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玥彤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漢語如今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漢語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顯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雖然每天都處在漢語言的文化熏陶中,依然很難真正去理解漢語文化的內核。因為應試的功利性,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去追本溯源,所以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語文得高分的人,未必能具備新課標所要求的語文素養,常常因為應試教育的局限性使語文中的文章碎片化。就拿語文卷中常考的詩詞默寫來說,教師在教的時候常常只要求學生會其中的一兩句應付考試即可,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這一兩句的出處和作者。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整本書教學就顯得尤其困難。于是,為了讓學生有更輝煌的明天,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整本書的閱讀能力。但是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在大多數學校,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隨著學生心理的成熟,懶惰僥幸心理油然而生。讀整本書并非當代人的創意,20 世紀前期,就有學者提出,要讀整部書,甚至用整部書做教材。葉圣陶、朱自清曾寫過一本《略讀指導舉隅》中,所謂略讀,主要指的就是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勢必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許多學生甚至老師都會選擇投機取巧去背一些二手的教輔資料,忽視對一手資料的閱讀和探討。這顯然是與我們新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相違背的。
一、高中生整本書閱讀能力欠缺原因分析
細細分析起來,我覺得高中生整本書閱讀能力欠缺大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課外活動開展不力
語言的學習要有一定的語境,特別是漢語學習,而我們的教學恰恰有時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語境的創設。課外活動開展不力會直接導致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降低。因此,語文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有獨到的作用,利用讀書會、戲劇課等活動為載體的語文教學至關重要,我們缺乏這些校園的精彩一瞥。
(二)應試導向
測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測試的內容和形式對教學內容和方法起著極大的導向作用。換句話說,你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由于客觀原因,整本書閱讀教學對于成績的提高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到,因而許多教師都沒有重視學生對整本書的感知能力,也沒有過多地強調。在中考這一根“指揮棒”下,學生也未重視口語訓練,片面地認為語法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只花時間和精力訓練重點篇章、重點語句。殊不知離開了整本書,這些重點篇章和重點語句將不復存在。因此,出現了機械式和量化式的語文,使語文失去了應該有的溫度和情懷。
(三)亮點不足
語文課堂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場所,也是學生提高語文整本書閱讀能力的主要陣地。現實中的語文課堂卻亮點甚少,很難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的語文學習中。如讀《孟子·滕文公上》“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一節,若以孟子這段話為天經地義,而說從前君主時代竭盡天下的人力物力以供奉君主是合理的,現代的民權思想與民主政治是要不得的——這便是糊涂頭腦。若以孟子這段話為胡言亂語,則說后代勞心者與勞力者分成兩個階級,勞心階級地位優越,勞力階級不得抬頭,都是孟子的遺毒,這也是偏激之論。要知道孟子這一章在駁許行的君臣并耕之說,他所持的論據是與許行相反的“分工互助”。勞力的百工都有專長,勞心的“治人者”也有他的專長,各出專長,分任工作,社會才得以治理,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時代到了戰國,社會關系漸趨繁復,許行那種理想當然行不通。孟子看得到這一點,自是他的識力。這就體現了整本書閱讀極其重要。現實語文課堂中像勞心勞力這種缺乏整篇的理解比比皆是。這其實是一種對于文化的曲解。與此同時,課堂教學手段單一,缺乏生動多姿的學習環境,難以引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激情,從而失去了學習興趣。在原有成績基礎上,充實語文課程,打造豐富多彩的課堂,采用多元學習方式、多種活動方式,獲取校本教研成果。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今天我們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整本書的閱讀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提高高中生語文整本書的閱讀能力,要從最基礎抓起,步步抬升,穩扎穩打,以情激趣,讓學生在七彩課堂里體味語言世界的奧妙和樂趣。
(一)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教,由單篇教學向任務群教學轉變,由單元教學向專題教學轉變。學,由接受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個體學習向合作學習轉變。既要分數,也要能力。不要分數,今天過不了;只要分數,明天過不了。語文學科要借助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語文學科培養學生良好語言運用、閱讀鑒賞、表達交流的能力體現了語文學科教育對學生成長和終身發展的獨特價值。語文教學中,教與學方式的以下新嘗試就是整合教育的思想體現:設計學習專題,組合材料,選擇教法;擬定學習專題,整合教材內容,精選課外教學素材,編寫成常規教學、校本教學材料;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學、交流、展示,做好反饋、總結。努力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的核心理念,堅定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和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學習理念。
(二)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要充分了解學生,教學和訓練在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同時,要做到全面兼顧。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分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如性格外向的學生,活潑大膽,反應迅速。對這類學生應采取“吹毛求疵法”。在保護他們積極性的同時,對他們從嚴從高要求,讓他們學得對,學得準,學得好;性格內向的學生,動作遲緩,反應速度慢,應采取“激勵法”,著重培養他們敢表達和愿意表達的良好習慣,鼓勵他們敢于發言提問。因材施教,這是解決語文教學難題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三)強化有意注意,培養獨立完整表達的習慣
任何教學中,都要利用好學生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明確的目的性,而且要有意志努力的參與,有利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集中注意表達時,若出現“卡殼”,即發生表達障礙時,如果老師馬上救助,常常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導致有意注意力不集中,難以獨立地完整地表達。所以我認為教師要培養學生自我完整表達,首先應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的知識水平,輕易不要出口相救,可以采用多檢查、提問,隨時引導他們集中注意力,漸漸養成獨立完整表達的習慣。學生在表達時如果出現了錯誤,教師可以用表情、眼神或手勢來示意學生,他或她的表達在此時出了錯,讓學生反過來思考一下應該怎樣表達才正確,這樣既沒有影響學生的有意注意,還可以讓其表達更完整,更正確。
(四)利用好周圍的一切資源提高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聽聽古典歌曲、安排學生去看名著改編的電影(《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亂世佳人》《紅與黑》等)都是不錯的辦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知識都是有樂趣在其中的,關鍵是學生敢不敢于去探索去發現。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與訓練有所起色。語言是人類交流信息的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手勢、動作、表情都是交流思想的輔助工具。日常生活中,這幾種交流思想的工具往往是同時使用的,說話時眉飛色舞,慷慨激昂,手舞足蹈,這就大大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恰如其分地表演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整本書的中心思想。學中采取創設情境,選名著中的一些經典片段進行短劇表演、小組對話,采用講故事、學唱歌曲、看電影等多樣化的課內教學方法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緊密結合,不斷給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不斷給學生創造新的刺激,培養他們對語文整本書的濃厚的興趣。
課上的活動也可以多樣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班里設一個閱讀角,在那個地方交流閱讀感受。課前五分鐘,讓每一位學生輪流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培養學生自主自愿說的習慣。在課外活動時間,利用課本教材內容,也可自找自編故事進行短劇表演。此法既能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又能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還能活躍學習的氣氛,使更多的學生受益。表演評出優秀,及時表彰鼓勵,樹立學習之星,讓大家學有榜樣,發揮榜樣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活動,以精英引領群體上進。長時間堅持下來,相信一定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五)整本書閱讀方法指導要做到位
就教學而言,課內精讀是主體,課外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讀書先看序文,是一種好習慣。序文的性質常常是全書的提要或批評,先看一遍,至少對于全書有個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標準,然后閱讀全書,就不至于茫無頭緒。屬于作者所做的序文,若是說明本書的創作意圖、取材、組織等項的,那無異于“編輯大意”“編輯例言”,借此可以知道本書的規模,字數非常重要。有些作者在內文之前作一篇較長的序文,其內容并不是內文的提要,卻是閱讀本文的準備知識,猶如津梁或門徑,必須通過這一關才可以涉及本文,那就是“導言”的性質,重要程度也高。屬于編訂者或作者師友所作的序文,若是說明編訂的方法,抉出全書的要旨,評論全書的得失的,都與了解全書直接有關,重要程度也不在上面所說的作者自序之下。目錄表示本書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質,所以學生也需養成先看目錄的習慣。學生讀書,往往連字典詞典也懶得翻,更不用說跑進圖書室去查閱有關書籍了。這種“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平時馬虎過去,卻成了終身的病根,學生將不能從閱讀方面得到多大益處;若做專門研究工作,更難有滿意的成就。
各種書籍因性質不同,閱讀方法也不能一樣。其他功課的閱讀都只需顧到書籍的內容,在語文課內,要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尤其不應如此。初學者還沒有素養,一時無從著手,全仗教師給他們易曉的暗示與淺明的指導,漸漸引他們入門。穿鑿附會固然要不得,粗疏忽略同樣要不得。憑著故事的情節,逐一追求作者要說而沒有明白說出來的意思,才會與作者的精神相通,才是閱讀這一類書籍的正當方法。陳寅恪先生作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說:“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指導學生閱讀,不可不酌取這樣的意思,以正他們的趨向——盡淺不妨,只要趨向正,將來可以漸求深造。否則必致學生辨不清古人的是非得失,或者一味盲從古人,成個不通的“新頑固”,或者一味抹殺古人,罵古人可笑可怪,成個淺薄的妄人。
(134001 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學)