飲食上加強體質鍛煉,以合理強度的訓練量達到控制體重,增強體力的效果。(3)規范化監督,對患者的血糖控制進行跟蹤,囑咐家屬幫助監督產婦的血糖水平,全面把控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建立孕期長效隨訪機制,通過電話、微信等實時了解患者的血糖情況,基于血糖控制支持。
1.3 觀察指標
(1)統計患者護理前、護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2)統計產婦產后出血、產后糖尿病、胎膜早破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糖指標對比
管理前,兩組產婦的血糖指標對比差異均不顯著(P>0.05);管理后,觀察組產婦血糖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產婦妊娠結局對比
觀察組產婦產后出血、產后糖尿病、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GDM多見于妊娠的中后期,是影響產婦正常妊娠的主要因素。有關研究報告指出不良妊娠的危險因素之一是GDM, GDM會增大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影響優生優育的落實[4]。因此近年來產婦極為重視GDM的診治,因此研究GDM的預防、治療、護理成為近年來的熱點課題。
本次研究中為幫助GDM患者加強血糖管理效果,在孕期開展規范化管理模式。規范化管理模式能夠加強血糖管理統籌度,使在疾病管理中更具計劃性。通過成立規范化管理小組,找到血糖管理的抓手,即健康宣教、用藥指導、飲食管理、運動管理、生活管理等,實現血糖管理效果的提升。在規劃化管理下,GDM產婦血糖干預效果顯著提升。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實施后,觀察組血糖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取得更理想的血糖管理效果。在取得理想血糖管理效果的前提下,觀察組產婦的妊娠結局顯著改善(P<0.05),提示開展孕期規范化管理,有助于產婦改善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孕期規范化管理可促進GDM產婦血糖控制效果提升,使不良妊娠結局風險降低。
參考文獻
[1] 丁綠芬.健康教育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孕期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20,35(8):1377-1380.
[2] 胡彥,李嵐,劉彤,等.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婦不同時點的血糖異常與其體重增長及圍生結局的關系分析[J].貴州醫藥,2019,43(2):258-261.
[3]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妊娠合并糖尿病協作組.妊娠合并糖尿病診治指南(2014)[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4,17(8):537-545.
[4] 李金英,馬曉娟.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解放軍醫藥雜志,2020,32(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